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宇宙:一枚仍在空中翻转的硬币
元宇宙,是风口还是“虎口”,是机会还是“泡沫”?诸多业界专家、企业界人士认为,元宇宙犹如一枚抛向空中、仍在急剧翻转、尚未落地的硬币。对于元宇宙的概念和内涵,业界尚无定论。较常见提法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详细]
-
科普作家的硬科学基因与创意写作素养
利用好中国丰富的写作人才资源,引导更多的文学写作者加入科普写作领域,促进科普作家群体的壮大,从写作人才培养体系入手,加强高校创意写作专业对科普创作人才的培养,使用创意写作教学方法为科普作家群体提供写作能力训练,从...[详细]
-
机器写作时代的小说创作
这是一个机器写作迅速发展并逐渐进入多个文本生成领域的时代。在新闻报道、行业报告等实用文体上,机器写作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而随着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的介入,人们也开始尝试将其用于一些文学文本的写作试验。在...[详细]
-
科普要响应时代之变、人民之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详细]
-
国产 片,科学家可以做些什么
近几年,从“科幻十条”公布到“科学与影视融合”项目组成立,我们能否拍出成功的科幻片,成为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近期,麻花影业出品的科幻喜剧电影《独行月球》票房已破27亿元,成了科影融合项目成立后第一个成...[详细]
-
吴岩:在少儿 小说中,探访“零碳”未来
人人都想知道未来,想跨越时间去看看10年、20年、50年甚至100年之后的生活是怎样的。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科幻小说,里面写到一颗流星坠落地面,两位天文学家跑去观察。当他们接近这颗陨星的时候,尚未熄灭...[详细]
-
作家:在宇宙星空寻找惊奇故事
刘洋出版的长篇小说《火星孤儿》封面科幻创作的整体趋势是越来越贴近现实世界,更多地书写人类社会在科技浪潮中的异变与症结,但无论如何,探索遥远的星辰大海始终是科幻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科幻这一文...[详细]
-
文学欣赏论
科幻小说自诞生以来,最核心的吸引力,其实是建立在认知逻辑基础上的“惊奇感”,或者说“新奇性”。在科幻作品里,任何与现实世界出现差异的地方,都被叫作“设定”,因此它所构造的是一种由各种科幻设定构建起来的...[详细]
-
振动 与哲学的双翅
与谈人:江玉琴: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后人类理论、科幻文学研究黄秋燕:深圳大学文艺学博士,主要从事科幻小说与身体美学研究双翅目:当代新锐科幻作者,代表作《公鸡王子》《猞猁学派》《智能的面具》邱...[详细]
-
徐可:为中国 文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幻想文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山海经》到唐传奇,从《西游记》到《聊斋志异》,都能看到幻想的影子。但科幻不完全等同于幻想,直到20世纪初,现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才被引入中国。1904年,中国有了自己...[详细]
-
从“ 迷”到 作家
刘慈欣是从20世纪80年代“科幻迷”群体中脱颖而出的作家,他亲历了当时的“清理精神污染”。当国内科幻进入严冬时,作为“科幻迷”的刘慈欣自然而然想为科幻复苏贡献力量,这成为刘慈欣“心路历程的转折点”,从此,科幻对于刘...[详细]
-
叶菲列莫夫:科学与科幻
译者按伊万·叶菲列莫夫(ИванЕфремов,1908-1972)是苏联20世纪50-60年代时期最有影响的科幻作家。作品以讲求科学性著称,也是极负盛名的古生物学家,对地质、历史和哲学亦有研究,因此...[详细]
-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从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开始,科幻便搭乘着“新小说”的顺风车进入国人的视野。尽管当我们翻阅文本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其中怪异的想象发笑,但在这些充满矛盾的情节背后,却暗含着知识分子对当下与未来、衰亡与新生的思...[详细]
-
董仁威:“《三体》后时代”出现突破性作品的时间不远了
原标题:中国科幻的第一个百万大奖诞生7月31日,中文在线的全球元宇宙大赛奇想奖(科幻小说类)揭晓,十部获奖作品从上万部参赛作品中胜出,每部获奖金10万元,共100万元,中国科幻的第一个百万大奖诞生(四...[详细]
-
浪漫的喜剧
喜剧科幻电影《独行月球》正在火热上映,该片托起暑期档热度的同时,也将国产电影“科幻+喜剧”这一话题再度提起。在《独行月球》中,沈腾有一句台词贯穿了整部电影,“我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这句台词对于...[详细]
-
高质量原创科普图书的实现之路
主持人:杨虚杰: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科普出版人受访者:何龙:长江少儿出版集团董事长、社长,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者,博物作家王立铭: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详细]
-
是通识教育的崭新未来
通识教育的未来困境世界通识教育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无论是芝加哥大学倡导的“伟大的书”的经典阅读模式,还是以哈佛大学为代表,所构建的完善的全人教育(well-roundedperson)模式,都面临着新的...[详细]
-
用我们的手拯救变热的地球
拿到《零碳中国》这本书,浮想联翩。不禁想到《巴黎协定》、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碳达峰和碳中和,这些近年越来越频见的词汇,它们到底意味什么,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这正是陈楸帆这本具有科普色彩的科幻小说要讲的。...[详细]
-
游戏·国家·元宇宙
在《三体》诞生前,《超新星纪元》曾被认为是刘慈欣的最佳长篇小说。该作初稿于1989年,期间五易其稿,经手编辑近20位,历时14年才得以在2003年于作家出版社出版。颇为遗憾的是,在众多关于...[详细]
-
文学场域中的思想实验者
“江波科幻精品系列”选出江波2003年以来发表创作的25篇中短篇科幻小说,包括《随风而逝》《湿婆之舞》《最后的游戏》《机器之道》《时空追缉》《洪荒世界》6册。韩松评价“江波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最有想象力和...[详细]
-
写给罗马血和音乐的歌
罗马,因其悠久的历史被称为“永恒之城”“世界之都”。在意大利作家弗兰西斯科·沃尔索笔下,一个看似荒诞不经、却处处折射出多面人性的故事就在这座古城内上演。故事发生在未来时间,由于医疗、制药、保健、美容等...[详细]
-
元宇宙:一场人类的精神探险
“元宇宙”是近两年来人文社科学术界所讨论的重要话题,以至于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一些带有元宇宙特征的文艺作品因此重新进入公众讨论场域,比如《雪崩》和《三体》,尤其是以...[详细]
-
防范元宇宙泡沫化
元宇宙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30多年前,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在他的科幻小说《雪崩》中,描述了人类通过数字化身,在虚拟的数字世界中进行生活的场景,其将这种脱离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称之为“元宇宙(Me...[详细]
-
以人工智能之名
科幻人工智能主要是一种图像志式的研究,通过确定科幻人工智能的一些相对稳定的类型元素和主题元素,解开反复出现的类型密码。科幻人工智能真正发展起来的标志不是从历史中钩沉而出的某个旧例,而是相当数量的当代科...[详细]
-
幻想与通感,为庸常的世界书写新奇
这是一个“小冰”继续写着诗,而人却不一定能体会诗情画意的时代。这是因为,在网络时代,终日受到信息、影像、视频、手游乃至弹幕的冲刷,人的感受力已如海边的石头那样,被拍打抚摸得毫无棱角,圆滑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