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乡书写”的里下河经验
里下河流派发展到今天,其作家阵容可谓强大。但仔细考察可以看出,在这个强大的作家队伍里面,作家写乡土的多,写城市的少。汪曾琪也好,毕飞宇也好,几乎都是写乡土的高手。当然,对于杰出作家,写什么越来越不重要...[详细]
-
李裴:为什么要写你
李发模长诗《命的边缘》、张婷长诗《喊一声小马哥》等读罢掩卷,回旋在思想精神空间的,是一个有力而低沉的声音,怎么也丢不开——“为什么要写你?”由这思考的自觉而至写作的自觉、行动的自觉,才有可能将写作者和...[详细]
-
走进莫言的“卧室”
《莫言演讲全编》有三卷,分别为《讲故事的人》《我们都是被偷换的孩子》《贫富与欲望》,共有80万字之多。相比于篇幅,我认为它的信息量更大、曝光点更多,涉及到莫言的方方面面。从个人经历、创作过程,到读书感...[详细]
-
《生命之证》:以生命见证生命的书写
全景式书写武汉抗疫实况的长篇纪实文学《生命之证》是作家刘诗伟、蔡家园的勇敢“逆行”,该作熔铸强烈的生命在场意识,贯注冷静深致的省思,是一部向世人奉献的生命之书。《生命之证》的写作具有文学行动的意味。基...[详细]
-
《月照长河》:白瓷一样的语言
徐祯霞的散文集《月照长河》显示了作者文字的平和与宁静,像是一个阅尽世事的人。我一直坚信“文如其人”,了解一个作家惟一的路径就是读他的作品,只有把他的作品读透悟透了,你才能真正地看清楚一个人的思想和灵魂...[详细]
-
记录小康的可贵地方性收获
张雄文的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雪峰山的黎明》,描述的是湖南中西部的一个较为贫困落后地区溆浦县如何摆脱封闭和落后状态,借助发展文化旅游,进而摆脱贫困的过程,为一个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一份信史。作品主...[详细]
-
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学在中国各民族交流融合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小视的作用,译林出版社新近推出何平主编的“文学共同体书系·中国当代多民族经典作家文库”第一辑,一共9种书,收入了万玛才旦、扎西达娃、阿斯木、莫·哈斯巴根等蒙古...[详细]
-
践行四十年的“中国文艺复兴”
李遇春的当代文学研究新著《中国文学传统的涅槃》(下文简称《涅槃》),采用宏观分析和微观解读相结合的方式,俯瞰中国文学传统的转化,透视名家经典小说的延传,形成了明确的学术自主性,即“以中国文学传统作为方...[详细]
-
小小四合院里的“家”与“国”
杨晓升的小说笔力遒劲从容,一向以现实感和现场感取胜,将从容温和的纪实风格融于虚构中,且擅长描摹大历史下的家庭生活和个体命运,有“儿女情”,亦有“风云气”。中篇小说《海棠花开》(《小说月报》2020年第...[详细]
-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之间
《宰执天下》是一部以北宋社会变革为背景的历史穿越小说。作品以宋代在中国古代历史演变中的个性特色和独特地位为叙事背景,采用超越时空、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重构历史故事。作为互联网语境下的文学创作,这部...[详细]
-
房伟:用好看的故事书写生命的韧度、强度和热度
《血色莫扎特》是作家房伟的最新长篇小说,小说围绕十五年前一桩轰动麓城的刑事案件展开,讲述了葛春风、韩苗苗、夏冰等时代青年大学毕业之后的人生浮沉。谈及创作缘起,房伟回忆说,年轻时有很多基层工作经历,那些...[详细]
-
以《应物兄》为中心:直面当代小说的内在性困难
一引言长篇小说《应物兄》于2018年发表于《收获》杂志长篇专号秋卷和冬卷,随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据媒体对新书发布会上的报道:“著名文学批评家潘凯雄在新书发布会上指出,《应物兄》出版20来天,已经变...[详细]
-
知识分子的夹缝求生与自救
李飞熊第一部长篇小说《没有终点的列车》描绘了无法被按捺的新世纪初时代洪流,以现实主义手法刻画了追求梦想却又不断遭受挫败的迷惘一代年轻知识分子。李飞熊在这部作品里提供了宏大而犀利的现实场域,去探讨关于年...[详细]
-
成长的烦恼与性别的困惑——徐小斌中短篇小说中13岁少女的认同危机
内容提要本文对徐小斌中短篇小说《请收下这束鲜花》《末日的阳光》作出深度的文本解读,阐述作品女主人公遭遇的13岁心理危机。在成长心理学中,13岁作为青春期的起点,是人生最重要的心理节点。徐小斌笔下的两位...[详细]
-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徐怀中论
摘要:阐释“徐怀中文学现象”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成因,需要对徐怀中文学风格的发生、发展与演变作一番追根溯源式的探索与重读。徐怀中跨越70年的创作生涯,主要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数量之少与质量之高形成强烈反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