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刘慈欣:中国 文学迎来黄金时代了吗?--访谈
刘慈欣,曾以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科幻作家。近年来,中国国内掀起了科幻热,文学及影视作品不断涌现。中国的科幻作品该如何走向世界?中国...[详细]
-
《中国 发展年鉴2021》:呈现中国 发展的历史现场
《中国科幻发展年鉴2021》吴岩陈玲主编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0月一个研究领域在学术视野和公共视野中都具有足够可见性的时候,才会成为年鉴和年度报告记录的对象。中国...[详细]
-
厚植 产业发展土壤
近距离欣赏外星矿石标本和太空服,进入“共同体号”太空飞船、在虚拟人领航下穿梭于未来旅行,沉浸式感受智慧生活、智慧科研、智慧休闲等未来场景的科技力量……不久前,2021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详细]
-
糖匪:评《克拉拉与太阳》
显明所以,那些事早已经被显明。在我们翻开第一页之前。还没有哪本小说像《克拉拉与太阳》这样,用封面道出了小说的未尽之意:正中央方形镂空形似窗口,露出后面混凝土墙般的平静灰色,还有一小片弓形柠檬黄。只有剥...[详细]
-
永城:《复苏人》自序
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是我二十多年前在美国养的那些蟑螂,为我埋下了写一部科幻小说的种子,尽管那时我完全无法预料,二十年后的自己,会把写小说当成糊口的营生。我说的蟑螂可不是在学生公寓里“陪住”的...[详细]
-
杨红光长篇 小说《云播智慧》:中国智慧的未来书写与表达
《云播智慧》杨红光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该书以突破性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概念,并且与古老的中国智慧相结合,弘扬传统爱国主义精神,赋予科幻小说现实意义。小说主要讲述的是:总部位于A国的某神秘组织,依靠...[详细]
-
陈舒劼:“硬 ”:内涵的游移与认同的犹疑--理论评论
一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幻作家围绕科幻“软硬”之分所作的讨论,是理解中国科幻传统和思考当代科幻的重要支点。当时的讨论包含了参与者“应对、抵制某些外部话语的干涉”的意图[2],而进入讨论的具体内容时,...[详细]
-
2020年度少儿 创作综述
引言2020年度,从创作数量来看,少儿科幻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总体态势。据不完全统计,各出版单位本年度新出版原创长篇少儿科幻作品60余部,各期刊杂志发表短篇少儿科幻作品100余篇,而各大学学报、文艺评论...[详细]
-
《流浪地球》:流浪的地球流浪的心灵
《流浪地球》在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中十分抢眼,首先它创意恢宏,大气磅礡。幻想太阳即将毁灭,人类不得不在地球上建造推进器,靠其动力使地球飞出太阳系,重新寻找适宜生存的家园。其次和一般科幻小说相比,《流浪地球...[详细]
-
《莱姆作品集》:从不可能出发--世界文坛
莱姆文集,译林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索拉里斯星》《惨败》《未来学大会》《无敌号》《伊甸》《其主之声》2021年是伟大的波兰科幻小说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StanisławLem,1921-20...[详细]
-
《克拉拉与太阳》:凝视深渊的另一边
无论故事的背景有多大差异,多年以来石黑一雄总喜欢藏在“不可靠的叙述者”面具背后提出本质性的问题。在小说《克拉拉与太阳》里,承担第一人称述说任务的从人类变成陪护型机器人——克拉拉。罹患怪病的女孩乔西对它...[详细]
-
《万物之始》:“ 现实主义”探索之作
彭思萌《万物之始》是一篇奇特的小说,既“好读”又“不好读”。小说的叙事时空频繁跳跃,叙事视角多次转换,隐喻与呓语俯拾即是,缝隙与留白无处不在,加上小说中还有许多科学概念和理论,相对论、场域、弦论、量子...[详细]
-
