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中国阅读和创作的历史
在21世纪回眸20世纪,会觉得十分有趣,因为一切都变得那么出乎意外地明晰客观。现在已经是公元2010年,那种咄咄逼人的跨世纪的感觉,已经淡定而远去。曾几何时,那种对新世纪热切的、新生婴孩般天真的向往和期冀,在现实的喧...[详细]
-
鲁迅为什么不写科幻小说
鲁迅年轻时曾翻译过《月界旅行》等科幻小说,并有那句常为中国科幻界所乐道的名言:“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遗憾的是,在这次短暂而热烈的相遇之后,鲁迅终其一生,就再没关心过科幻了。...[详细]
-
寻找当代评论的中国性
在今天强调文学评论的“中国性”,当然不仅是出于一种重建中国评论话语的民族情感,而且还显然是摆脱跟在西方理论的后面亦步亦趋的尴尬状态的必要;甚至可能是我们实现创新梦想的出路所在。因此,“中国性”这个词应该成为我...[详细]
-
文学呼唤人文精神
当下中国,尽管我们一如既往地重视且坚守文学的载道传统,但文学的边缘化仍是不争之事实。虽然作家们依旧固守着文学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文学能够激励人们去追求自由、美好和尊严,坚信文学能唤醒人们对个性发展和人道行为的渴...[详细]
-
本土经验与普遍价值
本土经验与普遍价值(张清华)...[详细]
-
情感荒漠的心灵抵抗,畅销小说成功密码
用文学滋养你的心灵...[详细]
-
对“80后”写作的客观认识
我们所关注的“80后”写作是以韩寒的《三重门》为发端,历经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发展至李傻傻的《红X》等所谓“实力派”写手的众语喧哗的一种写作现象。这种写作现象一直与媒体炒作、市场热销密切相...[详细]
-
农村题材文学作品有着潜在读者群
农村题材文学作品有着潜在读者群...[详细]
-
批评离文学再近些
近几年,文学批评受到了不少质疑甚至嘲笑,这种声音不是没有道理的。原因在于当代文学批评正在慢慢地脱离文学脱离社会,而成为一种与中国当代文学现实无关联的技术性活动,失去了它最基本的批评功能和批评态度,因此,某些批评...[详细]
-
读书让我由魔鬼变成人
读书构成了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缘于我那惹是生非的坏脾气,因为臭名的坏脾气,对象找了足有一个班,却没有一人与我对上眼。(寻寻觅觅总算成了家亦如此),规律性的不出一两年,或到医院看望受伤人员,或到派出所接受处罚...[详细]
-
闲书读出大气魄
当代小说大家王朔曾经开玩笑说:“聪明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把无价值的事做得有声有色,在玻璃鱼缸里游泳,也有乘风破浪的气魄。”我不敢自诩聪明人,但这话确实很像在说“闲读书、读闲书”。...[详细]
-
刘兆林:在真情中前行
刘兆林是我们熟悉的小说家,他所创作的《啊,索伦河谷的枪声》与《雪国热闹镇》都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小说。近年,刘兆林又开始从事散文写作,出版了《高窗听雪》《与鱼散步》和《在西藏想你》三本散文集,获得了不少称赞之声。所...[详细]
-
商业化和娱乐化:儿童文学的宿命
进入新世纪以来,整个文学的格局都发生了变化,或者说,文学随着外部场域的变化而发生了内部的重组。就儿童文学创作而言,其外部环境不仅仅是社会的,而且还包括文学的整体态势。也就是说,儿童文学创作的外部力量,不但来自社会整...[详细]
-
新编《王国维全集》“求全存真”
新编《王国维全集》“求全存真”(马信芳)...[详细]
-
如何认识“当代文学”
南帆:如何认识“当代文学”?(李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