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活传统文论中“体验”的力量
【传统文论的当代回响】在当下文学批评界,一些文学批评远离文学文本,远离文学审美体验,成为各种理论阐释的材料。面对这样的文学批评,我们不禁想问,文学的光彩、气息、温度、质感在哪里?我们在阅读文学作...[详细]
-
《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展现航天人的精神境界
黄传会的长篇报告文学《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中国好书”2023年8月推荐书目),是一部气脉贯穿、气势磅礴、信息密集的纪实作品。全书...[详细]
-
“故乡”的重新建构
每个人都有一个生养自己的故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长久地触摸故乡的万物生灵,产生一种持久和难以表达的情感。这种情感成为作家的精神故乡,不断重回故乡,展开想象和叙述,讲述内嵌于故乡的故事,令重新建构...[详细]
-
对好作品,我们有足够的尊重和诚意
《文学港》创刊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起初叫《宁波文艺》,主要刊发宁波本地作者的文学作品,后来改名为《文学港》,办刊思路也作出相应调整。尤其是2013年,杂志由原来的双月刊改版成月刊,在荣荣主编的...[详细]
-
《望洋惊叹》:书写向海而生的精神华章
在宏观的历史大背景之下,与上海一江之隔的隶属南通的如东,不过是中国近3000个县区中的小小一个,这一靠近南黄海的蕞尔一隅的县级小市,能有什么惊人的故事?她在中国张开臂膀拥抱世界加入的环太平洋的亚...[详细]
-
《豆子芝麻茶》:她们的生命如此芬芳
《豆子芝麻茶》这本书,“口袋本”一样的小册子,书名让我很意外,作者更让我意外。作者杨本芬是一位83岁的老奶奶,17岁时从湘阴工业学校毕业后进入江西共大分校,未及毕业下放到江西农村,此后数十年为了生...[详细]
-
《昆仑海》:水墨、迷境与诗
海飞的写作,是一座诗意的历史博物馆。他面对历史的姿态里,有热烈和赤诚,也有连绵不断的诗句、画卷和琴音。 古装谍战,是一种题材,也是一种辨认历史的路径。波云诡谲的谍战,天马行空的江湖,壮怀激烈弥漫...[详细]
-
学问深处情愈浓
徐晋如先生的《一场寂寞,半窗残月》一书,将诗词研究的严谨与丰沛的情感完美结合在一起,让我们知道词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可以在一气呵成的阅读享受中与词人约会,同时自然生出对于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学...[详细]
-
《江南因有富春江》:富春江畔的牧歌
我第一次读玉林兄的文字是在他的公众号上,那是我移居到富阳这座城二年后的深冬。《去北京吃个早饭》发布出来后,当时在富阳引起不少人的阅读兴趣。此后的日子,我开始密切关注他创作的文风。三年来,他...[详细]
-
卢润祥:涂石的编辑生涯
涂石先生的《我的编辑生涯》一书编成了!我有幸先睹了大部分书稿,读到旧时月色、人事沧桑、民俗风情、师友行踪、先辈风采等等,无不感人肺腑。这里的书评、理论研究的文字,都是言之有物、实事求是且有...[详细]
-
曾攀:短篇小说的“有我”与“无我”
一犹记村上春树谈长篇小说有如长跑,节奏至关重要,不是一味地冲刺,而是有停顿、重呼吸,伸缩自如、张弛有度。如此说来,短篇小说自然只能归入短跑的范畴,从酝酿到起步,从中途到冲刺,既有程式性的技术因素,同时...[详细]
-
张学昕:短篇小说的张力和引力
我们知道,长篇小说因为篇幅的原因,作家可以在一个较大的叙事框架和文本结构里,尽情而充分地施展个性才华,全景或者微观地“不择手段”呈现社会生活的图景。而对于短篇小说而言,篇幅、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其...[详细]
-
《催眠师甄妮》:正大之词、高贵灵魂和精神乌托邦的建构
唐代韩愈曾言,“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此乃深谙创作机理之论也。冉冉化用韩愈之语,亦感叹“正大之词难工,邪僻之音易巧,正剧难写”[1]。而她的长篇小说《催眠师甄妮》[2]正是选择了有难度的写...[详细]
-
时代的巨变和批评的风采——孟繁华的文学批评与1990年代
● 摘 要孟繁华是当下中国最活跃、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他近四十年的批评实践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不可或缺的华彩乐章。他从1990年代进入北大“真正开始了问学生涯”,在此期间担任《百年中国文学...[详细]
-
当返乡者不再离开——评乔叶《宝水》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书写中,乡土/农村一直是重要的书写题材,并因为历史语境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书写主题。大概来说,鲁迅那一代人的乡土书写虽然带有“侨寓文学”的性质,但因为有了现代文明作为参照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