让科普更好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鲜活生动、互动性强的科普作品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前辈科学家们的奋斗事迹激励着青少年立志勇攀高峰……以“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2021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正在各地火热开展。科技...[详细]
-
王一平:赛博朋克小说中的赛博空间与新生命形态
一、引言科幻是一种捕捉住了当代技术与文化的急剧变化的卓异类型(seeSponsler625)。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科幻文学中,“赛博朋克”(Cyberpunk)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重要亚类型之一。...[详细]
-
贾立元:古怪的新世界
“科学幻想小说……所描述的是幻想,而不是现实;这幻想是科学的,而不是胡思乱想”。这个论述揭示了“科学”与“幻想”在“小说”这一虚构性叙事艺术中相遇时的某种紧张关系——前者试图对人类生而有之的狂野的想象...[详细]
-
阅读力的培养
一、科幻阅读力的培养与三大价值目标在少年儿童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阅读力的培养是需要一以贯之的事。按照著名阅读推广专家、韬奋出版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的说法,“阅读力指的是对所读图书的理解、运用和反思的能力...[详细]
-
李静:性别视野里的未来罗曼司--理论评论
科幻领域,向来是性别偏见的高发地。人们总是将恢弘的宇宙想象、另类的世界架构、骇人的太空事件,下意识地跟“男性气质”“男性思维”挂起钩来。但实际上,女性科幻创作早已自成天地,如果从科幻之母玛丽·雪莱算起...[详细]
-
先锋·异托邦·后人类:中国 文学的“可见”与“不可见”
编者按在当代海外中国科幻研究中,宋明炜教授创造性运用的“新浪潮”(NewWave),已经成为具有导引性的关键词。借助这个术语照亮“中国新科幻”的“幽暗”之处的炫目辉光,论者在这个文类的深处发现了具有“...[详细]
-
控制与选择
萧星寒是从一名普通科幻读者成长起来的作家,本职工作是老师,写作并非专职,因此,很难想象他如此惊人的文字产量,以及能写出诸如《骰子已掷出》《弓形虫》这样高水准的科幻作品。在萧星寒的近作中,我读到了当下现...[详细]
-
外卖骑手、黑客帝国与选择恐惧以及其他
网络上流传着一则骑手与系统斗智斗勇的故事。故事里说,送外卖的骑手发现,如果长期只给一家公司送外卖,他接到的单子会越来越差,路远,时间长,收入却没有增加。有时拼尽全力,也不能完成任务,还要缴纳罚款。相反...[详细]
-
一种“纯文学 ”
在世界文学中,“雅”与“俗”的分野争论多年,“俗文学”干脆被称之为“类型文学”,仿佛在文学的疆域内划定了边界,今后彼此就能相安无事。但显然,在处理“科技现实”方面,作为“类型文学”的科幻小说则越来越靠...[详细]
-
王一平:从“赛博格”与“人工智能”看 小说的“后人类”瞻望
王一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英美文学、科幻文学、比较文学等。先后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国外文学》、EnglishStudies,W...[详细]
-
给世界的情书,以 之名,由外婆签收
之前写作,最初的动机都俗得一地鸡毛,不外乎为写作而写作,或是为赚钱养家而写作,直到写科幻长篇系列小说《犼先生》的第一部《锦绣离人》。《犼先生:锦绣离人》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年7月这部书是我想要送给已...[详细]
-
《“现代”与“未知”:晚清 小说研究》后记
1997年的一个下午,我和邻居家的小伙伴来到邮局,寻找一本名叫《少男少女》的杂志。我们的初中语文老师说,这个杂志能够增长见识,提高作文写作水平。杂志的形式颇有新意:少男部分与少女部分各占半期,颠倒装订...[详细]
-
黄悦:试论 文学中科学与神话的共生关系
一、科幻小说算不算奇幻文学?上世纪中叶,诺斯罗普·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就对科幻小说给出了这样的定位:“科幻小说是一种继承了强烈的上古神话色彩的传奇小说。”[1]在弗莱所主张的整体文学观和文学循环论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