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科幻评论

读吴岩的《中国轨道号》 在全新轨道上疾驶

发布时间:2022-02-28 来源于:南科大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 作者: 张品成 点击数:

  认识吴岩是十几年前的事了,而且我们一直关系挺好。只知道他因为创作科幻小说而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学校教书,主攻管理心理学,也知道他在教学和科研空隙继续创作,写了不少科幻文学作品,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得了诸多相关的奖项。我写的是历史小说,写的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也被评论界称之为战争儿童文学。他写的是科幻小说,虽然都属于儿童文学这方面,但是我们涉及的两个领域相差甚远。那些年我和吴岩经常在一起参加一些有关儿童文学的活动,相处的比较好,但对他的了解,也仅仅是从他的一些零散文章,对他的作品系统的研读,以前是没有的。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是一本科幻小说。但是,阅读完了以后,我很吃惊,有很多的感想和思考。这本书和我原来对这类题材的阅读经验完全不一样,就是说颠覆了我对科幻小说的印象。我觉得吴岩很巧妙,他把自己的经历,还有当代少年喜爱的元素,甚至特殊年代的混乱背景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等等吧,都在他的文字里面很科学,很智慧的表现了出来,让作品充满了文字的张力和饱满的内蕴。

  吴岩的《中国轨道号》,我读过了两遍。年初,吴岩把他的这本新作寄给我。封面和书名乍眼看去,是地地道道的一本科幻小说。那时正忙乱一些事情,我抽时间草草的读了一遍,越读越觉得不能简单的归类科幻作品,感觉这本书写的确实有很另类,当时也没想到给他写评论或者说书评。但是,后来这本书在中国作家协会这一届的优秀儿童文学评奖中获奖了。我又翻了一遍我觉得要看看这本书为什么大家所青睐,看了一遍爱的感觉就是确实是名副其实的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品。

  前些日子,吴岩给我来电话,说能不能对他的新作《中国轨道号》谈点感想,我觉得我对这本书确实有很多感想要说,就答应了。因为这本书在我看来,和当代的很多儿童文学作品的完全不一样,有很多值得回味,值得深思,继而让你在阅读快感和相关认知中想深入探究的兴趣。再读《中国轨道号》我认为是一部自传性的作品,是吴岩以他的少年经历为素材经虚构写成的一部作品。当然它的书名和封面设计等等,让人感觉到是部科幻小说。而且作品与航天与科幻,都紧密相连。中间写了很多的科学设想也就是幻想,包括那个老汪他所写的那种天书一样的笔记本,都有很很浓的科幻色彩。我觉得这部小说的,非常有特点。

  首先是结构,小说《中国轨道号》共分四个章节,每个章节的每个主要人物都有特别的安排,都很贴切地服从主题。《中国轨道号》与其说是一本科幻小说的话我更愿意说它是一本纯粹的现实主义的成长小说。小说中的人物,一切都与成长有关。四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安排的情节细节都和成长紧密相关。成长的环境成长的思考成长的障碍成长的烦恼成长的喜悦成长的过程和结局。为了呈现这一切,吴岩在人物的设置,社会背景,还有文字叙述,故事的结构上都处心积虑。《中国轨道号》构思巧妙,人物鲜活,主题突出。是花了吴岩许多心思和功夫的。主人公小岩和他的伙伴们成长的社会背景,妈妈爸爸小妹一家人的形象,还有军装所顾阿姨所有工作人员的形象。尤其是王选周翔老汪的形象,即使是带有一点灰色或者说反面人物形象诸葛一心父亲,也是与成长有关。吴岩非常巧妙真实的把这些人物和细节情节很好的组合在一起,我们看到了一个在七十年代,在一个复杂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甚至是一群孩子,一群少年。

  《中国轨道号》在结构上也非常精巧,采用了片段串联的方式。小说中的“水系”“舱门”“飞壑”“飘灯”四个章节,每一章节既有紧密的联系又很独立,这是很巧妙的一种结构方式,每一章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有特色有意义有深度的中篇小说。又和整个长篇有非常有机和紧密的联系和贯穿,滴水不漏。每一个故事都独立,分别植入不同的“科幻”元素。水系讲的是寻找这个北京的水源水系,也是一个科学的一个铺垫讲的是地下的事儿,讲的是探究记载“过去”历史的一张虚构“图纸”的秘密,抽丝剥蚕,层层递进呈现了北京中轴线以西的“明龙”,中轴线以东的“暗龙”,想象紫禁城处在二龙戏珠的“风水”格局之中。第二章《舱门》中,通过沙盘引入,表现了一群少年在火星模拟训练基地的真实探索和体验,又通过周翔那顶帽子引出故事和悬念,表现两代人对航天事业的追求。第三章《飞壑》,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老汪这么一位科学家的形像,也表现了“天台”的秘密。第四章《飘灯》,虽说大笔触写了老汪对走失的儿子冬冬的寻找和呵护,但通过小岩和冬冬大脑皮层的试验,找到发育期的智障儿童的治疗原理,引发了对未来航天通信技术的新的展望。

