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优秀 文学“出圈”和“传世”
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为“天问”奖最佳长篇获得者《井中之城》作者刘洋颁奖
在第二届百万钓鱼城科幻大奖颁奖期间,与会者探讨中国科幻文学创作的当下与未来
更重视中国原创科幻文学的发展,并致力于孵化、出版和嘉奖更多更好的优质科幻文学作品,是2024年科幻活动的显著发展趋势。10月以来,2024华语科幻天问奖、科幻光年奖、第二届百万钓鱼城科幻大奖相继颁奖,那些致力于不断探索科幻文学创作可能性的作家们受到瞩目。出版人、作家和研究者们认为,新时代中国科幻面临诸多新发展机遇,要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扶持和推出更多优质科幻文学原创作品,致力于为科幻文化产业提供核心的创意与故事。
孵化科幻文化新场景新业态
2300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天问》中追问宇宙本源,体现了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对宇宙万物以及人类命运的探索精神。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期间,“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正式启动。
10月18日,由中国作家协会指导、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成果发布会在成都科幻馆举行。来自国内外科幻创作、出版、研究及影视领域的从业者共同见证了这场华语科幻文学的高光时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表示,中国作协高度重视科幻文学的发展,希望借此激发科幻文学创作者想象和创造的活力、动力,催生更优质的科幻文学作品,并促进华语科幻与世界科幻交流借鉴、融合互进、多元共生。
“在文学的宇宙中,科幻文学以突破常规的想象力和超越现实的创造力,盘旋成璀璨奇妙的星云。想象和创造就是科幻文学的别样魅力。”施战军认为,科幻的分量在于它有科学之核、文化之核、生命之核。科幻是工业化历史的产物,但在未来中国,它承载的是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加速度”,将会为所有生命共同体开启无穷想象和善美秩序的提示。天问奖关切的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程度,对科幻文化及产业发展具有聚力、导流、推潮、引向的重要作用。
2024天问华语科幻大赛评委会主席阿来介绍了比赛总体情况。他认为,人类对宇宙星空的求索从来都是人类思想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来源,也是人类科技不断进步的原始动力之一。入选作品中既有浩瀚星河的瞭望与遐想,也有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揣测与深思,体现了科幻创作探索未知世界的澎湃动力。另一些作品则从星辰大海之外的细微处着笔,探究科技变化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变革,思考科学可能影响人类未来生活与社会状况的细枝末节。这种对个体、对局部,尤其对未来社会状况、人与人关系的关注,同样是文学的重要使命。
此次发布会上,刘洋的《井中之城》、分形橙子的《笛卡尔之妖》、海漄的《土楼外的春天》分别获得首届“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最佳长篇科幻、中篇科幻、短篇科幻奖;《流浪地球2》和《王者荣耀》分获最佳科幻影视剧本、最佳科幻游戏剧本。《2024年中国科幻城市指数报告》也同期发布。报告从经济基础、科技创新、文化消费、政策环境等角度对2023年全国GDP破万亿的城市进行分析研究后认为,北京、成都、上海、南京、深圳分列2024年中国科幻城市指数分布前五,在科幻产业发展、科幻文化传播、科幻融合能力单项维度上,北京、成都、深圳位列全国之首。与会者在第二届科幻产业发展促进大会的交流中表示,中国科幻产业发展2023年营收首次突破千亿,但仍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中国科幻产业发展既要着眼于传统的科幻内容型生产,也要孵化和助推模式型科幻产业集群的建设,更重要的是,不能忽视影响整个社会的科幻风气、未来趋向、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所建构的经济效力。大家谈到,科幻力经济与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面对当下科幻文学、科幻影视、科幻游戏与文旅产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未来要进一步激活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新动能,建设科幻文化交流的新高地,拓展科幻文旅的新场景新业态,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
“要让读者从科幻中感受到振奋向上的力量”
11月22日,“星火铸就光年之梦”青年作家培育活动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出席并与现场青年作家亲切交流。邱华栋表示,科幻不是孤悬于现实之上的幻想,而是基于现实的超越,是对人类潜能的无限放大。青年创作者要从科学前沿汲取灵感、从历史中寻找线索、从人性深处挖掘故事,广泛阅读当代世界科幻文学大家的作品。“祝愿创作者们能够在由科幻构筑的浩瀚宇宙中,用智慧和热情点亮更多星辰,共同铸就属于人类的光明之梦。”
