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震撼灵魂的命运交响曲——读王雨长篇小说《向死而生》
王雨的长篇小说《向死而生》已于近期出版,这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命运,关于哲学思考的佳作,值得一读再读,读后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让我们对人性,对命运,对生活有了更...[详细]
-
一次近乎“贴地飞行”的写作
阿来老师用一种近乎“贴地飞行”的写作完成了《黄河源传》的创作。写作时,阿来老师本想将三江源合写成一本书,但是实际操作下来困难重重。地理上,三江源多是雪山草甸、溪流湖沼,地质成因相似,景观与构造...[详细]
-
《地下的森林》:在地下森林寻找光明
这些年来,作家孙频一直在中篇小说这一文体领域持续发力,新作《地下的森林》较之于她此前的作品,不仅在生存经验的谛视与表达上有所精进,富含形而上的哲学意蕴,而且艺术表达方式也愈加成熟老到。关于小说...[详细]
-
王计兵的诗, 就像他手中的一束光
外卖诗人王计兵破圈出名之后,很多朋友和媒体都很好奇我当初是如何发现并把他“推”红的。其实这是个无心插柳之举:某天早晨,在“正知书院”媒体读书群里,有朋友分享了《赶时间的人》那首小诗,我觉得立意...[详细]
-
尹学芸《太和》:命运的抗争与和解
尹学芸的长篇小说《太和》第一次郑重其事地将“囤子媳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童养媳”的故事如此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为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牺牲品,小说主人公“潘大丫”潘美荣年仅8岁就被自己...[详细]
-
城乡互动激发文学新活力
如果不对城市做限定,不对城市文学的内涵做限定,城市文学不仅历史悠久,也包罗广泛。但一般而言,城市文学作为一个所指相对明确的概念,是在新时期才首次出现,其背后的强大推力则是“四个现代化”必然带来的...[详细]
-
智慧如水,绵延入心——读丁启豹诗词有感
在中国当代诗坛,有不少以写作古体诗词为创作方向的诗人,他们用自己真挚的人生感悟和诗词智慧,书写守正创新的艺术真谛,传递人世间纯真质朴的阅读享受和生活启迪。诗人丁启豹钟情于古典诗词写作,多年来精...[详细]
-
文体“变法”与思辨回归——读蒋蓝《寸铁笔记》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读女思想家萌萌的随感录作品《升腾与坠落》,对她写于《欧根·奥涅金》一书上的题记印象深刻:生活得匆忙,来不及感受。近三十年过去,读作家蒋蓝的随感录作品《寸铁笔记》,看到他在后记里...[详细]
-
一个人的文学史——读陈引驰《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
复旦大学教授陈引驰提到朱东润先生的意见特别有意思:“有的地方如果讲不通,可能就是无法讲通的,上千年前传下来的东西,倘若句句都讲得通,肯定就是不对的。”这意味着常识往往就是真理,陈引驰重视常识,其新...[详细]
-
命运交响中的个体悲欢与觉醒——读罗伟章五卷本中短篇小说集
此前读过罗伟章的长篇小说《谁在敲门》以及散文集《风和微风》,为作家的笔触和洞察力所折服。当沉浸于洋洋洒洒近140万言的中短篇小说五卷本(《变脸》《她安详地削着红苹果》《考场》《一生逃离》《...[详细]
-
悲剧的日常性与永恒性——评王玉珏《白腰雨燕》
迟至《白腰雨燕》的故事行将结束之际,本篇小说标题的真实内涵才最终被揭露。白腰雨燕这种将生命中99%的时间花在空中的鸟类,实际上隐喻着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这使一种悲剧时刻在生命中具有了恒常性...[详细]
-
《看得见的东北》:伐木时代后,该怎样书写东北林区生态?
李青松坚持生态文学创作长达30余年,是中国当代生态文学领域中重要的生态报告文学作家。他从当《中国林业报》记者开始,就颇为关注中国的森林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问题。到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及...[详细]
-
李蔚超:否定之否定的城市微观史
“林檎”其实大有来历,《东京梦华录》里枚举干果、时果时,皆有“林檎”一类。今天我们也吃林檎,那是一种长在南方的番荔枝属,表面凹凸,颇似佛头,故叫作“释迦”。实不知这样形状奇异的果子,如何引得一位写...[详细]
-
邹建军:李强诗歌创作与民间歌谣的结构关系
李强的诗歌创作已经超越一个自然的阶段,而进入一个自觉与自由的阶段,第七本诗集《大地上的家乡——李强自选诗》的出版,表明了我上述判断的正确性与准确性。“自然”与“自觉”不同,“自然”是指其诗歌...[详细]
-
“在地”书写与新乡愁美学——论舒飞廉《云梦泽唉》
舒飞廉的新作散文集《云梦泽唉》面世后好评如潮,甫一推出便先后获得“英雄城市文学盛典暨2023武汉文学季”“年度散文家”奖,上榜“2023年收获文学榜长篇非虚构榜”等。舒飞廉凭着自己丰厚的文学底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