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中篇小说扫描
正义
袁劲梅《罗坎村》(《人民文学》2008年12期)题记引用了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的名句——"正义是社会制度的最高美德","正义是灵魂的需要和要求"。正义、灵魂、美德、社会制度都是大词,很难落在小...[详细] -
2008年文学批评一瞥
对中国人来说,2008年是具有高度精神象征意味的年度,其对中国的意义恐怕会延伸到以后的很多年,这大概也是中央电视台把感动中国特别奖授予全体中国人的一个原因。而2008年的中国文学批评也正是在这种宏大、庄严、神圣...[详细]
-
2008年儿童文学创作扫描
2008年的儿童文学在几年的蓄势待发之后终于迎来收获的狂欢,从作品数量之丰、作家队伍之壮大到儿童文学各门类的均衡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对经典的重新回顾还是对原创作品的大力开掘,这一年本土儿童文...[详细]
-
西藏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
追溯西藏文学的根,我们的目光要投向遥远的远古时期,那时的藏族文学作品,有史籍中的诗歌、故事、寓言,还有从敦煌挖掘并翻译出版的《古代东北藏民间文学》。从13世纪开始,藏族文学创作呈现出繁荣的态势,出现了格言诗、格...[详细]
-
批评的困境与内心的困境
进入新世纪以后,对文学批评的议论从来没有如此激烈,无论是普通读者、专业研究者还是批评家本身,不满甚至怨恨的声音强大而持久。这种不满或怨恨表面上似乎是由市场经济、商业化、大众文化等问题带来的。或者说由于社...[详细]
-
文学,需从密室走向旷野
从现实的方向往前看,可清晰地见出中国当代小说的一些局限:当代小说迷恋凡俗人生、小事时代多年,这些年几乎没有在作家笔下站立起来什么新的价值,有的不过是数量上的经验的增长。价值危机才是文学真正的危机,正如思想...[详细]
-
文学奖:如何做到不变味?
"当下全国各地的文学奖项尽管名目繁多,评奖条例却几乎是通用的。"5月16日在浙江富阳举行的"郁达夫小说奖"论证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有感于会上缺乏新意的论证草案,做这样的表示。
这番言论引起了格非、孟...[详细] -
现代文学的地方味
读罢高翔先生的新著《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欣喜赞叹之余又感慨联想颇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在《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对话》一书中,就明确提出了重写现...[详细]
-
万物花开――2008年散文扫描
盘点和扫描2008年的散文,最好的一句概括就是:万物花开。万物花开,这是繁荣的景象,是鲜活的写真,是生命的象征。花开的笑脸,总是让人惊奇和喜悦。可花开的背后呢,也有残花和败叶。散文,依然是繁华之中,有些落寞。
丹...[详细] -
文学在变动中应有基本的坚守
《中国文情报告:2008-2009》指出——
◆网络文学网站呈现出在资源整合中做大做强的新趋向
◆与新兴板块迅速发展形成反差的是相关文学批评的缺席
◆媒介在适应读者的过程中更要引领读者,提高读者
20...[详细] -
灾难的洗礼
灾难不止是教会我们在付出惨烈代价后怎么防范灾难,更教会我们要备加珍重寻常的生活,在死亡未曾降临时就能充分尊重生命与生命的意义,学会时时呵护那些人类内心温暖的愿望与情感。
去年"5.12"以后,我一直在提防自...[详细] -
儿童文学需要什么样的批评标准
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领域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杨红樱的儿童小说的热销,以及随之而来的关于儿童文学批评标准的争论。
杨红樱、伍美珍、王勇英等作家的作品都受到读者不同程度的欢迎。有学者将这些畅销的儿童...[详细] -
当下儿童文学批评的难度
商业语境无法逃避
很多人意识到当代儿童文学的语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语境的变化甚至在最根本的层面上撼动着传统的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和价值评判体系,也以从未有过的力量影...[详细] -
评论家,能否说点家常话?
"现在的评论家大多不会写文章"。很长时间以来,我觉得有个人总在我的脑子里重复这句话。是谁呢?我以为是汪曾祺。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开始查找这句话的出处。我找得心烦意乱,才在《汪曾文集》中找到了一句相似的话,不妨抄...[详细]
-
二十五年文学批评论回顾
艺术批评·新方法论·学院批评
学院派的批评并不意味着要脱离社会现实,脱离文坛话语,把自己当作与世隔绝的怪物,文学批评的生命力就在投入文学实践,介入社会进步,所以,即使是学院派的批评也不应该躲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