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道弯弯》:在诗意中定格,在磨难中铄石流金
谭谈的中篇小说《山道弯弯》自1981年第一期《芙蓉》杂志发表后,《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分别转载,接着获得“全国1981—1982年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以情感走向为线索,挖掘复杂的人性,传递美好的...[详细]
-
沈杏培:“头部写作”与王蒙革命浪漫主义的起源问题
王蒙曾借用作家林斤澜所说的“红烧鱼”的比方,把自己写于20世纪70年代新疆时期的《这边风景》称作他的写作的“中段”,后来批评家便开始援引“中段写作”指称王蒙50年代后期到新疆时期的写作。既然有...[详细]
-
作为可读性文本的老藤小说
摘要:作品的可读性由自身品质同读者期待视野的融合所形成,是其政治与美学功能实现的基础,在当代媒介融合的语境中变得尤为重要。老藤《北爱》《铜行里》《草木志》等长篇小说是探讨小说可读性问题的一...[详细]
-
徐远昭:蓬勃的乡村与芬芳的女性
乡村生活经历对周瑄璞的创作具有重要影响。她出生于河南省临颍县,在这里度过了不到十年的童年时光便转学至西安,走上创作道路后她一次次回望故乡,重新审视这里的人和事。她的长篇小说《多湾》《芬芳》...[详细]
-
百年中国文学里的姐妹情谊
《重塑姐妹情谊:社会性别意识与现代女性文学谱系的构建》是学者、批评家张莉最新的学术评论集。《重塑姐妹情谊》跨越百年,是作者关于中国百年女性发展方向的深入探讨,在试图还原一条基于本土化经验的...[详细]
-
《心上过天风:壬寅诗馀二百首》:被天风吹过的心灵
以前常读林在勇先生的诗作,颇感惊艳,曾写下一句评语:“以诚斋之小制,骋东坡之大才。”林先生诗以绝句居多,“短笛无腔信口吹”,自成天籁,极似杨万里,但他游历既广,才气亦雄,大有东坡“万斛泉源、随地涌出”的...[详细]
-
秦山里的“中国故事”
军旅作家丁晓平新近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秦山里的中国》是一部令人欣喜的佳作。作家历时一年多的采访,调研以及实地走访,通过对位于浙江嘉兴海盐秦山核电站的全景式描述,以文学方式书写了在特定年代特...[详细]
-
《策马千山》:家国天下与历史空间呈现
我与诗人曹卫东素未谋面,就我粗浅的阅读感受而言,他仿若一位“归来的游子”,“肩负的行囊沉重了/涌动的乡愁”。他的首部诗集《策马千山》各辑分别以“一碗人间烟火”“归来仍旧少年”“策马千山万水...[详细]
-
张光芒:论新时代长篇小说的传统文化书写
内容提要 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中,真正全面集中并大规模地进行传统文化书写,主要体现在文化自信和理论意识更新之后的新时代长篇小说领域。从传统文化的存在形态来看,可分为“传统物”文化书写与精神文...[详细]
-
当代文学期刊与文体嬗变关系研究
内容提要 文学期刊是当代文学史的侧影,文学期刊与文学文体的双向互动是推动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文体策略是文学期刊办刊实践中的方向性问题,文学期刊的文体选择是构建期刊特色的核心元素。成功...[详细]
-
李晓燕:论莫言小说的神话特征
莫言是位富有“神话思维”的当代作家。作为民间大地之子,他自幼就受到民间神话故事的熏陶,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为他插上了想象之翼。莫言小说的神话特征令其充满了神奇灵动的色彩,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详细]
-
乡土小说的第四种面目
摘 要:曾剑长篇小说《向阳生长》呈现出乡土小说的第四种面目——自在写作,即用真切之感和悲悯之情回望故乡和自我成长,将个人叙事和乡村叙事融为一体、将自我觉悟融入乡土回忆。具体表现为:第一人称叙...[详细]
-
“90后”作家的面对:生活与故乡
“90后”作家李唐、庞羽、王占黑、杨知寒、王苏辛、废斯人、陈春成、穆萨等已在文坛有一席之地,但依然存在着怎样从“影响的焦虑”中突围的问题。这不是说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与创造能力,也不是说他们...[详细]
-
当下青年写作的四个关键词
当下的青年写作面貌和发展空间可以从四个关键词切入:一是城市。相对于很多“70后”“80后”作家是“离乡的一代”,从“90后”开始,更多的青年作家是“在城的一代”。城市成为他们的成长空间和生活方式...[详细]
-
高玉:论余华的文学理论及其思想来源
内容提要 余华对文学有非常深刻的思考,写作了大量的文学随笔,在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独立看法。这些看法互相支撑,互为关联,具有系统性,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其中一些文章已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