  虽然我认为吴岩的这部小说不属于科幻小说的范畴,它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成长小说,但吴岩作为一个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科幻小说的作家,难免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在这本书里带有浓厚的科幻色彩,尤其他选择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与航天科研相关的“军装所”,这有了充塞科幻元素的空间,吴岩也确实是那么做的,他把那么多想像的科学知识掺揉在淡定从容的叙述中。使得《中国轨道号》完全可以当做一部科幻小说来读,有评论家将其列入科幻小说的范畴,也是有其道理的。

  一本好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某个角度来定位,或者是主题,人物和故事的特色,时代背景,还有认知层面,美学意义,阅读上的价值,这都是很正常的。越是好的书,越是丰富,就越难定位。

  我想说说吴岩这本书的艺术特色。他的语言很平实,确实让我想起了沈从文汪曾祺,表面看行文的语言非常的平淡,但是组合起来了就非常有张力和有意蕴。《中国轨道号》的叙事也是很平淡,吴岩对于每个情节每个细节的处理非常到位,故事讲述得处乱不惊淡定从容,在人物塑造上,先抑后扬,把人物都写得充满悬念,就不要说由人物推进的故事情节了。这方面,吴岩表现得确实很突出很有特色,尤其难得。吴岩属于学院派作家,但他却没有那种太学院的痕迹。在我接触的一些学院作家中,他们的语言欧化非常严重,对名作家“致敬”(模仿)的程度很重。华丽诗意的语言,充满哲理的文本,另类的人物设置,时髦或者说时尚元素的加入……,那种语言有那种语言的特色,有那种阅读的快感。那些人物和情节,叙事的快节奏,也有其特点。比较适合当代的年轻读者,尤其大学生校园的学子。他们更适合那种激情澎湃的语言诗意的表达浓墨重彩的抒情……。

  当然,每个作家都有其个性的语言表达,作品也呈现不一样的类型和风格,也正因为如此,才被社会和评论界认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作家。这本书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所以他从儿童的角度,从小岩的角度来,从少年成长的角度来叙述,以第一人称展开情节叙述故事,用这种贴切的语言,塑造众多可爱而鲜活的人物形像,是成功的。还有,节奏的推进还有文本的呈现,章节的编排,场景的设置……。《中国轨道号》的作者都是有其良苦用心的,都是有其值得一说的地方。

  这里,我不可能说齐说透,还想说的是从作家角度,谈点对《中国轨道号》创作方面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自己在创作中也常常有个困惑,就是小说或者文本呈现,内容的复杂性,类型的定位准确性,很让我自己迷惑。比如说我是写红色历史小说的,写的是当年苏区的少年。但是,我在落笔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当年赣南闽西农村的景象和客家农民的生活,所以,场景背景人物都与农村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我所写的苏区故事,又鲜有战争场面。那么这么个呈现就纯粹是乡村生活了和当年的客家村落的世态炎凉。不像传统意义上的红色儿童文学《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鸡毛信》《小英雄雨来》那些作品一样,有着战争场面,讲的是战争中的故事。是纯粹的革命战争儿童题材作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很多读者很多评论家,对我创作的革命战争儿童文学的定义就有争议,很早就有人说过,张品成的那些作品是农村题材小说。他们说得似乎没错。严格意义上来讲,我小说呈现的只是那个年代那个地域,反映一群客家农村的孩子真实生活,和当时的农村现状。因为我确实是依照当年客家的农村生活来写那些少年的故事。只不过是当年的农村孩子他们置身于一个火热的革命年代,也就是战争年代。那么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点点滴滴他们的言行等等,都带有时代的烙印,是当时的农村真实生活的写照,就很容易让读者觉得那是农村题材小说。我觉得文学创作的分类,不一定要过于界线分明。但我在创作中还是很纠结的,长期以来很困惑。我想,我的小说是不是红色历史小说?至少是不纯粹吧?我想,是不是应该少一点农村生活的描写多一点红色的元素?让战争的背景更突出一些?虽然我还是一直坚持了下来,但那些困惑和纠结还是影响到我的创作。

