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政女工的四个“家”:劳动、性别与文学书写
近些年《劳动者的星辰》(2022)、《我在北京送快递》(2023)、《我的母亲做保洁》(2023)、《我的皮村兄妹》(2024)等与劳动者相关的非虚构作品引起关注。[1]这些作品的作者是多元的,《我的皮村兄妹》的作者袁...[详细]
-
贺绍俊:用启蒙的火把点燃自己的文字
在毕飞宇的小说中我一直能够嗅出鲁迅的气味。不久前又读到他的一篇短文《鲁迅与“治愈”》,在这篇短文里他说:“我爱鲁迅。他让人清醒。这就是我每过几年就要读一点鲁迅的根本缘由。”①也大概就是这...[详细]
-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民族文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言选登
文学根本而又伟大的使命阿 来文学于我而言,是使我从一个乡村的蒙昧少年,变成一个能融入时代、融入广阔世界的当代人的一条切实路径。当年,我作为初出茅庐的青年写作者,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文学...[详细]
-
田文兵:突围,抑或复归——读林为攀小说集《搭萨》
作家林为攀拥有众多标签,如90后青年作家、先锋作家、新概念作文获奖者、京漂等。但标签是把双刃剑,在突出作家某些特征的同时,也遮蔽了其创作个性,我们不能为了强调作家的天赋和秉性而忽视其文学师承和...[详细]
-
理直气壮地书写改革开放的历史脉动
备受世界瞩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详细]
-
身体性、地域性与复魅性——解读冯娜诗歌的三个关键词
身体是主体感受和认知世界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媒介,也是文学书写的重要对象,承载着丰富的话语内涵。作为女性诗人,冯娜一方面对女性独特的生理与心理感受进行叙写,另一方面又不拘泥于对女性的自我探询,而是...[详细]
-
废斯人:守正创新 青年写作的突破
当下文学创作的题材、风格、形式等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青年作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文学的表达方式,而是积极探索严肃文学与科幻、悬疑等题材的融合,甚至是跨体文体写作。这种多元化不仅丰富了文学的表...[详细]
-
贾想:批评的准备
批评是艰难、同情而准确的否定。批评是探囊取物然后物归原主的过程。修辞立其诚,对批评而言就是不虚美、不隐恶,言之有物,正道直行,为写下的每一个词负责。读研究生之前,我没听说过批评家这个职业。2017...[详细]
-
攀登者,留下民族脊梁形象
讲述几代测绘人的经历及其故事,实际上书写的是一项事业的传承,测绘事业在国测一大队一代代人之间不断的传承,也是在事业上不断攀登、不断“登顶”,同时更重要的是,这实质上是在描写和表现测绘精神的接力...[详细]
-
植物美学与文化互鉴:旅日作家华纯的艺术新境
旅日作家华纯关于植物的文字,是景语,亦是情语、智语。在字里行间融入生命关切与诗性哲思,从而充分敞开植物与人事的互动对话空间,这是其植物叙事的重要特点。基于文化间性的汉语审美精神及语言形式创新...[详细]
-
日常叙事:压榨出甘蔗汁般的诗意与哲理
卢艳艳总能在这些最被忽略和错失的东西上头,凸显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她用自己的巧思和顿悟,从这些看似庸常的东西上压榨出了如甘蔗汁般的诗意或哲理。卢艳艳为人做诗都不艳,她似乎深谙“淡极始知花更艳...[详细]
-
科幻评论始终在寻找同路人
一篇受普通大众欢迎的评论,无论在学术上多么远见卓识,都需要接地气,说人话。而科幻评论其实是在寻找同路人,也是在照亮别人的科幻之路。想谈科幻评论,第一个蹦进来的念头,试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想了...[详细]
-
在时代的迷雾中阐释和创造
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批评,就是因为在知识体制的缝隙,生命有那么多的疑难需要去指认、发现、命名和赋形。与生命没有关联的,是不能呼吸的死知识;而我梦想的,是能呼吸的批评!文学批评是什么?文学批评干什么?文...[详细]
-
平凡的人们给我们最多感动
作家卢一萍、赵郭明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寻找甘宇》采用参与者第一人称的方式,从不同的叙述角度,还原了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时的灾区真实情景,讲述了由国家、社会、志愿者组成的救援人员用...[详细]
-
王彬彬:王啸峰小说读札
王啸峰长期供职于国营大企业,也长期坚持业余性的文学创作。先前,王啸峰致力于散文创作,出版过《苏州烟雨》《吴门梦忆》《异乡故乡》《不忆苏州》等散文集。后来,王啸峰转而以短篇小说创作为主,已出版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