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与书写——以宁肯小说集《城与年》为例
北京南城是个出故事的地方。近百年来,林海音、张恨水、肖复兴等多位作家的多部作品留下了他们对此地的珍贵记忆。这些作品,无非是想在读者心中构建一座城市乌托邦,把胡同建构成美好的童话世界。宁肯的...[详细]
-
丁帆《消逝的风景》小言:风景的社会性及其书写方式
丁帆教授的新书《消逝的风景》从书名上看,似乎只关涉静态的风景,但主体实际上以接近一半的篇幅记叙了他童年、少年时期的南京生活,展现了1960年前后的南京城市风情。此外,《豁蒙楼上话豁蒙》等篇的关注...[详细]
-
农业风景书写与生命的悲凉
我长期以来一个坚定的看法是,吕新的确是这个时代少有的一位纯粹的、杰出的作家。他一直在以特有的语言方式、特有的调性、特有的艺术直感,呈现他对故乡也即雁北山区一带农民生活、农业时代生活的理解...[详细]
-
新古体诗:为时代放歌,为艺术创制
2024年是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百岁寿诞,也是他从事文学艺术创作85年。从少年时期为“北方的子孙”“解放的年代”歌唱的新诗,延安时期的新歌剧、信天游,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抒情诗,再到新时期之后的新...[详细]
-
2024文学关键词(一)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学报刊何去何从2024年,传统文学期刊、报纸的转型之路成为文学界一大热点话题。一方面,《人民文学》《收获》两大老牌期刊先后走进“与辉同行”直播间,与莫言、梁晓声、苏童等作家一起...[详细]
-
向“中国时间”与“中国美学”掘进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青年写作者何为”的主题,其实可以做一个转换。这个命题背后, 其实蕴含了当代青年作家如何向“中国时间”和“中国美学”掘进的问题。“中国时间”是青年作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详细]
-
李飞廉:“诗意”的两端
在湖北作协提供给大家讨论的十位青年作家中,陈春成已经小有名气了。他的创作当然很有风格,比如《传彩笔》,谈论的就是写作本身。作家更多可能不是从经验出发,而是理性地设想了关于写作的种种可能,将之结...[详细]
-
《冥合天人》:虚构与现实的互文与同构
陈众议的长篇小说《冥合天人》,在当下小说创作的整体格局中,显得特殊而奇异,无论题材还是写法都极为稀缺。它书写的内容在人鬼之间,在现实和虚构之间,在无尽的荒诞和莫名的奇幻之间,也在真实的历史和模糊...[详细]
-
边地生命经验里的视野及属性
李俊玲的散文集《隐秘的人间》,强烈彰显着她来自滇西高原的地域属性,并真实地反映出她的创作直觉和散文的原生纯粹性。这本散文集,呈现了作家面朝凡尘的感悟:“我会对眼前的人间葆有足够的敬畏。”李俊...[详细]
-
斯人风范 山高水长
近日,河北作家袁学骏撰写的《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系统探讨了贾大山小说的语言、结构、叙述方式等文体特征,阐释了他忠于生活的创作路径和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得到省内外专...[详细]
-
岳洪彬:读懂“甲骨日记”
120多年前,沉寂了3000多年的甲骨文重见天日,引来世界惊叹。此后,历代学者不断对甲骨上神秘的文字进行“解密”和“破译”,识读的甲骨文字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已破译的甲骨文单字约1700个。甲骨文已能...[详细]
-
《月光大道》:关注小人物的命运
《月光大道》是张敦最新的一部小说集。这些小说写的是乡村的故事,他以家乡的父老乡亲为原型,写出了乡村社会在社会大转型之后的众生相,也绘出了一张乡村百姓的“心电图”。张敦写的乡村人物,丝毫没有粉...[详细]
-
《门前一树马樱花》:如何做好刚柔相济这篇大文章
焦冲的创作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首先,他对当下社会特别是基层生活较为熟悉,出现在他笔下的主要角色大都来自基层,其中有看似已然当上了“白领”,但亦是通过个人努力与奋斗成长起来的。其次,焦冲的落...[详细]
-
《在海塭堡的另一种人生》:倾斜的天平
阅读四四的小说集《在海塭堡的另一种人生》,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影像——一架巨大的天平,一端沉沉低垂着,垂到了地平线、海平面之下,里面盛满了四四最为珍视的事物——浓郁的艺术家气质——更确切地说,是...[详细]
-
《扬兮镇诗篇》:唐诗三百首,每一首都很孤单
《扬兮镇诗篇》,初看以为这是一本诗集,一本关于扬兮镇的诗集,这个取自《诗经》“抑若扬兮,美目扬兮”的千年古镇,对于漂泊在外的江南作者许言午,其向后看的怀旧叙事想必寄寓了无尽的乡愁和诗意。然而,开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