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鲁迅为什么不写科幻小说

发布时间:2010-06-27 来源于:未知 作者: 墨余斋 点击数: 279次

  鲁迅为何没有继续关注、更没有亲自去写科幻小说呢?不妨换个角度,看看他在偶尔挣脱现实的沉重而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写了些什么,于是就可以把目光聚焦到那部奇妙的《故事新编》上,以此或可反观“鲁迅和科幻”的问题。

  与《呐喊》和《彷徨》中关注现实小人物不同,《故事新编》取材于神话或往事,领导故事核心的都是不凡的人物:女娲、后羿、老庄、大禹、墨子、伯夷、叔齐、庄子……他们有的是积极的英雄,有的是消极的老智者,却都面临着某个困境、某种难题,为了克服困境,他们必须有所行动。

  诸多困境中,最主要的一个是与外界的不可沟通。面对世俗的冷漠、嘲讽和不理解,这些人物态度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行动的人,而非思或言的人。他们的行有两类:一种是积极地干下去,一种是以不行之行来还世俗以冷漠。不论持哪一种态度,这些人都是通过行来实现自我的:女娲补天而死,大禹排众议而治水,墨子亲自到楚国申明自己的“非攻”,眉间尺的自刎和宴之敖者的复仇等都是属于前者的。其中大禹的态度具有代表性,他不但自己亲自考察,坚持己见,而且明知与迂腐而无可救药的顽固党们没有沟通的希望,所以不去激烈地驳斥,只是听凭他们去说,偶尔哼哼两声,而自己治水的立场绝不动摇。而老子出了关,伯夷和叔齐饿死山林,虽然消极,毕竟躬行了自己的主张。说鲁迅要批判老子的避世和伯夷叔齐的愚笨固然没错,但正如钱理群所言:“鲁迅对这种真信徒怀有非常复杂的感情,称之为‘笨牛’,就既有嘲讽、否定,又多少觉得他们也还有可爱之处,他最痛恨的就是‘小穷奇’这样的假信徒。”因此,如果说《故事新编》是个谜语,我给出的谜底就是:行。

  在这里,人物是作为行动的主体而存在,“行”与“伪行”鲜明对立。

  行者,将自己的主张身体力行,鲁迅在想象着这些人尤其是那些值得赞扬的积极英雄们时,喜欢用几个词:“黑”“瘦”“铁一样”——理水的禹是“面貌黑瘦”的,他的随从则是“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复仇的宴之敖者是“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为阻止楚王攻宋而奔走的墨子“像一个乞丐,乌黑的脸”;后羿在遭遇背叛愤而射日的时候是“须发张开飘动,像黑色火”;甚至于有点迂腐的庄子也是“黑瘦的面皮”。可见鲁迅是非常偏爱“黑色”的,他想象这些真正为了民众而四处奔劳、做出实际行动的人黑瘦而又如铁一样坚硬。他们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不喜欢说话,做的比说的多。

  与之相对,伪行者表面上说着冠冕堂皇的空话,实际却无所作为、尸位素餐,还打着仁义道德的大旗,背地里却干着沽名钓誉甚至于“吃人”的勾当,所以总是一副白胖、脸上一层油光的模样。墨子帮助宋国抵御楚国的时候,他的学生曹公子在发表空洞的演讲,煽动百姓去送死,而另一个学生管黔敖则四处募集守城物资预备作战,管黔敖说募集物资很难,因为“讲空话的多”,而墨子则要他去告诉曹公子“不要弄玄虚”。当他用智慧迫使公输般放弃了攻宋的计划之后,公输般说的话正好说明了“行者”与“伪行者”之间的区别:“劳形苦心,扶危济世,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老庄、伯夷叔齐虽是“笨牛”,终究言行一致,而“伪行”才是最可憎恶的。鲁迅的标枪所指,无疑是无处不在的伪行之举。

  鲁迅何以如此关注“行”?为什么要让古代神话和传说中的英雄、智者们去面对行动的难题呢?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二次元硬科幻小说《异常生物见闻录》

    网文的科幻大类基本上被无限流,末日流,太空歌剧类及其衍生品种给占领了,在这一片作品中,大眼珠子的这本长期处于科幻月票榜前三的“二次元硬科幻”就比较显眼了,这是一...[详细]

  • 天瑞说符《我们生活在南京》:世界科幻的中国情怀

    对于大多数中国作家来说,西方科幻文学作品制造了“影响的焦虑”,也成为“经典的规约”,而《我们生活在南京》极为可贵地呈现了世界科幻的中国情怀。95后作家天瑞说符...[详细]

  • 传统资源推动科幻网文想象力再生产

    近年来,因新技术、新媒介和新美学理念的全面介入,产生了新的创作迭代,网络科幻小说作为当代新媒介文艺的特殊类型,以及中国传统玄学文化资源的符号再现或想象力再生产...[详细]

  • 科幻评论始终在寻找同路人

    一篇受普通大众欢迎的评论,无论在学术上多么远见卓识,都需要接地气,说人话。而科幻评论其实是在寻找同路人,也是在照亮别人的科幻之路。想谈科幻评...[详细]

  • 科幻网文,年轻人的星辰大海--科幻

    近年来,科幻小说与网络文学的交融,孕育出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特别是在中国科幻银河奖这一科幻文学的至高荣誉中,网络文学作品的获奖身影愈发频繁。从远瞳的《深海...[详细]

  • 网络文学赋能科幻创作的更多可能

    科幻网文在书写“中国故事、中国经验、中国想象”的过程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影响力。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科幻网文数量激增,精品佳作持续输出,已经形成了百花...[详细]

  • 网络科幻小说的神话叙事: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未来幻想的

    在媒介变革的当代网络文学创作语境中,中国传统文化与未来幻想的美学交汇点两种叙述模式共享着中国文化的想象力资源。通过构建具有“神话思维”和“科学理性”的故...[详细]

  • 站在科幻创作的“起点”

    你是不是曾经从梦中醒来,半醒半寐中分不清梦境和现实?你是不是有过一直做同一个梦,却想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的经历?这正是第35届银河奖最佳科幻网络文学奖获得者城城与...[详细]

  • 从编辑到作家,她在科普科幻之路上阔步前行

    “在最初做编辑时,我曾经编写过不少科普文章或科普图书,但那时并不署名。而想成为一名作家,必须得创作原创作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编辑刘...[详细]

  • 女性视角之于科幻文学的意义

    这是“新女性写作专栏”的第四期,也是“科幻女作家专号”。从诸多来稿中,我们特意遴选了四位青年作家:修新羽、王侃瑜、叶端、段子期,她们都是“90...[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