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俗地》:像看一颗星的生长,却见一整片夜的明灭
王德威评价,“黎紫书以一个女性马华作者的立场来处理她的故事,她更关心的是女性的命运,这一向是她创作的重心。要为这些人物造像,写出她们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从《把她写进小说里》《野菩萨》《告别的年代》...[详细]
-
《卡尔·马克思》:穿越时空的信仰和激情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建党100周年的伟大节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100年来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光荣归于中国人民,胜利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在这欢庆...[详细]
-
万伯翱新版《元戎百姓共垂竿》:笔下垂纶焕英姿
万伯翱先生爱鱼、钓鱼、写鱼,最终如鱼似水地开创“垂钓散文”。十多年来,最爱听他分享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将帅们感人的钓鱼故事,也欣赏他笔下的垂钓散文,没有教科书式的严肃理论,也少有过于严谨的句子,娓娓...[详细]
-
《脚印——人民英雄麦贤得》:“英雄”与“大写”的人
在1965年8月6日凌晨发生的“八六”海战中,麦贤得头部中弹、失去知觉。苏醒后,由于头部失血过多,麦贤得双眼无法视物,但他仍以钢铁般的意志在狭窄、黑暗的舰艇中坚持战斗。当时他所在的611号护卫艇在海战...[详细]
-
唐德亮诗歌:挖掘现实生活的诗意
对于诸多当代诗人而言,“现代性”追求多被理解为一个封闭的语言空间,他们强调“诗到语言为止”,在语言的狂欢与自我指涉中建构诗歌乌托邦,这一蹈空的诗歌美学方法被诗人张枣描述为“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危...[详细]
-
蒋蓝《蜀人记》:“像装水的容器塑造水的形状”
最近四十余年的中国,几乎时刻都处在急剧变化和快速转型之中。这是新闻业的黄金时代。先是报纸版面风起云涌、电视频道迅猛增长;紧接着,是通信技术不断升级换代导致的新媒体遍地开花;再接着,就是新媒体因其传递信...[详细]
-
胡晟诗歌集《疼痛的远方》:诗情翻腾母爱光芒
作为一位诗人,需要敏锐的艺术感受,这种感受来自一种触觉唤起的敏感程度,胡晟的敏感程度显然高于一般人,那些触动他诗感的元素常常来自日常生活的赐予。在读他的诗集《疼痛的远方》时,我发现他诗意的触角极其发达...[详细]
-
重读长篇小说《国家干部》:小说心意与人民情怀
有关政治的现实题材写作是作家张平看待世界与择取世界的一种方式,他在事件存在的密度和厚度中触摸着“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丰富着艺术介入现实的思考。2004年出版的《国家干部》延续了新时期以来文学实践对...[详细]
-
以司马迁的方式回忆司马迁
司马迁及其《史记》一直是出版热点,尤其是近年来,这个热点愈演愈烈,似乎有种“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趋势。这些图书中既有通俗读物,亦有学术研究著作,如韩兆琦的《点赞·志疑:史记研读随笔》、杨...[详细]
-
新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的整合与突破
“神话学文库”作为“十二五”和“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3年推出“第一辑”,201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开发布会,引起学术界热议。2019年,推出“第二辑...[详细]
-
子嫣《岁月的彩虹》:守得云开见月明
我最早读到子嫣的作品是她的散文,更偏向于文化散文的类型,她对西藏传统文化有很深的研究,这成就了行文中的淡定和从容,文字空灵而又缠绕,像缭于山间的闲云,看似散淡轻盈,却总让空阔壮美的山川欲罢不能。及我读...[详细]
-
《批评在文学现场》:感性体悟与理性反思的契合
当代社会文化的大众化、多元化以及电子媒介的普遍应用,促使视觉文化日益勃兴,人们沉醉于声音的渲染、图像的冲击和虚构的幻象之中,精神充满了空虚与荒诞之感。文字开始沦为图像的脚注和配角,这更加速了文学的失语...[详细]
-
朱文颖的《有人将至》:“物自体”的心形倒影
作为作家,对于人类浩瀚的内心世界,朱文颖比大多数人都有着更为本真和自觉的认知。与此同时,她也和我们一样知道所谓“心灵”“人性”“精神”等东西是确然存在但又无法捕捉的,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物自体”或“自...[详细]
-
徐海:一部光彩夺目的数学家传记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有综合性的出版社,也有专业性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就是其中一家优秀的专业出版社。该社出版了近些年来最好的传记之一,这就是《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自传》。这也许是近几年来或是未来几年难得...[详细]
-
杨仕芳《戈壁滩诱惑》:没有江湖儿女的时代
如我们所认知的,江湖儿女是从古至今讲侠、讲义及讲情的两个人或一小部分人。这两个人或一小部分人,因为要坚持一些东西,认同一些东西,他们的结局有好有坏,但留给历史或我们的却无一不是一种美好。不好的例子如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