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科幻评论

光荣与梦想:中国竞技科幻作品精选集

发布时间:2022-01-16 来源于: 四十二史(微信公众号)|宝树2022年01月16日08:24 作者: 点击数:

  《光荣与梦想:中国竞技科幻作品精选集》

  主编:宝树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21年9月

  这本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12年的某一天,编者在布鲁塞尔的一家旧书店里,邂逅了一套残缺不全的《阿西莫夫神奇科幻世界丛书》(Isaac Asimov’s Wonderful Worlds of Science Fiction)。这是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编选的一系列主题科幻选集,出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数十年后有三四本流落到这家书店里,已经饱经沧桑,相当残旧了。其中一本题为《科幻奥运会》(The Science Fictional Olympics),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那一年正当伦敦奥运会,隔着一条海峡的比利时街头巷尾也是奥运气氛浓厚。当时在比利时留学的我,自然也对奥运非常期待。

  虽然我从小就是科幻迷,当时也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科幻作者,但从未想过能拿奥运主题做一部科幻选集。看了看目录,作者阵容竟惊人地强大,几乎每一位都是如雷贯耳的科幻名宿,其中有中国读者,至少是科幻读者非常熟悉的阿瑟·克拉克、乔治·R.R.·马丁、罗伯特·谢克里、迈克·雷斯尼克、杰克·万斯、鲍勃·肖、德·坎普……这些脑洞天才们汇聚一堂,各出奇招,在竞技体育的题材上比拼科幻创意,本身几乎就是一种脑力“奥运”了。

  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本选集。不久后伦敦奥运会如期举办,那个夏天,我一边观看精彩激烈的比赛,一边随手翻阅这部异想天开的故事集。其中有外星人加盟的银河奥运会,有美人鱼参加的游泳比赛,有横跨太阳系的“赛船”,也有通过心灵感应的格斗……有时候很难讲,电视里的奥运和书里的奥运,何者更吸引人。[1]

  读这部书的时候,我当然也会想起中国科幻作家们的奥运或体育主题佳作,比如刘慈欣的《光荣与梦想》,王晋康的《豹》,都是我许多年前拜读过的名篇,精彩之处,绝不逊色于外国名家的演绎。从那时候开始,我就隐约有了编一部中国版“科幻奥运会”的心愿。当然,最初只是一个随性的念头,但后来几年也颇留意这方面的作品。读得多了,我有时掩卷而思,感到科幻与竞技体育,二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其间颇有若干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焉。

  大概没有哪个民族不需要某种程度的体育运动,但只有在希腊人那里,竞技体育才以“赛会”的形式受到极大的尊崇。古希腊有所谓四大赛会,其中最著名和盛大的自然就是奥林匹克赛会。古希腊奥运会,在传统说法中始于公元前776年,实际据专家考证,可能要晚几十年,定型于前八世纪末期。但其渊源又要古老得多,在迈锡尼文明时期便已有雏形。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也有一些关于赛会竞技的描写。[2]

  奥运会及其他赛会的起源是对宙斯等神灵的宗教祭祀。但其真正的发扬光大,却依赖于古典希腊兴起的人本主义精神。赛会逐渐成为一种世俗节日的竞技活动,众神退隐,而人自身的体态、动作和成绩却成为古希腊人关注和赞美的重心——虽说当时还局限在“希腊人”的范围之内。奥林匹克等赛会中体型健美、身手不凡的运动员,成为这种人本主义肉身化的呈现。成绩突出的运动员,往往拥有自己的雕像,多为健美的裸体,树立在赛会赛场和自己城邦的街道上,受到的崇拜与敬爱,绝不逊色于今天的体育巨星。一些艺术家创作的运动主题作品,如米隆的“掷铁饼者”,波留克列特斯的“束发的运动员”,疑似西兰尼昂的“拳击手”等雕塑,以及相关题材的陶器绘画等,对后世人文艺术的影响,也是无远弗届。

