-
杨国庆:铺写新时代“千里江山图”的炫彩画卷
《刘醒龙地理笔记》由《上上长江》《天天南海》和《脉脉乡邦》三部书构成,其中《上上长江》为首部之作,全书19.2万字,收入46篇文章,是三部书中收入文章最多、字数最多的一部关于长江的新书,极富阅读价值...[详细]
-
在进退无据之间——李晓梅《绿萝的天空》对第二代农民工的表现
路遥《平凡的世界》表现了国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第一代农民工的命运。由于国家刚刚开始大规模城市化、工业化,城市建设需要农民,农民进城随处可发现发家致富的机遇。而与此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激...[详细]
-
《万物皆可旋转》:旋转的多重意蕴
杨映川的长篇小说《万物皆可旋转》发表于《十月·长篇小说》2024年第6期。小说将“旋转”这一单纯的物理现象,上升到多重意蕴的哲学高度。万物皆可旋转,包括小人物的命运、芸芸众生的婚姻、爱的愿力,...[详细]
-
陈福民:当我们说“城市文学”时,我们实际上在说什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术,每一种学术都有自己的时代特性。如今这个时代的特性是什么?说起来相当复杂,我想起很多事情。比如我想起一九二七年鲁迅先生在香港对香港青年的演说,他说“老调子已经唱完了”。为...[详细]
-
自然生态文学:未来路径与写作可能
我们的大部分写作题材都是关注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散文家苇岸,是经常被大家援引的一位有关生态写作的作家,他的《大地上的事情》是一部影响了很多人的作品,在这部作品的序言中他批评过中国文学只有聪...[详细]
-
龙其林:中国当代生态文学饮食现象书写与文化反思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通过钻木取火进行石烹,形成了炮、煲、烫、焙、炒等制作熟食的方式。进入封建社会后,民众根据四季不同、地域差别,发展出丰富多彩的饮食方式。人们在饮食中不仅...[详细]
-
《扬兮镇诗篇》:相信耐心而长久的创造
去年六月一次会议上,我挨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老师坐,他从包里取出一叠打印书稿,翻到最后一页给我看,那是小说终章的最后一句:“我们总以为唐代是花团锦簇、热热闹闹的。可是翻开《唐诗三百...[详细]
-
《青蒿药神》:用“融州三部曲”打造文学故乡新地标
近年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柳州作家马昌华潜心于乡村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并以他的第二故乡“融州”为背景,用饱满的激情和顽强的毅力,深入挖掘故乡闪光的人和事,继推出《桔颂》(2020年12月中国华侨出版社...[详细]
-
像自然一样思考:构建生态文学的主体性
二十五年前,在海南三亚南山举办“生态与文学”研讨会,韩少功、张炜、李陀、迟子建、格非、苏童、乌热尔图、蒋韵、戴锦华、南帆、耿占春、李少君等在场,之后发言整理为《南山纪要:我们为什么要谈环境—...[详细]
-
鸣禽从雨中退去——南翔短篇《鸟笼匠》阅读谈片
南翔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他的短篇《鸟笼匠》,描绘了现实情境,也蕴藏着未来憧憬;既是为城市收纳丰富和声,更是替小人物的生命点燃起不灭火焰:我们可以看到桂师傅“咬牙切齿”,还可以看到炳辉“眼里莹莹有...[详细]
-
在春运里读懂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每当春节临近,关于春节怎么过,上哪里过,什么时候动身起程,就会成为中国人热议的话题。正是这样的话题,最早最多地促成春节即将来临的氛围。也差不多就是新年将近的时候,朋友送来一册图文并茂的书稿《春运...[详细]
-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创造文体研究新辉煌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 吴承学 著 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代文体种类之多令人自豪和赞叹。明代贺复徵的《文章辨体汇选》分别各体132类,晚清吴曾祺《文体刍言》所论文体更达213种,其中包蕴着丰富的人文...[详细]
-
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
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小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特殊存在。它是文学作品,以栩栩如生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精密严整的结构、惟妙惟肖的语言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一代又一代读者提供审美享受,丰富着他们...[详细]
-
王树增新作《天著春秋》:历史、文学与战争的交响
10年前,王树增在完成“革命战争史系列”的收官之作——《抗日战争》时,曾透露一个宏大的设想:要将春秋以来我们这块国土上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以独特笔调展现给世人。这其中很大原因在于,从这些战争中诞...[详细]
-
“象征性抵抗”与捍卫未来的青年写作
一二○二四年已近尾声,新世纪的全球性危机依然在时间轴上轮番上演。过去的这一年,我们继续见证创纪录的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联合国发布的《二○二四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显示,生态环境保护行动的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