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掘更好的 文学作家作品
编者的话
科技的飞速发展已成为当代生活最为瞩目的现实之一。科幻文学以“科”为核心,以“幻”为方法,在历史与未来之间书写当代现实生活。2024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文学期刊杂志相继策划、开设相关栏目,聚焦小说、诗歌、剧本等多种体裁的科幻文学作品,并且尝试推进科幻本土理论以及科幻美学诗学问题的探讨,以优质科幻创作助推中国文学高质量发展。本期科幻专刊特邀文学期刊编辑、策划者和评论家结合近期文学期刊中的科幻文学作品,探讨如何理解科幻文学,以及如何发掘更好的科幻文学作家作品。
《人民文学》二〇二四年第六期刊发科幻剧本《云身》——探索智能时代的存在实验
当“元宇宙”的讨论热度似乎开始下降的时候,人工智能技术在2024年的飞跃发展又给人们带来了新一轮的冲击:1月初,北京红棉小冰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启动“GPT克隆人”计划;2月中旬,OpenAI公司推出可以由文字生成高质量视频的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Sora,使AI在创造力提升方面大大前进了一步。与之相应地,国家相关部委于今年初开始连续发文,积极倡导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而刚刚结束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法治论坛”上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治理导则》和《世界人工智能法治蓝皮书(2024)》,则就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了规范性意见。正是在上述背景下,陈跃红、吴岩、尹迪(执笔)创作了科幻哲理剧《云身》,剧本经过两年多舞台演出的检验、数次修订,最终刊发于《人民文学》2024年第6期。这不仅意味着文学界对于科幻与元宇宙题材的关注,也重新确立了元宇宙一个重要、根本的面向,即:在技术层面酷炫的游戏、影视视听体验和经济层面前卫、多金的经济增长点之外,还有一个哲学层面的人类存在实验路径。【全文】
《天涯》2024年第2期“类型文学大展:科幻小说”小辑——以回到过去的方式抵达未来
科幻小说一个重要支点,就是“未来”。对未来的展望、新技术的畅想,以及尚未出现的可能性的推演……一直是科幻小说里最为重要的元素。《天涯》近年刊发过诸多与科幻相关的作品,也都与“未来”相关。2019年5期,《天涯》组织了一期“未世小说专辑”,对一个“未出现却有可能出现”的世界展开畅想。在这小辑中,郝景芳、陈楸帆、飞氘、宝树、江波、张冉等作家,从自己出发,对未来世界展开想象与推演。小说专辑刊发后,上海文艺出版社还推出了合集单行本,美国科幻刊物《克拉克世界》也陆续把这些作品翻译推出,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幻的潜力与前景。【全文】
超出个人经历情感,科幻诗如何言志抒情——从《星星》诗刊创设“科幻诗”栏目说起
《星星》诗刊创刊以来,始终保持前沿、开放的姿态,以推介中国新诗最新成果、展现诗歌文本演变为己任。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新的现实、新的景观,我们迫切感到,旧有的诗歌创作无法囊括新的现实,诗歌也需要容纳更加多元的内容。通过阅读邮箱的自然来稿,以及对世界诗坛动向的把握,我们意识到,“科幻诗”这一新的诗歌题材已出现并开始涌动。【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