  除了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之外,对人自身的肯定和赞美,也催生了古希腊的理性主义自然哲学与数学。希腊人尝试着依靠人自身的能力,去独立思考世界的本源,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或者数的本质等与现实生活完全无关的抽象问题,虽然艰辛万状,但也取得了绝大部分民族难以比肩的成就。这两方面的遗产,经历了两千年的曲折发展乃至倒退,终于在文艺复兴后塑造了现代世界。今天我们大体生活在一个尊奉人本主义价值观的世界上,现代人既像古希腊人一样拥有各色体育盛会,也以同样的热情和更发达的技术测量宇宙的广阔和生命的编码。二者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也都是来自希腊的古老遗产。

  但在现代世界,二者之间已出现了越来越难以弥合的裂隙,在今日甚至已经相当显豁。

  《奥林匹克宪章》中提出,体育运动的宗旨是“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这是和古代奥运赛会的精神一脉相承的。但是,《宪章》又规定,奥运会的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强”,这其间就有难以忽视的内在冲突。

  这倒并不是说激烈的竞争会影响到人际的和谐,而是因为现代的精确测量技术,让竞争不仅仅是在同一场比赛上进行,也是在现在和过去之间进行。运动员们可以不断地“打破世界纪录”,让成绩一直呈现出提升之势。但是,人类自身的体能是存在限度的,不可能无限提升。自然条件下,人无法跑得比猎豹还快,也不可能像羚羊一样纵跃如飞。因此,“更高、更快、更强”也是无法持久实现的,人最终会逼近自身的极限,而永远无法逾越。

  但是,还有一种可能,即通过科技的力量,令人类异化和超越自身,成为某种或强大或奇诡的“他者”,以此跨越人类自身的极限。

  这种不只是理论上的可能,借助于高超的技术手段已经成为了现实。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的奥运成绩在不断提升,但这些光辉成绩却也变得越来越面目可疑。兴奋剂丑闻成为了一直萦绕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梦魇,某些国家甚至给女运动员打雄性激素,来创造比赛的奇迹!即便从合法的方面来说,通过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深入研究,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周密的营养搭配,乃至一些专门研发的药物来打造超人之躯……似乎也在逐步“物化”运动员的身体。如果比赛成绩是通过机器般的严密程序取得的,那么人的尊严与荣耀又从何谈起呢?一言以蔽之,人性与科技的碰撞离合,在竞技体育领域中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

  科幻小说以幻想的形式,将体育与科技或社会科学的爱恨纠葛进行了极富趣味的演绎,同时,也令我们对此的思考超出现实问题的畛域,而在若干之前难以企及的新层次或方面上展开,给人以极大的想象及反思的空间。下面,编者想结合本书中的一些作品,来略加讨论。

  (本节涉及书中小说的一些具体设定和情节,担心被剧透的读者可直接跳到第三节)

  对于体育科幻题材最早进行探索的中国科幻作品,首推迟叔昌发表于1956年的《3号游泳选手的秘密》:在一场游泳比赛中,3号游泳选手林小波周身涂上了某种从鱼类身上提取出来的润滑剂“鳗鱼1号”,大大减少了水的阻力,而取得了打破世界纪录的骄人成绩。不过,这其实只是一个引子,故事几乎没有正面描写比赛的过程,主要篇幅都用来讲述林小波如何从父亲的故事中得到灵感,又如何进行发明创造,得到效能最佳的润滑剂。小说的最后还展望了润滑剂在社会生活各方面运用的美好前景。

  这篇写于五十年代的少儿向科幻小说,曾在多年间脍炙人口,或者不太适合当代成人读者的阅读口味,但想象的趣味至今仍然令人赞叹。不过,《3号游泳选手的秘密》其实重点并不在于体育比赛本身,相关的描写也很少,而在于科技发明改善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歌颂了林小波钻研科技,勇攀高峰的精神,这也是早期中国科幻的共同点。

  但不难看出,这个设定在体育比赛方面会引起一些争议:身上涂着神奇的润滑剂,即便真有这样的助力,也并非人自身的禀赋所致,难道不算是某种“违规”吗?作者也意识到其中或有一些问题,所以在小说中写道,林小波主动提出不应领冠军奖杯,但评委们肯定和奖掖她的刻苦训练和拼搏精神,仍然将冠军给了她,以皆大欢喜的结局结束了这个富有童趣的故事。但真正的问题或许尚未被提出。

