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不写科幻小说
从晚清开始,如何让古老中华重焕生机,成为知识分子心中的难题。《月界旅行·辩言》和《故事新编》,可视为鲁迅在不同时期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据钱理群研究,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有两个不同时期:1903-1906年和1907-1909年,转折的关键是1906年鲁迅弃医从文,其证明是两个时期著述中“中心词”的转移:前期为“故园”“轩辕”“中国”“科学”等,而后期则聚焦于“心”这个核心概念,即认为民族危机在于文化危机,文化危机在于“人心”危机,救人必先救心。
显然,《辩言》体现的正是第一时期的思想:科学可以“破遗传之民心,改良思想,补助文明”,“科学小说”可以使人对科学耳濡目染,因而具有很高的价值。这里,鲁迅注重的是中国文化所缺失的部分,他认为人类在自然界的伟力面前,总是受到各种束缚,“沉沦黑狱,耳窒目朦,夔以相欺,日颂至德,斯固造物所乐,而人类所羞者矣”。惟有保持探索自然的进取精神,才能“人治日张,天行自逊”。这本来是整个人类的基本问题,但是“日颂至德”却分明暗示这里关系到中国。“至德”语出《论语·泰伯》:“泰伯其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中国的先贤们主要关注人伦之道,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先预设一个独立于人之外的世界然后去认识它。所以,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对于“诗”,注重的也是“兴观群怨”,关心的是怎样让人间变得秩序井然,而不是世界的构成和规律,这就意味着,即便对自然界所知甚少而“沉沦黑狱”的时候仍然可以“日颂至德”。鲁迅在这里要批判的就是只知人伦而不懂科学以至于最后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的这种传统文化,而他提出的对策就是通过科学小说这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来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世界观,破除迷信,达到强国的目的。当然,鲁迅也意识到如果忽视人文关怀,那么即便能够殖民星球,也将“星球战火又起”。
到了第二个时期,鲁迅依旧肯定“物质”与“科学”的意义,但指出如果二者发展到另一个极端,也可能成为对人心的残害。故而《非攻》中,公输般给墨子展示他用竹片和木片所造的能飞的喜鹊时,墨子却说:“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在鲁迅看来,“至德”在千百年来被少数的真信徒和无数的假信徒的日颂夜颂中被僵化、扭曲、变形了,成了吃人礼教,个体无法独自、自由、充分、健全地发展。所以,当眉间尺称宴之敖者为“义士”时,宴之敖者立刻说“你不要用这称呼来冤枉我……”因为这些名称“受了污辱”,“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正是由于伪行者的存在,听上去美妙的名称都成了鬼债,并且继续压迫着千千万万中国人,而没有独立自主的“个人”,只有吃与被吃、示众与观看示众的众人,中国就永远无法前进,也不可能发展出基于批判精神之上的现代科学。反之,要发展科学,同样需要先清理千年的鬼债,拯救“人心”,否则,科学掉进中国这个大“染缸”,也不过“立刻乌黑一团,化为济私助焰之具”。于是他越过滞重的历史,回到中国文化的发生期,在染缸还不那么黑的时候,去它的本根处翻检值得存留和发扬的内容,也就顺理成章了。
鲁迅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而“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而不是‘言’。”通过《故事新编》对神话和历史的重写,鲁迅把中国神话英雄和文化英雄描绘为“行动者”,尽管他们遭遇了世俗的尴尬,但是他们的行动并没有完全被消解,而是多少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后羿确实杀死了许多怪兽,宴之敖者确实杀死了暴君实现了复仇,禹确实治好了水,墨子也确实拯救了众人……不论英雄的血将要怎样成为一块“血馒头”,但是世界确实在缓慢变化着,只要还在变化,就不能说没有希望,而鲁迅在他们身上发掘或者说赋予的厚生爱民、寡言实干、劳形苦心、扶危济世的光彩品格,也成为根本性的指导原则:不论人伦还是科学,都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保留、改造、发扬,使其在当下获得重生,力求以此促进民族精神的新生和民族性格的再造,这就是鲁迅给在强势西方文化入侵和压迫下陷入困境的中国文化选择的一个现代性方案。这或许也就是为何鲁迅在有时间展望未来、有能力描写科学的时候,却望向了过去,描绘了种种“人心”。如此看来,“五四”一代文人与科幻的失之交臂,似乎有某种必然性。当然,这只不过是我个人的一种阐释而已,如果它能为考察“科幻”这一舶来品进入中国之后的文化种种境遇多少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思路,也就足够。
(编辑:moyuzhai)中国科幻文学——站在微妙时间点,酝酿新生长
对于中国科幻文学来说,2021年是一个微妙的时间点。阅读市场进一步细分的趋势日渐清晰,“科幻”越发成为一个模糊而宽泛的标签。此前隐藏在故事情节和瑰丽想象背后,许...[详细]
《无名者之国》:开放视野下的青年想象
中国科幻小说的起源可溯至晚清,但直到2010年以后才真正吸引文化界的广泛关注。科幻作家飞氘曾用“寂寞的伏兵”来比喻科幻文学,在《三体》的巨大影响之后,这一形象仍...[详细]
董晶:元宇宙之我见——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光还是潘多拉魔
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个叫“元宇宙”的名词打蒙了全世界的人,更打蒙了我这个多年秘密研究策划大型虚拟现实游戏型社区项目的从业者。10多年前,因星云奖的创办,我一直有一...[详细]
元宇宙与科幻文学
2021年,随着马克•扎克伯格将公司名字从Facebook改为Meta(取自英文单词Metaverse,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译法是元宇宙),元宇宙的概念风靡了世界,影响最深刻的领域是互联网...[详细]
光荣与梦想:中国竞技科幻作品精选集
《光荣与梦想:中国竞技科幻作品精选集》主编:宝树北京燕山出版社2021年9月一这本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12年的某一天,编者在布鲁塞尔的一家旧书店里,邂逅了一套残缺不...[详细]
科幻研究和重写文学史
关键词:科幻研究 科幻文学 文学史 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幻小说异军突起,这是当代中国文坛最为引人瞩目的现象。在短短十年间,科幻从“寂寞的伏兵”,变...[详细]
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这部作品秉承了凡尔纳小说的一贯特点,情节离奇曲折,语言风趣幽默,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激动人心的冒险故事,学到很多的地理知识,还可以感受到...[详细]
惊奇•忧思•法自然:论王晋康科幻小说的科技观
关键词:科幻小说 王晋康 科技观 科幻小说是一种“推演小说”,基于科学规律、社会规律对未来(有时是或然历史)进行假设、推演、论证,由此探索人类的...[详细]
王威廉《野未来》:在现实与科幻间的探索
关键词:王威廉 《野未来》 《野未来》是王威廉用文字在消费社会与科幻之间构筑起来的小说集。这是王威廉作为80后代表作家致力于先锋实验探索的...[详细]
董仁威:一个七十后的科幻人生
关键词:科普科幻 董仁威 “我认为创造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我绝不会放弃自己选择的幸福生活的道路。”科普科幻作家董仁威至今笔耕不辍,他希望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