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可:为中国 文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幻想文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山海经》到唐传奇,从《西游记》到《聊斋志异》,都能看到幻想的影子。但科幻不完全等同于幻想,直到20世纪初,现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才被引入中国。1904 年,中国有了自己的第一部科幻文学作品——荒江钓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说》。历经百年洗礼,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获得了世界科幻文学最高奖“雨果奖”。这其中的进步,不得不说是巨大的、耀眼的。
但《三体》的成功毕竟是个例。总的来说,中国科幻文学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在现阶段,中国科幻文学已具备了必要的基础,但与其他文学类型相比,在完成度、接受度等方面,还可以继续推进。以新诗为例,汉语新诗诞生于1918年,出现时间比科幻文学还晚一些,但已涌现出郭沫若、徐志摩、艾青、穆旦、舒婷等一大批优秀诗人,其中不少被人民群众所熟知。可以说,新诗在文体的发展上已走到了文学的前列。而本身就具有良好基础的现实主义小说等,亦是佳作迭出,不乏精品。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科幻文学更是需要集思广益,努力奋进。如何推进中国科幻文学建设,我认为至少要考虑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加强科幻文学的涵育,大力推广科普教育。科幻文学的发展离不开读者基础,而许多作家在成为作家前,首先是读者。有研究指出:“在西方,科幻小说已是相当受欢迎的文学品种。在美国,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孩童,都可以找到自己喜爱的科幻作品。”[i]但在中国,科幻小说还缺少足够的读者群体,人们对科幻文学的认识远远不够,普通人的科幻素养亟待提高。对此,学校、市场、媒体、培训机构等,都可以发挥各自的作用。
以我所工作的鲁迅文学院为例。鲁迅文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国家级作家培训机构,从1950年成立中央文学研究所,到1984年改建为鲁迅文学院,至今已走过七十余年的光辉历程。鲁迅文学院一直敏锐把握时代脉搏,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和文化大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被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与文学爱好者亲切称为“作家的摇篮”“文学的殿堂”。鲁迅文学院也一直关注科幻文学的发展,曾与《科幻世界》杂志社、北师大科幻创意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儿童科幻现状与未来”研讨会;在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开展过科幻学术论坛;邀请过刘慈欣等科幻作家前来讲学,分享创作心得;星河、超侠、王小东等科幻作家,也都在鲁院留下了脚印。今后,鲁迅文学院还会继续关注科幻文学的发展,举办相应的文学培训和交流研讨活动,为科幻文学添砖加瓦。
二是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为科幻文学作品的发表、出版、评论、译介,以及科幻作家队伍的培养创设良好的环境。在国外,不少报纸杂志开设了科幻文学的专栏,专门刊登科幻文学作品及相关评论,并举行评优推优活动,以激励机制襄助科幻文学的繁荣。这些推介促进了主流文学与科幻文学的交流,扩大了科幻文学的受众,提高了科幻文学的声誉。在评论方面,应加强中国科幻小说的理论建设,建构科幻小说的阐释体系,将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引入到科幻小说研究中,以科学和文学相结合的眼光发掘并阐释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品。在译介上,则要有双向思维。一方面要积极翻译国外的优秀科幻文学作品;另一方面,要努力将中国的优秀科幻文学作品译介到国外,促进中国科幻界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与研讨。提到译介,翻译家刘宇昆功不可没,他翻译的《三体》《北京折叠》等都获得了国际大奖。有评论认为,这与其深厚的专业功底是分不开的:“一是具有深厚的汉语文学素养,精通中文,熟悉中华文化;二是长期生活在西方,熟练掌握英语,了解当地受众的文化习性;三是有着科幻文学的创作经历,多次获得国际科幻大奖,熟悉科幻作品的叙事风格;四是翻译经验丰富,在翻译《三体》之前已翻译了中国科幻作家的 40 多篇中短篇小说。这样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积累无疑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中国科幻作品外译所面临的中外语言文字差异、中外文化差异、读者与作者的错位、科学幻想与现实生活的错位等带来的‘文化折扣’。”[ii]我们需要科幻作家,也需要刘宇昆这样的科幻文学翻译家。最后,还要注重科幻作家队伍的培养,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作家。要主动为原创科幻提供土壤,训练后备军。有学者认为,中国科幻文学创作已进入“80后”时代,以陈楸帆、夏笳、郝景芳等为代表的80后科幻作家,已写出了不同于70后科幻作家的作品,为中国科幻文学带来了新的面貌。而80 后科幻作家的历史任务,重在突破科幻小说创作的核心问题,即“科学性”问题[iii]。在这方面,刘慈欣的《三体》可提供有益启示。
三是跟进科幻文学的跨界与产业建设。将科幻文学与游戏、电影、短视频乃至直播等结合,寻求新的行业生长点,开发科幻文学周边产品,促进科幻文学的产业化,带动科幻文化产业升级。在发达国家,科幻文学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学商品,许多科幻文学被改编为电影,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扩大了传播面,宣扬了科学理念,因而具有不容小觑的社会影响力。而在中国,从个人创作到能够变现的产品,从小众接受到大众风靡,科幻文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中国科幻文学的产业化还只是起步阶段,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国外科幻文学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国情,设计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这条任重道远的产业化之路,更需要政府扶持,需要政策性导向与良性的舆论支持。同时,还需要市场的关注,需要资本的介入、媒体的宣传。总而言之,中国科幻文学的未来将是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它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世界科幻文学的一股力量,它必将在今后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i] 王卫英、姚义贤:《关于发展中国原创科幻的几点思考》,《科普研究》,2011年第6期。
[ii] 唐润华、乔娇:《中国科幻文学海外传播:发展历程、影响要素及未来展望》,《出版发行研究》,2021年第12期。
[iii] 参阅刘健:《中国科幻文学创作进入80后时代》,《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