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智能时代的存在实验
当“元宇宙”的讨论热度似乎开始下降的时候,人工智能技术在2024年的飞跃发展又给人们带来了新一轮的冲击:1月初,北京红棉小冰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启动“GPT克隆人”计划;2月中旬,OpenAI公司推出...[详细]
-
以回到过去的方式抵达未来
科幻小说一个重要支点,就是“未来”。对未来的展望、新技术的畅想,以及尚未出现的可能性的推演……一直是科幻小说里最为重要的元素。《天涯》近年刊发过诸多与科幻相关的作品,也都与“未来”相关。2019年5期...[详细]
-
超出个人经历情感, 诗如何言志抒情
2023年年底,在《星星》诗刊每年例行的策划会上,多名编辑都提及了一个新的术语:科幻诗。当时,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刚刚落幕不久,科幻的风潮仍在成都这座城市上空盘旋不去。《星星》诗刊创刊以来,始终保持前...[详细]
-
无限延展的 思维
《莱姆狂想曲》的结构非常奇特,五篇科幻小说皆由斯塔尼斯瓦夫·莱姆本人虚构,继而以天马行空并极具哲学思辨的方式进行点评。莱姆在创作中先建构,然后解构,在妙趣横生的评论中,渗透着对人性弱点的嘲笑、对时事政...[详细]
-
如何发掘更好的 文学作家作品
编者的话科技的飞速发展已成为当代生活最为瞩目的现实之一。科幻文学以“科”为核心,以“幻”为方法,在历史与未来之间书写当代现实生活。2024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文学期刊杂志相继策划、开设相关栏目,聚焦小说...[详细]
-
科技时代, 应该读点
王晋康,科幻作家、高级工程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类人》《蚁生》,短篇小说集《替天行道》《生命之歌》《豹》等。代表作《水星播种》入围2024年雨果奖最佳长中篇小说。我们已经处于一个科幻的时代,一个科技大...[详细]
-
“刻银术”与 的语言魔法
华裔作家匡灵秀的星云奖长篇小说《巴别塔》是一部颇具蒸汽朋克风格的作品。虽然它并不归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类型,而是奇幻小说,但整部小说相当符合科幻文类中蒸汽朋克的旨趣。作品唯一的奇幻设定是刻银术:“在银...[详细]
-
当人类不再是宇宙的中心
看完《西部世界》与《失控玩家》之后,我不禁思考:在人工智能时代,虚拟的情感体验给人带来的安全隐患究竟有多大?NPC也有人权吗?在《西部世界》第一季的第一集中,Dolores的父亲曾是一名研究莎士比亚的...[详细]
-
小说“热”背后的思考
近十来年,科幻小说开始热起来,不但各种媒体跟踪报道,高校里从事研究的人也多了起来,在四川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十多所高校也出现了科幻小说研究的专业人士和团队,在中国知网上检索“科幻小说”关键词,就可以查...[详细]
-
陈楸帆: 的未来是诗
科幻小说初期以奇幻旅程和乌托邦故事的形式出现,如果忽略列子的“偃师造人”或古希腊青铜巨人泰勒斯的传说,那么它迄今已经存在了超过两个世纪。从被视为严肃文学的次要分支到如今成为尤瓦尔·赫拉利口中“最重要的...[详细]
-
科普短视频,要做到有“科”也有“普”
根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已经有10.79亿网民,互联网普及率达76.4%,而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规模分别达到10.44亿人和10.26亿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详细]
-
我的“关键之书”(二):陌生而壮丽的异相世界--专题
“关键”,原指闩门之木,字书上讲横曰关、竖曰键,二者和合戍守于宅前。这也构成了另一重想象,把门闩取下,铺陈在路上,从一个关键性的原点开始纵横交错,向广袤的天地延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关键之书”,它是我...[详细]
-
《沙丘》是不是英雄主义叙事?为什么它不是爽文?