  郑文光也是较早探索体育科幻题材的中国作家。他写于1979年的《女排7号》,让一个仿真机器人伪装成人类运动员,去打女排比赛。机器人因为有着人类难以企及的速度、力量和准头,毫不费力便赢得了比赛。这个相对简单的故事只是借当时正热门的女子排球介绍一下机器人的能耐,也未深入讨论比赛的“公平”问题;不过写于1980年的《泅渡东海》具有了更高的复杂性,也大为推进了这方面的探讨。故事讲述一个年轻的游泳运动员任以平挑战人类的极限,从上海游到日本长崎,数天数夜一直不停地游泳,被人猜测是机器人或者外星人。中间也有人进行捣乱,经历了一些波折后,任以平还是成功抵达了长崎。最后谜底揭晓,原来这位游泳健将小时候受过重伤,安装了“阳电子人工大脑”进行修复后,才具有了超人的能力。

  也许有人会问,这和机器人有什么区别?不过,任以平所装的人工大脑,似乎只是对其受损的大脑进行修复和提升,而非替代。另外,他的躯体和四肢仍然是百分之百的人类肉身,只是通过人工大脑的某些激发,令身体焕发出了内在的潜力。通过这种方式,郑文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平问题,令读者相信,虽然有机器帮忙,但运动员创造的奇迹,仍然来自人体本身的能力。

  郑文光承认,对此仍有一些争议。不过他借文中人物之口,表达了故事的中心思想:

  但是,重要的不是纪录,而是这场表演——不,这场试验在人类面前打开新的视界:人类本身,该怎样发展自己?智能机器人日趋完善,不是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类已经受到挑战了吗? 任以平这个综合人的出现提供了一条途径……(中略)可以证明,人类是有几乎无限的发展潜力的。不是机器代替人类,而是人类在机器的帮助下,把自身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就是我们从龙志林总工程师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重大意义。它预示着,人类会彻底克服自身的异化,开拓一个无限美好和璀璨的前途![3]

  在这一逻辑下,人和机器的结合(今天往往称为“赛博格”)就并非矮化或异化人性,而是通过机器的助力,发掘人自身的潜能,将人的力量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准。“更高、更快、更强”和人本主义的理念自身并无矛盾,反而相辅相成。

  新生代科幻作家凌晨的短篇《最后的残奥会》(2016)继承了郑文光的这一理念,不过是在另一方向上进行了探索。故事讲述一种细胞中蕴含的人体再生机能的发现,令伤残的运动员能够恢复身体健全以参加奥运会,而当所有残疾人都能够恢复健全,残奥会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可以想象,对这种机能的进一步激发,可以使得每个人都拥有完美的身体和能力,但届时奥运会本身还能否存在,就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了。

  无论如何,如果人体内在的潜能需要异质的元素来进行激发,那么本身是不是一种人的异化,仍然是可疑的;另外,如果这种潜能迥异于普通人类的表现,那么是来自于人体内部还是外部,也没有实质的区别,人类将面临分裂和解构的危险。王晋康的中篇小说《豹》(1998)从基因科学的角度切入了这一问题。小说中,美籍华裔运动员谢豹飞在奥运会上一鸣惊人,在百米赛道上跑出了9.45秒,这是一个奇迹般的成绩(目前真实的世界纪录是博尔特创造的9.58秒)。谢豹飞一度被视为黄种人之光,但真相是,他体内被身为生物学教授的父亲嵌入了猎豹的基因片段,所以才能快步如飞。而这种基因也改变了谢豹飞的人性,令其具有了猛兽的嗜血本能,终于无法自控,失手杀死了自己的未婚妻。

  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刑事案件真相大白后,谢豹飞是不是“人”成为争议的焦点,许多人认为,谢豹飞虽然具有异种基因,但完全具有人的思维能力和情感,当然是无可置疑的人类,但也有人指出,谢豹飞不仅身体里有动物基因,其嗜杀倾向也来自于食肉动物的狩猎本能,这已经超出了人性。不过,对“人”的定义并非王晋康所关注的重点,虽然故事以悲剧收场,但他借谢教授之口吐露了这样的理念:基因改造本质上与进化一脉相承,为了在未来适应特殊环境等需求,人体的基因嵌入研究仍然要坚定地继续下去。

