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员散文的文化意义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散文发展迅速,几乎形成了一个散文时代。这得益于不同身份的人群加入到散文写作的队伍之中。散文属于比较自由的文体,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粗通笔墨的人都能进行散文写作,关键在于在写作中要有真...[详细]
-
中国文学将被时代改写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市场化进程大提速,尤其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政治多极化,全球文化多元化,已是大势所趋。这些自然不会直接作用于文学,但作为文化生态的大气候无不影响着文学。知识经济的迫...[详细]
-
在形式主义路尽处发生的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差不多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出现的距今最近的批评理论,它的问题的提出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才二十几年;后现代主义的发生比新历史主义早得多,所以新历史主义是西方美学当中历史最新的一种理论。说到新历史...[详细]
-
长篇小说:如何融通时代与内心世界
纵观2009年的长篇小说,作家们关注现实、关注生活,"时代生活"在长篇小说的书写中突出、膨胀、铺天盖地。然而,这"生活"又是惊人地一致,单向度的"时代"在一再的书写中消除魅性,在喧闹、反复的言说中,有丰富心灵和内省精神...[详细]
-
中篇小说:已泛平湖思濯锦 更看横翠忆峨眉
乡土 费孝通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内质坚韧而强大的乡土文化与农耕文明,仍是我们最基本的生存状态的写照与价值理念的来源。 韩少功《赶马的老三》(《人民文学》2009年第11期)最大的特点,就是...[详细]
-
反义词的摩擦和燃烧
一 灵魂:比火焰更高
在前方——诗歌以火的形式/为我们辟开道路
——李见心《阅读》
如果说这个世界越来越物质化,人文精神越来越边缘化...[详细] -
乡土世界与总体性
如果不是在文学院,而是在别的什么地方相识,我不会把尹守国当成作家的。他给人的印象就像鲁迅所说的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他一面是质朴,另一面还是质朴。他出生于辽西,那里也恰好是我的故乡。那里有青铜般...[详细]
-
重建集体记忆的写作
重建集体记忆的写作
——评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悠悠岁月》 只有那些深刻地感受到时代的反复更迭的人,才会强烈地意...[详细] -
回到文学现场
重新评估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面临一些错综复杂的难点。当下文学观念的多元化,使"重估"既无法确定,也无法统一一个有效的标准。从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讲,这当然是再自然,或者说再正确不过的了。在这种意义上讲,讨论者的冲...[详细]
-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王金屏先生是我的校友,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们都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共同经历了1957年那场"整风""反右"运动。那时候,我们都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学子,对党和祖国满怀挚爱深情,积极响应号召,帮助党整风。大家真诚地以为...[详细]
-
中国翻译文学:从经世致用到文化消费
近些年,翻译文学受到广泛关注,不少外国文学作品一经译入中国,便风靡一时,成为畅销书。从《哈里·波特》到《达·芬奇密码》,再到新近出版的《失落的秘符》,印数动辄上百万册。何以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外国文学...[详细]
-
文学评论要关注“小人物”的创作
我在仔细研究当代文学的过程中,有这样一种感觉:文学评论对于已经成名的作家而言,作用不是太明显,因为这些作家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创作姿态,评论一般不易撼动其创作轨迹;而对于正在文学起步之时的众多"小人物"来说,则不...[详细]
-
就怕没思想
近十几二十年间,中国散文经历了由弱至强、由强式微的过程。我认为,散文如今之所以走向式微,坏就坏在太多的人在写,太多的文很烂。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要害,好像并不是出在写什么上,而是出在谁在写和怎么...[详细]
-
当代文学:基本评价与五个面影
一 屈指算来,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何况已年逾耳顺。对一个渐入老境的人来讲,最为紧要的,恐怕不是别的,而是后世...[详细]
-
诗歌写作的美学压力
汉语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特的美学品质和个性。这种语言本身质地的优越,似乎已是不争的常识。无论是我们所谓的"文言文",还是自"五四"以来开始的"白话文",汉语方块字的表意方式,所蕴藏的巨大阅读弹性和意义能指空间,在文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