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构中国文学现代传统的“结构图”
学界一般视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为大传统,视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为小传统。从文学的角度而言,中国文学的现代传统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中国文学重大的思想命题。它关乎中国文学的其来有自、历史渊源、传统...[详细]
-
《直溪》:乡镇中国的“问题域”及其展开形式
储福金的长篇小说《直溪》讲述的是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类学研究者兼作家宋正明,因下乡挂职参与人口普查工作而深入乡镇并由此引发其关于人生意义“再思考”的成长故事。 《直溪》的艺术个性则更...[详细]
-
青年记忆与东北往事
青年写作似乎被寄予厚望,一方面是对青年写作者带来崭新文学视野的期待,另一方面又常现基于既有文学经验的批评,比如青年写作中“历史感”的缺失。但是,这种趋于宏大的论述恰恰掩盖了青年作家千差万别...[详细]
-
《余墨》:展现知识分子的学术初心与情怀
《余墨》是作家房伟“高校知识分子”系列小说的中篇新作。作品通过梁城大学知名教授容焕余及其弟子,展现了高校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与内心世界,深度勘探与透视了高校的学术生态,反思知识分子如何坚持...[详细]
-
《年华》,就是年华
有读者说,《年华》是当代的《平凡的世界》;也有读者说,《年华》是中国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不同意这些看法,我觉得《年华》就是《年华》,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青涩时光与人生年轮。 一次偶然的机...[详细]
-
王祥夫:短篇小说的艺术力量
我对短篇小说是越写越害怕的,是敬畏它的。我从小画画,十岁开始跟师傅画工笔、画山水、画花鸟,现在我眼睛还可以,还可以画草虫,不用戴眼镜,不用放大器。我画画的时候有时感觉是给女儿挣钱,当我真正觉得我是...[详细]
-
《护林侯》:关于村庄、土地、人与物
一毫无疑问,朱阅平的写作是确凿的现实主义新乡土写作。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鲁迅、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等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创作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详细]
-
回乡者的心理现实与日常叙事——关于甫跃辉的《广阔之地》
“在旅程的半途,候澈醒了。发觉置身于一座黑森林,林中道路消失了。黑森林荒凉、芜秽,又浓密。火车在林中停靠,她刚下火车,火车刹那间在她身后变作一条大蛇,扭动着肥壮的身躯,慢吞吞地朝黑森林深处爬去。...[详细]
-
呵护一间诗意的小屋——读冉正万《图云关》
一座城市的精气神总是弥散在寻常的烟火里,以及一个又一个平凡人的故事中。冉正万近年的“贵阳书写”就是这样,鲤鱼巷、白沙巷、九架炉巷、醒狮路、指月街、洪边门,这些贵阳人耳熟能详的小街小巷,已成...[详细]
-
印象记:我的偶像周洁茹
莫言在2020年出版了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首部小说集《晚熟的人》,引发对“晚熟”的热议。而我一直觉得自己早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也自认为受文学启蒙比较早,上初中的时候沾堂哥的光,看了席慕蓉...[详细]
-
情理的两极——论小说的荒诞性和世俗性的融合
荒诞在文学作品中渊源已久。希腊神话故事中西绪弗斯反复推动滚落的巨石中就显现了荒诞性。在20世纪以后的西方文学中,荒诞更是成为重要主题之一。关于荒诞的定义,柳鸣九认为:“荒诞,是把所面对的现实理...[详细]
-
叶昕昀:小说的道德
大仲马的小说《三个火枪手》里有一个名叫波尔托斯的人物。他高大勇猛,虚荣傻气。在小说的第三部《布拉热洛纳子爵》中,他为了掩护另一个火枪手阿拉密斯而被爆炸的岩石压死。法国导演戈达尔在电影《随...[详细]
-
叶广芩《猴子老曹》:礼赞生命的生态表达
叶广芩最新出版的《猴子老曹》,延续和进一步丰富了她所熟稔的生态书写,是动物小说探索与追寻动物独立审美主体价值的再出发。就像叶广芩所说的:“我们不妨跟大自然的万物置换一下位置,把自己设想为一头...[详细]
-
打造宁夏城市文学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强调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详细]
-
秦陇大地上的英雄壮歌
《五月黎明》是甘肃籍作家巴陇锋的最新长篇小说。作品植根于秦陇大地,讲述解放战争前夜,化名“青铜”的共产党员齐天翼在白区忍辱负重,暗中帮助韩夏春等革命者和进步群众,经过34天惊心动魄的大营救行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