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岭南文化视角下的葛亮小说
近年来,“70后”作家葛亮的一支妙笔让粤港两地文学界注目,在全国范围内亦声名鹊起。其以岭南为背景的小说《燕食记》《飞发》均获得了不俗的成绩,长篇小说《燕食记》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中篇小说...[详细]
-
赵雨:游走在内倾性与外向性书写之间
虽然并没有穷尽赵雨的全部小说作品,但就我所接触到的部分作品的阅读印象来说,约略可以将他的创作分成“内倾性”与“外向性”两种不同书写类型。所谓“内倾性”,就是作家的关注视点更多地落在了人物内...[详细]
-
薛超伟:回到“青年”的起点,珍视内生的元气
在一次对谈中,薛超伟用“本能写作”这一概念来描述自己在系统接受创意写作训练以前的写作:“高中时我喜欢看青春疼痛小说,上大学后,我开始试着去写,故事大多是青春的、恋爱的、伤感的。本能写作,主要指这...[详细]
-
《光域里》:找寻诗歌和科技的交汇点
王学芯的诗集《光域里》是他诗歌写作方向调整的继续和升华,也是他身处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时代的艺术探索和写作实践,全面检验了诗人的立场和观点,也验证了作品的纯度和力度,给读者带来一种沉浸式审美体验...[详细]
-
赋予历史流动的声音——读长篇小说《空城纪》
西域,或是更为辽阔的边地,不仅意味着地理的疆界,也是另一种文化形态与文明痕迹的象征。面向西域的文学书写,是写作者对山川万物的想象,对人间情境的再现,也是与这片文化交叉地带的互相打量和彼此借镜。邱...[详细]
-
斯人风范 山高水长——读袁学骏《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
近日,河北作家袁学骏撰写的《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系统探讨了贾大山小说的语言、结构、叙述方式等文体特征,阐释了他忠于生活的创作路径和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得到省内外专...[详细]
-
徐衎小说的蝶变:“郊寒岛瘦”绘成的个人心灵史
读徐衎2019年以来的小说创作,我大吃一惊。不知不觉间,徐衎的小说有了如此大的变化与进境,我姑且比喻其为“蝶变”。徐衎近五年的作品,不仅个人特质更加突出,可说是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语言风格,而且这种语...[详细]
-
丁小宁:问题意识与想象力
对一个青年作家来说,成熟写作的开始,常源于找到一个好的创作主题,丁小宁于2022年、2023年发表在《收获》上的两篇小说《我以为我是人》《我以为我是佛》即是如此。两篇小说写的都是一个男人与一条公狗...[详细]
-
何人不起故园情——读张雪云散文集《青寨》
张雪云《青寨》中展现的一幅幅乡村图画,正是我心中向往的故乡模样。这是她的前作《蓝渡》的姊妹篇,均是写她的故乡大湘西沅陵。沈从文曾说:“沅陵是一个美得令人心痛的地方”,这句话似乎引发了愈来愈多...[详细]
-
温颖妍:在市井边缘中钩沉情与义
据作者本人所言,《苏屋邨的阿凤》属于其“香港三部曲”中尚未完篇的第三部曲的第一部分。小说开头便虚构一只名为韩天恩的孤魂因读到《龙头凤尾》和《鸳鸯六七四》(即前两部)前来催促作者完结第三部曲...[详细]
-
女性情谊和美美与共 ——评和晓梅的短篇小说《花楼》
《花楼》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女性文本,作者在对拉姆金和“我”少女情谊的回忆中,讲述了女性之间复杂缠绕的情感,摹写了青春期独特的情绪特征,内省了人性黑暗里的驳杂难辨,洞察了女性情谊面纱下的幽暗心理,以...[详细]
-
以精准建构激发华文文学新能量
2016年,在福州召开了“刘登翰教授学术志业六十年”研讨会,我写了一篇小文《个人的研究释放了学科的能量》。文章远不能表达我从刘登翰老师学术生涯中的受益和他多方面的学术成就在华文文学学科产生的...[详细]
-
“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读刘可风的《柳青传》
读刘可风的《柳青传》后,我为柳青画了四幅像。第一幅是伏案写作、深入生活的文学家。我以为,体验生活就是作家到一个地方去走走,最多住上几天,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和旁观者的思考,观察受访者的生活。但柳...[详细]
-
穿越百年时空,纵览文学中的北京镜像
编选一部反映北京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变迁的文学佳作集,是很多热爱北京因而希望对北京能有比生活直感更深入、更全面了解的读书人都曾有过的念头。但要真正做到并且做好并不容易。看到北京十月文艺出...[详细]
-
索南才让《姐妹花商店》:诗意草原上的情感纠葛
草原上的人会拥有怎样的风情生活?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又形成了怎样的挣扎?正如索南才让所说:“这些商店的激情被我忽略了,它们遭受的困苦和快乐都应该与我们休戚相关。”所以,在那个晚上,他一个人坐在冬牧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