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农村题材文学作品有着潜在读者群

发布时间:2010-06-14 来源于: 作者: 张克鹏 点击数: 206次

  随着市场经济和网络文学的兴起,农村题材纸质文学作品的读者急聚下降,致使一些出版社对农村题材文学作品的出版,恐于经济效益的前景暗淡,望而生畏;一些杂志社的编辑,对农村题材作品的挑选,斟了再斟,酌后再酌,近乎千挑万选,吹毛求疵。千方百计向着读者胃口,最终还是向经济效益靠近。尤其在文学日渐边缘的严峻形势冲击、挤压下,纸质农村题材文学作品的出版出路,已经到了仅是一线天的明灭地步。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唯几位冠以写农村题材的高手,说足了也就是十位、八位作家的作品,才有可能受到出版社、编辑部的青睐。而众多作家的作品,要么坐着冷板凳长期等待,要么干脆被拒之门外。特别是在文学将要消亡的喧嚣声中,大有一种农村题材纸质文学作品必先消亡的担忧。因此,许多历练甚深的作家,对农村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失去了信心。迫于困境中的,开始改弦更张,寻找光明;创作上稍有成绩的,则利用文学的翘板,以生活体验贫乏为由,或弃文择业,或追潮逐流,总之与原本的农村题材创作作别。

  我出版过四部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河南省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也先后举办过我的长篇小说《吐玉滩》研讨会,《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文学自由谈》《当代文坛》《名作欣赏》《文艺争鸣》等报刊圴发表过关于我的作品的评论文章。作品也确实受到过许多文坛顶级大腕的称赞。在作品帛延的不同时期,迎来过相应的业内业外热评。热评的力量,也把我从山村载进了城市,让我有机会从事专业创作。然而,让世人不解的是,我并没有摆脱经济上的贫困。中间也有许多可以放弃原有,放弃贫穷,另辟蹊径,选择财富的机会,可我没有,一直在农村题材创作这一块,钉子般坚守着。坚守的原因,并非仅是感恩于这个时代,也并非我的理想多么崇高,是我的亲身体验告诉我,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创作的前景,并非世人所猜所想,那种被所谓的“时尚文学”遮蔽了的,是一个庞大的,潜在的读者群。他们内心深处存在着对“真文学”的渴求和期待。这种渴求和期待,让我感受到了农村题材文学作品创作的广阔前景,已潜在存在。

  以我的前两部长篇小说为例,对以上所想略加阐释。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叫《欲望狂热》,1998年10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是那种纯农村题材的文学读物,没有时尚的刺激味道,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笔法,书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光明与黑暗,揭示的是真实的希冀与疼痛。然而,历时十二年,尚有许多人能够记起书中的故事,人物,细节,还不断听到有人在寻找它。这种热爱的本身,就是对作品生命和力量的认可,同时,也亮出了一个潜在读者群心底的渴求与期待。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叫《吐玉滩》,2001年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2003年再版,如今历时近十年,在这十年里,岁月早已将许多热噪一时的,堆积如山的“时尚文学”无情忘记,而我这本书中的人物、故事、细节、语言,至今仍会在许多不同层面的宴会间,受到大家的热议。兴情所致,他们还会把现实中的人物,指为书中的人物。可见他们对书中人物的清晰程度,热爱程度。他们之间有农民、有教师,有商人,有记者,也有不同层面的干部。这一现象,常常提醒我,在成熟的人群中,他们真正喜欢的文学,并不是那些刺激味浓烈的”时尚文学“,对它们的追逐,只能是浮躁社会中,心理上的一种暂时消遣,亦或为了满足暂时的胃口需要而已。

