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尧《民谣》:遗洒在“民谣”中的那些往事
面对王尧这部以碎片加重构为主要叙事特点的长篇小说新作《民谣》,本人的这则评论小文干脆也不妨兴之所至地碎片一番。1在去年9月举行的“第六届郁达夫小说奖”审读委员会会议上,评论家王尧直言:当前小说总体上并...[详细]
-
随笔集《目光》:擎着爱的火炬
成为医生意味着什么?在散文集《目光》中,作者陶勇敞开心扉,讲述一位医生的精神成长史。作为医生,他曾无数次给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这一次,他成为写作者,用文字点燃了光亮。医生是付出爱、给予希望的人。在许多...[详细]
-
由《装台》带来的陕西文学思考:精神未断,何以突围?
最近由作家陈彦小说《装台》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热播,让不少观众与读者将目光再次聚焦于陕西文学与文化。其实,在2019年陈彦获得茅盾文学奖之时,就有观察者认为,陕西文学的精神脉络没有中断,陕西文学在中国文学...[详细]
-
王春林:人生就是一个“暂坐”的过程
贾平凹,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坛一棵硕果累累的常青树。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差不多两年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节奏,而且这些长篇小说还都在所谓的水平线之上,都在业内引起过不同程度的反响,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详细]
-
器和道:一匹马的前世今生
赵晓梦的长诗《马蹄铁》发表在2021年1期《十月》,读《马蹄铁》就像读一本深奥无比的宗教经书。里面丰富的历史场景、历史人物、历史细节和历史典故,以及由此而幻化出来的纷繁华丽的诗歌意象,组成了这部长诗的...[详细]
-
经典“70后”作家:张楚论
一、温度与面孔:一份年表的承载或遗漏创作年表无疑是现实的。但隐藏在其后的面孔则充满了虚构和不确定性。揭示它,更像事物映像的自动屏显或蚌壳缓慢打开。我不断地翻看这张年表,像寻找秘密。忽然,这一纸年表旋转...[详细]
-
《星火》原浆散文读感:激活经验世界的无限玄机
以“原浆散文”命名的散文征文,已在《星火》杂志持续了一年多。关于这次征文的初衷与命意,《星火》主编、作家范晓波先生曾有过清晰的表述:“作品题材不限,但要求使用作家的直接人生经验或社会观察,不依赖搜索引...[详细]
-
能甚深入智慧海——以《青藏辞典》“觉悟之旅”为中心的解读
被各民族所认为的许多文学经典,常是宗教或哲理的诗文,它们共同表达着生命的神圣和神秘,彰明对生命真理的追寻。而每一个新作品文本所具有的沟通行为的社会价值,体现了作家感知社会现实的新方法,更希望读者能领会...[详细]
-
梁又一:她们似睡莲,于黑夜中盛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女性的生存状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文学作品就真实展现了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韩国作家赵南柱那篇广受好评的《82年生的金智英》,讲述了三十多岁的平凡女性金智英,在人生...[详细]
-
“晋派批评”的提出与反省
2020年,山西文坛上热议着一个新词:“晋派批评”。先是年初,青年批评家金春平在《山西日报》撰文,称:“山西文学批评越来越彰显出一种具有整体性、风格性、包容性的‘晋派文学批评’话语特征。”后是岁尾,太...[详细]
-
谈“古长安碑刻说三部曲”:碑刻文化的第一次文学叙写
书法家、作家王维亚,诗入书,书呈诗,写就的“古长安碑刻说三部曲”:《悟对西安碑林》、《镌刻石头》、《从石门到九成宫》三本书,更让我有强烈的阅读期待。点灯读罢,方知为何诗好,又为何书法更好。明德在心,功...[详细]
-
孟繁华:“称呼”与现代生活政治
肖勤是当下小说创作的有生力量。她以《丹砂》一举成名并获第十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中篇小说《暖》《我叫玛丽莲》《潘朵拉》《亲爱的树》《去巴林找一棵树》以及短篇小说《霜晨月》《丹砂的味道》等,无论...[详细]
-
《匠人坊》:像庖丁解牛,将小说拆解得清清楚楚
【经典书,细细读,读出海底万丈波】李浩的这部《匠人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是对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的评点,也是李浩自己小说观念、文学观念和艺术观念的重申。他做的是文本细读,无论...[详细]
-
他在战乱中典守故宫二十八年
2020年恰逢紫禁城诞辰600周年暨故宫博物院建院95周年,故宫出版社推出了讲述故宫博物院第二任院长、著名国学大师马衡先生精彩人生的鸿篇巨制《马衡年谱长编》。由于与作者马思猛近70年总角之谊的特殊关系...[详细]
-
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在当下少数民族诗歌发展中,如何发掘传承民族文化,让它在诗歌中绽放异彩?如何在民族诗歌中追求人民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是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