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叙写脱贫攻坚中的筑梦故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强有力的指示。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学艺...[详细]
-
何建明《革命者》:书写革命群像,重构革命精神
书写革命群像,重构革命精神——评何建明《革命者》的叙事策略 抵达真实的历史书写《革命者》是一部以文学手法书写历史的非虚构作品,书写了新中国成立前,革命先烈们为了坚持革命信仰,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详细]
-
故事、小说与中国经验书写
内容提要陈彦《喜剧》《主角》等小说,以“故事”为媒介,在戏剧和小说之间建立了复杂的内在联系。其小说的故事性并不停留于曲折的情节结构和大众化趣味,而是与本雅明的相关理论论述有着潜在的对话性。借助故事这一...[详细]
-
李修文《诗来见我》:生命之诗与大地之魂
01一直不知道用何种文字来谈论李修文——当然不止是那个坐在我身边饮酒、吃菜、偶尔喧嚣偶尔又目光沉静的李修文——还应该加上他的书,甚至,还应该加上他那些没有写出来的书和那些只有他自己参与过的生活。但是,...[详细]
-
来颖燕的文学评论:文学批评的“镜与灯”
一近年来,我常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发展中,正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它存在的理由和意义何在?抑或,我们的文学批评,究竟应该有怎样的担当?应该呈现怎样的美学...[详细]
-
诚信无关对错——读铁凝的《信使》
“信使”是一个很好的词语,许多文艺作品都乐于用它来做标题。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面理解,信使就是指传递信息的使者。一个人要当好信使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也不简单。说它简单,它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也不用费多少脑筋...[详细]
-
在 “变”与“不变”之间——以格非小说为蓝本剖析“先锋派”的沉浮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和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格)时留下的足迹。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在它周围制造批评话语的尘云,却也总是把那些微...[详细]
-
傅菲:诗歌是生命的凭证
2015年暮春,我去婺源看望参加“三月三诗会”的朋友,在此期间,认识了来自山东的诗人刘苏。刘苏其人,短卷发,爽直,像天山下来的侠客,她诗歌给予我的触动,则是迟来的晚雨一般。我陆陆续续找来她各时期的诗歌...[详细]
-
房伟:“花期”里的诗意人生
《花期》丁及/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唐人李群玉有诗云:“花落轻寒酒熟迟,醉眠不及落花期。”有美诗,有美酒,有美花,便可逍遥人生。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紧张,喧嚣而浮躁,在大数据遍布的数字时代,诗意的人生境...[详细]
-
立在街心,就立住了人心
在短篇小说《大块伫立》精巧的故事结尾,人们站于街边,看铁匠大块被他的妻子曹凤娣当街追打,就像看一出精排的好戏。妻子在身后山呼海叫,大块莽莽撞撞向前奔跑,俨然就是一场有预谋的“双簧”,“那几乎成了一种仪...[详细]
-
现实主义:典型、总体性和能动性之辩
内容提要:《喜剧》是陈彦继《装台》《主角》之后的又一现实主义长篇力作。跟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喜剧》对贺加贝这一人物的塑造,呼应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理论召唤。将陈彦的写作置之于“典型”这一张力...[详细]
-
《仁者启功》:凝望大师的背影
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坚净居,是启功先生的书斋名号。石与水为自然造化,坚与净皆出于天性。借用作者的话,“简陋、逼仄、朴素、陈旧”的坚净居,因启功先生而永留史册,也永恒地泽被世人。 ...[详细]
-
“文学研究是一种接力的事业”
我和宫立交往不多,只在不同场合见过几面,春节前他和王富仁的儿子等人到养老院来看我和赵园、得后,也没有深谈。但我一直对他很关注,他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只要看到了就会拿来翻阅。他是王富仁、陈子善的学生,樊...[详细]
-
傅逸尘:“红色经典”的文学传统与精神力量
1在当下的战争叙事中,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剧,到处充斥着西方式的人性观念和好莱坞式的英雄模式。创作主体秉持现代性的眼光,站在思辨、反省、批判的立场上,通过描写战争的残忍、酷烈,来控诉战争本身给敌对双方造...[详细]
-
探针与轮廓——董夏青青《冻土观测段》
《冻土观测段》不是一篇可以轻易踏入的小说,这并非在说其叙述方式始终抗拒着读者,当然,它也无法被归纳为某种河流式的涌动描绘——毕竟一具遗体曾在此处悬停,没有新的工具和语言,能够完整解释如此迫在眼前的如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