  农村题材电视剧屡屡受众特高,也是农村题材深受欢迎的一个佐证。当前,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农村题材的电视剧特受欢迎,而受众多在成熟人群。这是因为成熟人群有了一定的生活历练,生活中的风雨,让他们的心上产生过真实的疼痛,他们不再向往那种虚幻的生活、虚幻的世界,他们渴求心底的郁闷达到真实的解读和诠释。因此,他们的向往只能取向于反映和书写现实生活的电视剧。他们之所以那样亲切地注目农村题材的电视剧,是因农村生活内蕴丰厚。尽管方式上与县域生活、城市生活,存在着千变万化的差异,但他们有许多精神领域里的一脉相承。成熟人群的年龄结构,在35岁至50岁之间,家庭生活重担的压力,使他们没有机会,买来纸质作品阅读,也没有时间和机会选择网上阅读、手机阅读等。因此,在知识更新瞬息万变的高科技时代,他们既茫然又忙乱。他们不得不在无暇顾及文学细节的前提下,选择直观的,粗放的电视剧画面,但他们其中大多数的内心,永恒地存留着对文学细节的遗憾。这种遗憾,会在他们的物质欲望相对满足或精神饥饿频频出现的时候,重新有一种平静的,对精神领域起着具体作用的,滋补滋养式的选择和猎取。而蕴藏丰富的农村题材文学作品,一定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成为他们羔羊般首选的大草原。

  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因为经过五千年文明清源浇注的华夏子孙,血液中的文学基因,在更加文明的大背景下,会更加活跃。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新乡土文学如何更好地书写城乡融合

    鲁迅,既是中国乡土文学最初的开辟者与实践者,同时也是“乡土文学”概念最早的提出者。在他的认识中,乡土文学是远离故土者书写于都市的侨寓文学,因...[详细]

  • 赵海忠《匠者》:乡土文学的塞上新葩

    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内蒙古作家赵海忠长篇小说《匠者》,为乡土文学绽开了一朵塞上新葩。所谓“新”,一来因为其2023年12月刚出版,顶花带刺;二来因...[详细]

  • 是新乡土文学,也是新南方写作

    莫华杰是打工青年出身,但他的小说不局限于打工题材。在他出版长篇非虚构作品《世界微尘里》之前,只读他的中短篇集《赊佛》和长篇小说《春潮》...[详细]

  • 宏观文化背景下的乡土文学史观

    这三年来,我三四次去苏北里下河地区,去考察那里的地域文化和文学创作的情形,深深感触到,一个文学艺术家,甚至包括一些史学家,倘若不将这几十年来的...[详细]

  • 乡土文学传统:继承与新变

    关键词:乡土文学 2022年11月11日,以当代著名作家高晓声命名的首届高晓声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其故乡常州举行。高晓声是已故常州籍著名作家,是中国当...[详细]

  • 面对乡土 如何选择——从作家对乡土文学的观念视角

    关键词:乡土文学 首先,我得把我为什么要沿用“乡土文学”,而不是“乡村文学”这个名词做一个解释。除去近百年前鲁迅、茅盾等五四之子们所定义的...[详细]

  • 《人间食单》:王干的故乡滋味

    关键词:《人间食单》 王干先生又出书了,《人间食单》付梓之前,大多成篇发表于各种报刊如泰州《坡子街》,广为传播,脍炙人口。现在汇集成册,蔚为大观...[详细]

  • “回得去的故乡”何以可能?——新时代乡土文学初探

    关键词:乡土文学 进入新时代以来,文坛上以农村改革为题材的乡土文学作品日益增多,书写农民脱贫致富、农村旧貌换新颜,讲述富有时代特色的乡村故事,...[详细]

  • “回得去的故乡”何以可能?——新时代乡土文学初探

    关键词:乡土文学 进入新时代以来,文坛上以农村改革为题材的乡土文学作品日益增多,书写农民脱贫致富、农村旧貌换新颜,讲述富有时代特色的乡村故事,...[详细]

  • 张有世《本色》

    《本色》是一篇扎根在土地上的小说,口语化的语言表述、清晰明朗的事件线索、层次分明的人物性格,使得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几乎不会有任何障碍。小说的文字不刻意,情感不...[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