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经典科幻

郭琦:科幻小说中“想象力”与“忧患意识”共存--科幻

发布时间:2021-08-04 来源于: 来源:“四十二史”微信公众号 | 郭琦  2021年07月2 作者: 点击数:
原标题:郭琦:“What-if”——科幻小说中“想象力”与“忧患意识”共存

&

随着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曾经只能存在于幻想之中的事物已经逐渐变成了现实。可以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幻想成真”的年代。但是科幻文学却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仍然在不断开拓着人类想象力的边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一部部具有代表性的科幻文学作品不断涌现:

早在1818年,一位名叫玛丽·雪莱的女士突发奇想,如果不通过自然生殖的办法来赋予人类生命,而是把已经死去的人的尸体碎块拼接之后,通过电力来创造生命的话,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于是就有了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

我们可以在三维空间里上下左右地自由移动,那么在作为“第四维”的时间里呢?目前我们还只能“随波逐流”地沿着线性时间来生活,不过,乔治·威尔斯在他的科幻小说《时间机器》中就把在时间长河中的穿越变成了现实,于是《时间机器》也就成了包括“哆啦A梦”的时光机在内的各种各样“穿越”主题的创意鼻祖。

几千万年前,恐龙曾经是地球的统治者,如果这些已经变成化石的生物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重获生命会怎么样呢?迈克尔·克莱顿在小说《侏罗纪公园》里就为读者们复活了恐龙这一曾经的地球霸主,这部小说在被搬上大银幕之后,也一次又一次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恐龙热”。

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阿联酋、中国、美国的火星探测器都已经成功发射,预计在7个月后陆续到达火星这颗神秘的红色星球,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登陆火星的梦想也会逐渐成真,那么登上火星的人会顺利生存下去吗?安迪·威尔的小说《火星救援》就给读者们讲述了一个火星“鲁滨逊”绝地求生的故事。

从这些科幻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除了将“科学”作为主要的构建因素之外,所有科幻小说的一个永恒的立意关键词就是“What-if”,意思是假如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前提,就会发展出如何的结果。正如科幻小说家厄休拉·勒奎恩所说,科幻小说中,基于“what-if”的假设给创作者们带来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而通过深入阅读这些不同主题的科幻小说,不仅能够开拓读者们的视野,也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特别是能够提高其“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对于我们理解现实世界中的相关因素,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2018年,刘慈欣先生在荣获“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的时候,曾经在致词中提到,科幻小说是一种“基于想象力”的文学。然而,随着人们逐渐陷于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务时,却发现自己很难跳出现实的窠臼,去思考一些更加“超脱”的事物。

今年以来,全人类都在经受着“新冠疫情”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刘慈欣在题为《新冠疫情与外星人》的文章中就曾经提出:人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过多地关注了生活的“安乐”,却没有在思想上真正意识到未知的“忧患”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冠肺炎的爆发和外星人的入侵其实有着类似的“意外性”,而这种意外性其实很多都是科幻小说所要探讨的主题之一。

科幻作家韩松在题为《科幻是大国雄心的表达方式》一文中也曾经提到,科幻作品的意义之一,就是针对未来人类可能面临的威胁进行预警,而这种对于“忧患”进行预警的表现形式是“小说”这种文学类型,而故事架构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往往是科学。这也正是科幻小说的实际功能之一。

这样说来,科幻小说能否对未来进行有效“预测”呢?我们在不少介绍科幻作品的文章中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比如说儒勒·凡尔纳的科幻作品《海底两万里》预言了潜艇的出现等等,虽然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有些科幻文学作品的故事架构的确和现实不谋而合,比如威廉·吉布森在1984年出版的科幻小说《神经漫游者》中就有对互联网,甚至现在还属于科技开发尖端的“脑机接口”的文字描述,现在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感觉其中的语言表述和我们日常使用互联网的经历非常相似,但在当时个人电脑还并不为人们所熟知,甚至威廉·吉布森自己还是在打字机上一字一句地敲出整篇小说的。

再比如,新冠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很多人举出了作家毕淑敏的小说作品《花冠病毒》,认为这部作品是“预言了新冠病毒疫情”的小说。甚至还有人发现国产电视剧《急诊科故事》中,也有和新冠病毒的诊断过程“神相似”的桥段。那么可以据此认为某些文学作品真的具有一定的预言性,能够精准地告诉我们为了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吗?的确,对比现实的经历,很多人都会有一种被科幻作品的叙述“不幸言中”的感觉。不过当我们冷静下来之后就会发现,在科幻的世界里,此类主题的作品可谓是“浩如烟海”,各种版本的未来也层出不穷,有乌托邦式的,也有反乌托邦式的,有描述科技发展的光明未来的,也有叙述黑暗恐怖的世界末日的。而我们所经历的,不过是科幻文学对未来众多可能性进行叙事的一种。

所以完全可以说,科幻小说中的故事基本上是“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如果因此本着某个目的来根据科幻小说的情节来引导现实发展的话,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科幻小说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基于对现实社会的描述和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和影响所发生的想象,更多的则是描述根据某种科学概念推导出人们在某种情况下所做出的“可能性”活动。而在故事叙述过程中,主题、情节、科学架构、矛盾冲突和作者的想象力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作者简介

郭琦,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讲《大学英语》、《科幻小说赏析与创意写作》等课程,多次于全国教学之星大赛、中国外语微课大赛等教学竞赛中获奖,曾参与国际合作网络教学项目Global Learning Experience:“科幻小说研究”主题。

本文原刊于《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8月18日第6版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