  在小说发表整二十年后,“基因编辑”问题因为一系列爆炸性新闻而成为现实的热点,小说中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正反面的思想论战,至今对我们理解基因编辑的伦理意义仍有重要启示。这些已经远远超出体育的范畴,不过作为人类身体性呈现场域的体育运动,无疑是探讨相关问题的关键领域之一。在《豹》及其扩写的长篇版《豹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中,也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全方面深入探讨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兴衰,不同人种体育竞技的先天优劣等相关问题,至今仍不失为一部全面深刻的华语体育科幻杰作。

  刘慈欣发表于2003年的《光荣与梦想》——也是本书的冠名之作——同样深入地探讨了奥运与体育精神的内涵,但却不是从刘慈欣最擅长的硬科幻设定出发,而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社会科幻的角度。在故事中,奥运的和平理念被创造性地发挥,人们尝试通过综合奥运比赛成绩的方式来模拟和取代战争,这在理性上是和平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但结果,在马拉松比赛中,一个女孩面对不可战胜对手不顾性命的拼搏,却激发起了同胞们同仇敌忾的勇气,让战争仍然不可避免地爆发。这提示我们,体育运动所彰显的,也是奥运《宪章》中所尊崇的“人”,从来不是抽象唯一的理念,而是生活在现实脉络中具体的、身份不同的、彼此冲突的人群。正如科技上的加成有可能导致体育的异化,在社会体制上一厢情愿的设计,也会令这一理念分崩离析……

  比起上述相对严肃的探讨,本书中其余几篇作品,从各种奇妙的角度对未来体育运动的可能进行了演绎,贯穿其间的体育精神仍然令人瞩目,但又多了几分旁逸斜出的奇思妙想,说来更接近《科幻奥运会》的旨趣。比如,田兴海的《负限奥运会》(2016)是对《光荣与梦想》的致敬之作,运用了后者的许多元素,不过实际上主题相去甚远。这部作品的设定是一种反面的奥运会,要求竟然是“更低更慢更弱”!小说以100米短跑为核心,描写了运动员们根据不同的科学原理,各出奇招,来实现不允许静止的最“慢”速度。作品想象奇妙、知识丰富且富有幽默,在读完《豹》《光荣与梦想》这样的严肃深沉之作后,再读此篇戏说,想必能令读者大为解颐。

  长铗的《674号公路》(2007)是一篇曾夺得银河奖的佳作。小说描绘了美国加州一场不平凡的赛车,赛车所进行的674号公路似乎有魔怪出没,令绝大多数挑战者铩羽而归,而归来者也会发生极为奇特的变化。最终,一位赛车手以勇气和智慧破解了674号公路之谜,那竟是一种特殊结构的空间……小说的长处在于以惊人的想象力,将现实世界的赛车和数学空间的性质,两个似乎毫不相干的领域连接起来。其惊异感和创新性,即便在本书中也极为突出。

  在将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予以创造性结合这一点上,谢云宁的《梦绕地心》(2012)也未遑多让。这篇小说是围绕着现实中的著名球星梅西展开的。梅西虽然天才绝伦,战功赫赫,但在一些南半球的重大球赛中却总是表现不理想,故而曾有“没戏”这个绰号。作品设想其球技竟然与地球内部的神秘生物有关,主角将深入地心,为探求真相和挽救梅西注定的败局而背水一战。作品的设想极宏大瑰丽,而以万众瞩目的世界杯为高潮和焦点,这种奇妙的结合使得作品非常之“燃”。顺便一提,谢云宁是一位硬科幻作家,也是资深的球迷(更是阿根廷和梅西的粉丝),故而才能写出这样奇诡而燃情的作品。

  《梦绕地心》以2014年巴西世界杯为背景,在写作时,这自然是作者心心念念的未来盛会。此外,如98年的《豹》以04年雅典奥运会为背景,03年的《光荣与梦想》以08年北京奥运会为背景,昔年对未来体育盛事的展望催生了这些想象与激情并重的作品,如今那些曾万人空巷的比赛已为陈迹,许多骄人的成绩也被淡忘,但昔日的情怀却通过作家的想象而长久流传,透过激情燃烧的文字,读者仍可以感受到那些远去的“光荣与梦想”。