“如果你在创作道路上受到很强烈的情绪召唤,有些不得不说的东西,那不必去刻意改变自己,更不必从别的地方寻求创作经验。”科幻作家刘慈欣从自己如何走上科幻创作之路谈起,认为科幻小说天然关注现实之外的宏大话题。“科幻作家善于关注宏大、遥远、终极的东西,关注那些在时空上超出人类肉身的东西,关注那些哲学思想上走得很远的东西。希望新的创作者,能让自己的思想走得更远。”
第十三届科幻光年奖分设科学童话、科幻微小说、科幻短篇小说、科幻中长篇小说等门类,此次“星火铸就光年之梦”青年作家培育活动现场颁发了科幻光年奖各类奖项,王云轩、简妮、史雨昂、张天航等青年作家获奖。科幻作家王晋康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已经走过12年的科幻光年奖为积极发掘、培养中国科幻青年创作人才积蓄了力量。期待年轻的创作者继续为科幻文学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也期待科幻文学能与其它领域深入交流和合作,共同探索科幻文学的新领域和新高度。
活动现场,科幻作家、出版人与青年科幻作家们展开了交流。凌晨认为,优秀的中国科幻文学一定要立足中国当下的现实,“题材可以是外太空、星际宇宙的,但逻辑关系、思维价值应该具有东方性、中国性。科幻不仅仅要带来奇观的冲击,更要让读者感受到面对未来振奋向上的力量。”中央编译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和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总编辑徐世新认为,科幻不是科学+幻想的简单配比。科幻文学是一片敞开着的深邃蓝海,可以吸纳诸多领域的内容。面对当下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科幻作家要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展现文学故事的深邃与美丽。朱宇新、超侠等科幻作家谈到,生命中有太多灵光乍现的“点子”。科幻创作就是用幻想的方式记录和演绎这些“点子”的过程。大家认为,青年科幻作家要广泛涉猎经典作家作品,建立完善的科学知识系统,了解前沿科技发展,在此基础上,锻造叙事的能力、人物的塑造等文学创作技法问题。“青年作家普遍文笔都不错,但更重要的是科幻世界观、价值观的构建。这一点,青年作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凌晨说。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未来序曲》新书发布仪式。北京市科学技术学会二级巡视员张玉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幻分社社长王卫英,北京科学中心品牌发展部部长陈晨等参加。
科幻教育成牵引科幻产业发展引擎
“中国科幻产业影响力不能只看产值,更要看到它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力量。发展中国科幻产业,要以培养优秀的中国科幻作家、孵化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品为根本。”11月9日,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科幻创作、教育、出版、传播及产业人士齐聚“2024中国泰山·第二届钓鱼城科幻大奖”颁奖活动。活动期间,与会者共同探讨科幻文学创作和科幻教育的未来可能性。
泰山科技学院常务副校长谢承红代表主办方表示,科幻文学创造了无数灿烂的梦想,鼓舞社会各行各业的年轻人们去探索、去追逐、去奋斗。科幻事业的发展是国家、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具体表现。
与会者围绕科幻文学创作、教育和产业发展相关议题展开探讨。严锋、江波、张冉、天瑞说符等人以“寻找科幻文学的新方向”为题,探讨中国科幻文学创作的现状与未来。作家们结合各自的创作谈到,在科幻和文学双向奔赴的状态中,科幻作家要善于探索科技与文学之间的最佳交集。面对AI时代的到来,科幻应当关注技术极端情况对现实的影响,以充满现象力和现实关怀的方式探讨科技哲学与技术演化影响。与此同时,作为文学创作者,也要从熟悉的日常生活角度切入,扩大科幻的读者群体。面对科幻教育,大家谈到,想象力教育是科幻教育的核心命题。科幻应当在高校通识教育中扮演独特角色,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使科学和人文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科幻产业人士在论坛中也谈到,科幻内容的生产力是核心价值所在,以内容创作为原点,才能延伸出庞杂且自洽的超长链条。科幻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科幻文学发展的关键,产业从业者需掌握科幻思维方式与审美范式并传承下去。
中国科幻如何塑造世界的科幻想象?与会学者从世界科幻发展角度谈到,人类天生具备创造与想象未来的能力,这带来了讲故事的欲望与虚构的能力。面对剧烈变化和不确定的世界,科幻作者需要具备想象力,提出关于未来发展的设想并提供新的解决办法。科幻创作也应建立与科学家合作的机制,为读者提供更科学的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科幻文学作品,理解科技高速发展的现实世界。
“2024中国泰山·第二届钓鱼城科幻大奖”颁奖典礼表彰了韩松、李广益、三丰、李克勤、赵恩哲、杨枫等人在科幻创作、教育、艺术、翻译和出版等方面的贡献。天瑞说符的《我们生活在南京》、江波的《赛博桃源记》、迟卉的《不做梦的群星》分获第二届钓鱼城科幻大奖的最佳长中短篇奖,严锋获科幻学院奖,意大利青年科幻学人弗朗西斯科·沃尔索荣获马可·波罗奖,青年作家路航获最佳新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