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湛:科普传统与中国 共同体的演变
苏湛: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历史系副主任。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物理学哲学、物理学史、科学文化。著有《看得见的中国科技史》《十一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译著《延长的万物之尺——...[详细]
-
周忠和:科普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有些时候,我们被教会了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因此即使你对书本外的知识表现出一点儿兴趣来,恐怕也没有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够提出真正的问题。慢慢地,我们的好奇心就会废退,我们提出问题的冲动和能力自然也随之减...[详细]
-
都柏林世界 大会研讨实录:中国 的全球视角
都柏林:第77届世界科幻大会(2019.8)学术组圆桌会议:中国科幻全球视角召集人:宋明炜参加者:王德威、张峰(三丰)、严锋、陈楸帆、金雪妮、王侃瑜、冯原(双翅目)(会议发言原是英文,由吕广钊记录,翻...[详细]
-
董仁威新作《三星堆迷雾》众人谈
历史科幻通过科幻特有的视角,赋予历史以未来性,激活我们对历史的想象力,因而成为科幻文学中的一个特定创作领域,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一套有其自身特色的叙事模式。在本年度出版的历史科幻作品中,董仁威老师的《三...[详细]
-
中国当代 小说的文化价值
从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历程来看,科幻小说虽形式多样,但在内容方面始终关注社会的未来发展。1949年以来,随着持续不断的技术变革,科幻小说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探索表现未来的形式。从工业幻想、宇宙探险到环境保护...[详细]
-
现实主义的创新之路
我目前提出来的科幻现实主义与小说的现实主义不同,我们不以揭露和批判现实为目的,而是在符合基本科学原理的基础上,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从商业的角度,以解决需求为切入点,大胆设想,小心求证。——陈楸帆&nbs...[详细]
-
陈楸帆谈人工智能与 写作
科幻作家陈楸帆的新作《AI未来进行式》(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与人工智能专家李开复合作,有种理呆文傻手拉手走江湖的互补性反差萌。书的一半是十篇科幻小说,每篇对应一类科技应用,另一半是技术分...[详细]
-
可能是最成功的也是最有争议的 游戏
由RPG游戏《巫师》(TheWitcher)系列开发商波兰游戏公司CDPROJEKTRED开发的这款科幻游戏使用了桌面游戏《赛博朋克2020》的世界观和规则设定,并邀请到了原作者迈克·庞德史密斯(Mi...[详细]
-
论晚清 小说中“物”的功能化想象
突破现实空间束缚、憧憬异域世界的幻想传统古已有之。《山海经·海外西经》《博物志》都提及了由奇肱国氏制作的可以离地的“飞车”,《抱朴子·内篇·杂应》有“或用枣心木为飞车,以牛革结环,剑以引其机”的想象,...[详细]
-
想象的悖论:晚清科学小说①的科学观
晚清科学小说作为“小说界革命”的产物,自诞生伊始就承担起传播科学知识、开启民智的重要使命——它可以说是近代启蒙知识分子推动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的理想体现。因此,科学小说必然要宣扬科学精神,引导民众相信以...[详细]
-
《环形物语》:既“致郁”又“治愈”的 乌托邦
一、引言《环形物语》是2020年上映的美国科幻剧集,改编自瑞典科幻幻想插画家西蒙·斯塔伦海格(SimonStålenhag)的同名插画集《环形物语》(TalesFromTheLoop)。该剧第一季共8...[详细]
-
中国 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黄鸣奋:乡村巨变与我国电影的科幻想象重视国策——中国科幻电影聚焦乡村振兴命题立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讲好...[详细]
-
从“倡导”到“推进”开启科普阅读时代
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9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在用词力度上更是从以往的“倡导”提升为“深入推进”,体现出国家对全民阅读的高度重视。阅读是个人之事,也是社会之事。在深入推进全民阅读的过程中,...[详细]
-
科技干预与人类困境:论王晋康 小说“新人类四部曲”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成为人类探索与改造世界、解决当下困境与规划未来发展的全球性议题。1988年,第十届国际人道主义和伦理学会世界大会通过的《相互依存宣言:一种新的全球伦理学》(TheDeclara...[详细]
-
《中国轨道号》: 小说中蕴含的教育意味
不久前,吴岩的科幻小说《中国轨道号》(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荣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这部作品讲述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后,中国人开始载人航天实验。主人公小岩生活的空军装备研究所分到了一些项...[详细]
-
作品中的“她思潮”力量
作为中国科幻30年大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这33位女性科幻作家被科幻改变了人生轨迹,也推动和繁荣了科幻。作品集不仅仅展现了女作家们风格迥异的科幻作品,还介绍了作家们的生活和创作经历,展现出她们丰富的思想、独特的个...[详细]
-
元宇宙:创造新的文艺空间?
到底什么是元宇宙?30年前的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出版,书中描述了一个名为Metaverse的虚拟世界,它与现实世界平行,在现实世界中地理位置彼此隔绝的人们可以通过公共入口连接,以虚拟“化身”进入其中,进行...[详细]
-
李岩:技术飞升
在科学出现之前,试图成为神祇的自由渴望,只能寄托于虚无的神话或艺术想象,而自从人类掌握了科技工具,这种想象就开始介入到现实。长久来看,面对无尽而未知的宇宙,智人在演化中形成的身体与大脑所能达成的目标终究是有限的...[详细]
-
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
专业精神、专家精神也是科学家的重要精神特征。术业有专攻,科学家善于深钻深挖,敢于站到前沿。于敏是在国内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徐光宪夫妇是在回国后依靠中国自己的科研力量,用简陋的仪器完成了...[详细]
-
刘慈欣小说的思想资源
我们很难确定,刘慈欣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是不是特别研究了中外相关的典籍,从中捕捉可供启示的思想资源,以面对这个时代人类的挑战。我更愿意相信,是刘慈欣在自己充满才华的想象中自然而然地契合了时代。也许,当他营造精骛八极...[详细]
-
《中国轨道号》创作始末
长篇小说《中国轨道号》是我2020年出版的一部科幻作品。小说获得了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二届中国少儿科幻小说星云奖中长篇小说金奖,入选了国家“十三五”出版规划项目、中国作家重点项目扶持等多项奖励。在...[详细]
-
读吴岩的《中国轨道号》 在全新轨道上疾驶
吴岩的《中国轨道号》,我读过了两遍。年初,吴岩把他的这本新作寄给我。封面和书名乍眼看去,是地地道道的一本科幻小说。那时正忙乱一些事情,我抽时间草草的读了一遍,越读越觉得不能简单的归类科幻作品,感觉这本书写的确实有...[详细]
-
作为方法:交叉的平行宇宙
科幻小说的起源也许非常早;有的研究者——如英国科幻作家、学者亚当·罗伯茨(AdamRoberts)——将古罗马的希腊语作家卢奇安的讽刺小说《真实的历史》(周作人曾翻译成中文),看作最早的科幻小说,因为...[详细]
-
吴湜珏珊:科学腹中的真与幻
科幻文学与科幻电影塑造了诸多经典女机器人形象,如《大都会》(Metropolis)中的人形机器人玛丽亚,《银翼杀手》(BladeRunner)中的仿生女机器人瑞秋,1995年版《攻壳机动队》中的少佐草...[详细]
-
张睿颖:赛博时代的“怀乡症”
美裔加拿大作家威廉·吉布森是“赛博朋克(cyberpunk)”类科幻小说的先驱①。1982年,在短篇小说《整垮铬萝米》(BurningChrome)②一文中,吉布森创造性地使用了“赛博空间”(cybe...[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