  彭思萌的《野兽拳击》(2016)则是一篇相对另类的作品。相较于上述许多科幻故事,这篇小说更富有现实的关怀。小说讲述了一个在工作中郁郁不得志的白领通过VR游戏的方式玩上了拳击比赛,在身体的对抗与搏击中找到和重塑自我的故事。表面上,这部作品与其他的体育科幻有相当的差距,但仔细想来,却是互为镜像。如果说从《3号游泳选手的秘密》到《豹》等作品探讨了科技发展对体育的影响和异化,那么《野兽拳击》则是通过科技所创造的虚拟世界,找回了更为“原始”的人体搏击,并以此提醒在舒适妥帖的高科技生活中越来越沉迷的人类,身体性的存在与搏击有其不可剥夺的尊严和意义。主角虽然在最后的比赛中败于虚拟拳王,但却重燃起生活的热情。这也就更接近体育运动的本质与初心:也许体育真正的意义并不是“更高更快更强”,而是通过挑战极限,奠定人自身存在的根基。我们能否从中找到对上文所提出思想问题的某种解答至少是启迪呢?无论如何,这部作品作为本选集的收官之作实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如这篇序文开头所说,本书的渊源是多年前读过的一部英文小说集。但具体编撰工作的缘起,则是2019年底一次科幻活动上和科幻作家凌晨的聊天。闲谈中,我提到了这一选题的设想,凌晨姐非常欣赏这个概念,并很快牵线,让力潮文化邀请我担纲编撰这样一部本来只是空想的选集,于是一切正式启动。

  本来我的设想,是希望纯以奥运会为题材来编撰一部集子,但细想之下,还是将范围扩大到广义的各类体育竞赛,庶几更能体现这一选题的全面意义。本书以刘慈欣的作品标题“光荣与梦想”为书名,并非因为大刘的声望和名气最为突出,而是这一标题最能体现竞技体育中蕴含的人类精神,这也是本书所收录的各篇小说中所共同珍视的价值,虽然对此的表现演绎各有不同。以这一标题为全书冠名,再合适也不过。

  具体的编辑工作,虽然不无波折,但总体还是比较顺利。在此,我谨以编者的身份,感谢许多科幻界师友的热情帮助。作家们的赐稿,当然是对本书最大的支持。此外,诸多师友也以其他方式协助了本书的编撰工作,凌晨姐从开始就全程参与本书的策划,没有她就没有这部书的诞生,她还为本书专门扩写了《最后的残奥会》一文,使之更为丰满生动;敬爱的“大刘”刘慈欣老师,不仅欣然同意赐稿,还在往来信函中告知我几部相关主题的早期作品,令阅读面有限的我思路大为开阔;著名科幻作家和学者吴岩老师也推荐了若干作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吴老师还热心牵线,帮助我设法解决了已故的迟叔昌先生作品的版权问题。在此,还要感谢迟叔昌先生的儿子,知名科幻和科普作家迟方先生的鼎力支持。

  力潮文化的刘念女士也深度参与了本书的策划和编撰,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全权负责后期的编辑工作,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感谢。

  遗憾的是,郑文光先生过世多年,其版权情况复杂,编者通过吴岩老师联系到先生的家人,也得到了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但因郑先生作品的全部版权都在某公司手上,几番请求,终未获版权方允可,所以本书未能收入郑先生的《泅渡东海》这一重要作品,只能通过上文中的介绍和引用,令读者略明大意。

  另有若干作品,有的经我们百般努力而联系不到作者或版权方,有的因篇幅问题不能不割爱,有的仔细思量并不完全符合本书的主题,还有一部本拟选入的作品,因作者自我要求谨严,认为水平不足而请求撤稿,都未能收入本书。当然,由于笔者阅读范围有限,虽向多方科幻同仁征求作品和推荐,但想必遗珠仍有不少,本书与阿西莫夫主编的《科幻奥运会》自然仍有一定差距,这方面的问题与不足,完全是编者的责任。

