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照长河》:白瓷一样的语言
读罢徐祯霞的散文集《月照长河》,给我第一个震撼是,二十几万字的作品当中竟然没有一点杂音。散文家应该更注重语言的质地,可以说,语言美就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我甚至觉得,一个散文家的语言所呈现出的面貌就是他的为人。初读徐祯霞的文字,我其实首先想到的是玉,所谓君子如玉。不过,把一个人的文字比作“玉”又太俗了,似乎没有把徐祯霞散文的特点勾勒出来。于是,我联想到了另外一件东西——白瓷。白瓷不是雪白如纸那样白、那样精致,而更接近于玉的朴实沉厚。这种瓷器并不闪着取巧的贼光,而是里里外外透露出坚韧结实的大气。合上书,我似乎又有点怅然若失,很久没有读到如此沉稳洁净的语言了。细细想想,整日围裹着我们的语言是多么粗鄙,多么急不可耐,多么装腔作势。他们姿态万千,却都像狂风中无根的野草,很快就消逝得无影无踪。读徐祯霞的文字时,我的心是安稳的,是沉静的,是面对晚霞的静谧与温暖,是面对大海的开阔与安详。
《夜泊秦淮河》写的是秦淮河边、在历史中有名的一些青楼女子,她们生于风尘,却活得惊天动地,铿锵有声,或许这里也有作者祯霞的个人志向,所谓巾帼不让须眉。《月照长河》中给我印象最深,也最让我喜欢的是她写故乡的那几篇散文。从徐祯霞的散文里看得出,她在一个小村子里长大,后又进城生活。记忆里的小村子并没有多少苦难,而是明媚又多有乐趣。村子前有条河,白天男人洗澡,小孩子游泳,夜里女人洗澡,其中穿插许多轶闻奇事,让作者写得活灵活现,意趣横生。但仅仅如此,还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还写在城里生活了很久之后,和家人返回儿时生活之地的情形。此时,小村子将要被改造,小时候玩闹的地方即将被推平,所有童年里的记忆将随着这一切被抹去。她回到自家房前,看到父亲生前种下的那棵丁香树,想起父亲去世前的点点滴滴,以及他对自己种种的爱与温暖。这一段写得情深意切,滋味悠长,颇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意蕴。一个桃花,一个丁香,一个是面如桃花的人,一个是自己的老父亲,此中情绪表达得哀而不伤,让人过目难忘。由此,徐祯霞通过写父亲、写故乡、写童年,其实是在追忆一种已经逝去且一去不返的东西。这种东西是什么?是什么让她如此难于割舍?当她和家人走在如废墟一般的故土上追忆往事时,恐怕心中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而透过文字,又给人留下了更多思索的空间。
过去,对陕西的印象一直很简单:黄土高原、羊肚巾、绥德的汉子、米脂的婆姨。当然,我也明白,在现代中国,这些农业时代的印象肯定是不准确的。但我说的是文化的印象,我觉得阿宝那种尖利高亢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才是陕西正宗的文化灵魂。可是,读过徐祯霞的散文,更联想到贾平凹的小说和散文,我体悟到了另一种陕西的文化印象。它古朴厚重、多元雄浑,隐隐透露着大唐古都的意味与风采。于是,我才明白了为什么徐祯霞写了那么多的历史散文,以及对历史的深重而悠远的思考,因为这本就是她文化血脉之中的东西。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