主题:科幻史诗、传奇再临:《沙丘2》IMAX四城特别观影暨阅读导赏时间:2024年3月9日14:00地点:北京CBD万达影城嘉宾:王小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姚海军《科幻世界》杂志副总编辑任青知名科...[详细]
-
人工智能恐慌与科技焦虑管理
近期,人工智能带给社会普遍的焦虑。一方面,我们不清楚人工智能到底会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人类生活。持有极端看法的人认为:人工智能正在“人化”,在建立“世界模型”,未来很可能替代人类,甚至与人类为敌。更多的人...[详细]
-
不能将AI发展视为纯粹的技术问题
2024开年,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和大模型等新科技进展,不断成为社交媒体追逐的热点。面对AI技术带来的冲击,智能革命是否使人与技术的关系发生重大改变?人类应当如何面对以AI为代表的新科技之迅猛发展?笔...[详细]
-
视野的拓展与表述的革新
怎样定义科幻文学?科幻文学是不是一种类型文学?这可能是科幻编辑经常会被问到的问题。百花文学奖·科幻文学奖自2019年设立以来,用编辑出版实践证明了科幻文学在严肃文学领域视野拓展与表述革新方面具有的重要...[详细]
-
尊重具身体验,想象边界的跨越
青年作家慕明的《宛转环》收录了八个中短篇,这些作品跟进并回应着当下热门的机器学习、神经接口、感官增强等问题,处处可见作为人工智能领域从业者的慕明对技术问题的思考。小说集首篇《自序:从猿到神》以一个生活...[详细]
-
在 中感受科技的温度
《宇宙工程师之歌》:刘慈欣主编;新星出版社出版我越来越清晰地体会到,科技是有温度的,当它融入人性和理想时,就成了推动人类前进的温暖之力。在这些大气磅礴的科幻故事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我们...[详细]
-
星空与想象交相辉映
2024年《科幻立方》第1期2024年《科幻立方》第1期,总第43期已面世。“孵化、培育中国本土科幻文学,彰显科幻动能与人文沉思的交互影响”是《科幻立方》肩负的使命和立身之本。立足未来视界、人文情怀,...[详细]
-
以敞开的姿态建构 文学理论体系
随着科幻热的持续升温,中国科幻理论资源的来源更为广阔。一方面,跨文化、跨学科理论进入到科幻核心设定的阐释话语中,文化理论、科学理论、哲学理论走向交互融通;另一方面,既有的科幻理论研究范式进入更加具体和...[详细]
-
以敞开的姿态建构 文学理论体系
随着科幻热的持续升温,中国科幻理论资源的来源更为广阔。一方面,跨文化、跨学科理论进入到科幻核心设定的阐释话语中,文化理论、科学理论、哲学理论走向交互融通;另一方面,既有的科幻理论研究范式进入更加具体和...[详细]
-
“导中国人群以进行 必自科学小说始”
“索子”(鲁迅)译《造人术》鲁迅对“科学小说”,早就有他自己独到的跨时代见解、个性化的精神追求及其形象表达。20世纪初,梁启超创刊《新小说》杂志,并率先写出今天被“追认”为科幻小说的《新中国未来记》。...[详细]
-
看见“大国重器”背后的“中国力量”
科幻文学理论家达科·苏恩文认为,科学层面的“认知性”,也就是科幻故事与科技发展的密切关联,是科幻小说足以成为一个独立文类的本质属性之一。进入技术时代以来,科学幻想与科技发展并肩前行,一方面,科技成果是...[详细]
-
高概念 如何有料又有趣
《罪物猎手》,付强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3年1月阅读一本小说的过程,就是一次与作者的促膝长谈。特别是对于那些真诚的作者来说,阅读他们的作品,就相当于是在体验他们的人生。北大物理学博士付强就是一...[详细]
-
“后人”如何成为 文学的“新人”
新人形象向来是文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沿革与流变离不开新人的登场及其引发的一系列争鸣。当然,文学并非是贡献新人形象的唯一来源,除开虚构的想象,生活同样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新人形象。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