  其实,对本书构成最大挑战的,并非编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而是较此更“科幻”百倍的现实。本书本拟在2020年夏天上市,借东京奥运会的东风引起更广大读者对体育科幻的注意。但因为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东京奥运会宣布延迟一年,令本书也推迟到2021年。这不仅是现代奥运史上,也是古代千年奥运中从未有过的事件,竟然被我赶上,不能不为之苦笑。这大概是超过一切小说的、真正的“奥运科幻”了。

  时至今日,新冠疫情几度起伏,本书却不能再多耽搁,否则对不起诸多师友的鼎力支持。据说,古代奥运会的召开本有禳除瘟疫的用意,希望本书也能为此贡献一点精神力量。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世界能够摆脱疫情的威胁,人类将以茁壮健美、活力四射之躯,再次回到古老的奥运赛场上,展现崭新的风采。

注释及参考文献

  [1] 这部选集中两篇作品有中文版:阿瑟克拉克的《太阳风》(曾多次发表,如收入克拉克同名短篇集《太阳风》,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亦曾以《太阳帆船》的标题发表)和罗伯特·谢克里的《陷落人海》(收入谢克里选集《世界杂货店》,新星出版社,2019)。

  [2] 详细介绍可参见王以欣《神话与竞技:古希腊体育运动与奥林匹克赛会起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第一、二章。

  [3] 《郑文光科幻小说全集》第二卷《海豚之神》,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第222-223页。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无名者之国》:开放视野下的青年想象

    中国科幻小说的起源可溯至晚清,但直到2010年以后才真正吸引文化界的广泛关注。科幻作家飞氘曾用“寂寞的伏兵”来比喻科幻文学,在《三体》的巨大影响之后,这一形象仍...[详细]

  • 董晶:元宇宙之我见——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光还是潘多拉魔

    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个叫“元宇宙”的名词打蒙了全世界的人,更打蒙了我这个多年秘密研究策划大型虚拟现实游戏型社区项目的从业者。10多年前,因星云奖的创办,我一直有一...[详细]

  • 元宇宙与科幻文学

    2021年,随着马克•扎克伯格将公司名字从Facebook改为Meta(取自英文单词Metaverse,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译法是元宇宙),元宇宙的概念风靡了世界,影响最深刻的领域是互联网...[详细]

  • 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这部作品秉承了凡尔纳小说的一贯特点,情节离奇曲折,语言风趣幽默,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激动人心的冒险故事,学到很多的地理知识,还可以感受到...[详细]

  • 惊奇•忧思•法自然:论王晋康科幻小说的科技观

    关键词:科幻小说 王晋康 科技观 科幻小说是一种“推演小说”,基于科学规律、社会规律对未来(有时是或然历史)进行假设、推演、论证,由此探索人类的...[详细]

  • 莱姆:他被整个世界所接纳

    莱姆不仅属于波兰,而且属于世界。当我们谈到他的世界性时,往往会列举出他的作品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并行销数千万册等数据,事实上除此之外例证还有很多。早年间英语系科...[详细]

  • 从大海见一滴水——对科幻小说中某些传统文学要素的反

    试想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做出如下描述: 拿破仑率领六十万法军侵入俄罗斯,俄军且战且退,法军渐渐深入俄罗斯广阔的国土,最近占领了已成为一座空城的莫斯科。在...[详细]

  • SF教――论科幻小说对宇宙的描写

    目前中国科幻缺少很多东西,其中有一样从未被人注意和提及,但极其重要。中国科幻缺少宗教感情。首先声明,本人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同时我们深知,科学和宗教水火不相容...[详细]

  • 郭琦:科幻小说中“想象力”与“忧患意识”共存--科幻

    原标题:郭琦:“What-if”——科幻小说中“想象力”与“忧患意识”共存 随着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曾经只能存在于幻想之中的事物已经逐渐变成了...[详细]

  • 郭琦:科幻小说的“主题矛盾”和“陌生化”--科幻

    “主题矛盾”——科幻小说情节发展的驱动力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科幻小说叙事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其“思想实验”特性,即通过前文中所提到的一个SF缩写中的一个词...[详细]

  •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