  吴岩的这本《中国轨道号》,让我彻底挣脱了先前的困惑和纠结。吴岩彻底打破某种僵化了的创作思路和迷障,也让我的创作,从此松了一个“绑”少去纠结和困惑。《中国轨道号》有个我们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打破了类型。打破了成长小说或者是都市小说或者是校园小说大院小说和科幻小说的界限,我觉得这点应该特别的提到,吴岩在《中国轨道号》创作中的这种大胆的实践和创新,是对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贡献。

  吴岩毕竟一直从事搞科幻文学的,他在该书后记中也写道,三十年来,他一直想创作一部科幻长篇小说,但最后呈现却是这么一种“样子”。是作家的自传文学也好,大院文学,成长小说什么的也好,它确确实实是很浓地代入科幻的元素。一共四个章节,每个章节的科幻元素都是那么强烈,色彩分明。我们很多的科幻文学作品,作家总是写得与现实生活拉得很远,与社会间离化,即使呈现现实背景现实的社会,还有现实中的人物,但总让人读来有一种疏离感,机器味太浓,未来想像与现实的勾连,在语言和叙事中未做到位。吴岩这部小说,他的科幻元素完好无缺。但是他的这个现实主义色彩特别浓厚贴地气,因此,可以断定这部小说,不仅适合于当下的孩子(科幻元素)也适合七零后八零后那一代人,应该也没有距离感,他们能看到自己成长的影子。而我们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更觉得读起来特别的亲切,毕竟是写我们的少年时代生活,那些场景那些人物都是我们特别熟悉的。

  《中国轨道号》价值和魅力就在于此,这一类的文学作品应该属于高端,从这方面来讲,我觉得吴岩在文学创作至少是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做出了一个很大的贡献。小说的创作类型类别并不那么严格,只要相信读者,只要贴着现实生活,贴着读者,严肃创作态度,满满的正能量和写作热情来进行创作那么其余的东西也不是我们所顾忌的了。

  (张品成,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津贴专家,海口市作家协会主席)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刘慈欣小说的思想资源

    我们很难确定,刘慈欣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是不是特别研究了中外相关的典籍,从中捕捉可供启示的思想资源,以面对这个时代人类的挑战。我更愿意相信,是刘慈欣在自己充满才华...[详细]

  • 《中国轨道号》创作始末

    长篇小说《中国轨道号》是我2020年出版的一部科幻作品。小说获得了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二届中国少儿科幻小说星云奖中长篇小说金奖,入选了国家“十三五...[详细]

  • 《无名者之国》:开放视野下的青年想象

    中国科幻小说的起源可溯至晚清,但直到2010年以后才真正吸引文化界的广泛关注。科幻作家飞氘曾用“寂寞的伏兵”来比喻科幻文学,在《三体》的巨大影响之后,这一形象仍...[详细]

  • 董晶:元宇宙之我见——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光还是潘多拉魔

    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个叫“元宇宙”的名词打蒙了全世界的人,更打蒙了我这个多年秘密研究策划大型虚拟现实游戏型社区项目的从业者。10多年前,因星云奖的创办,我一直有一...[详细]

  • 元宇宙与科幻文学

    2021年,随着马克•扎克伯格将公司名字从Facebook改为Meta(取自英文单词Metaverse,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译法是元宇宙),元宇宙的概念风靡了世界,影响最深刻的领域是互联网...[详细]

  • 光荣与梦想:中国竞技科幻作品精选集

    《光荣与梦想:中国竞技科幻作品精选集》主编:宝树北京燕山出版社2021年9月一这本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12年的某一天,编者在布鲁塞尔的一家旧书店里,邂逅了一套残缺不...[详细]

  • 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这部作品秉承了凡尔纳小说的一贯特点,情节离奇曲折,语言风趣幽默,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激动人心的冒险故事,学到很多的地理知识,还可以感受到...[详细]

  • 惊奇•忧思•法自然:论王晋康科幻小说的科技观

    关键词:科幻小说 王晋康 科技观 科幻小说是一种“推演小说”,基于科学规律、社会规律对未来(有时是或然历史)进行假设、推演、论证,由此探索人类的...[详细]

  • 莱姆:他被整个世界所接纳

    莱姆不仅属于波兰,而且属于世界。当我们谈到他的世界性时,往往会列举出他的作品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并行销数千万册等数据,事实上除此之外例证还有很多。早年间英语系科...[详细]

  • 吴岩

      吴岩 Wu Yan (1962.12— ) 男,满族。出生于北京市,籍贯北京市。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86年留校任教,历任教育管理学院、教育学部、文学院助教、...[详细]

  •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