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房伟:用好看的故事书写生命的韧度、强度和热度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文学报 | 袁欢 2021年01 点击数:
《血色莫扎特》是作家房伟的最新长篇小说,小说围绕十五年前一桩轰动麓城的刑事案件展开,讲述了葛春风、韩苗苗、夏冰等时代青年大学毕业之后的人生浮沉。谈及创作缘起,房伟回忆说,年轻时有很多基层工作经历,那些生活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后来考研让他的命运发生了改变,也使得他与原来那些朋友、同事们逐渐分离出不一样的人生。“我想反映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他们的故事会飘散在空中,无人问津,最终落入历史的尘埃,成为大家无法知道的燃渣。这可能是我写作的动力,因为它逼着你写,这些人和事就像流出来一样。”

《血色莫扎特》借鉴了日本本格派推理小说的写法,在结构上运用了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白夜行》的网状结构,自称为“故事爱好者”的房伟,最初的想法是用一个更加有意思的形式去讲这些故事,“从我自己的美学观点来说,希望写得更简洁有力,用一个好看的故事反映出社会错综复杂的面相。”

“隐秘角落里的无望与光亮——房伟《血色莫扎特》新书分享会”日前在南京万象书坊举行,房伟和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彬彬、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南京师大文学院教授赵普光围绕《血色莫扎特》,回首青春岁月,并就学者与作家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部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是王彬彬对于《血色莫扎特》的定位,在他看来,小说对于特定时代下,山东一个小城里的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与记忆有着独特的把握。王彬彬认为,这与作家的社会经历、人生体验是分不开的。汪政赞同王彬彬对于小说的理解,他表示《血色莫扎特》虽然是一部以青春记忆为特色的小说,但作家试图把这几十年来中国重大的社会现实都包容进去。“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代青年的成长史,也反映了这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史。”

“作为学者的房伟的写作跟一般的作家区别是什么?是知识的功底帮了小说的忙,他是以做学问的方式来写小说。”王彬彬称房伟是学者型作家,有系统完备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学术修养,而这一点其实继承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高校老师兼顾文学研究与创作的传统,“一个作家的创作,支撑他的东西除了人生体验、社会经验外,还包括他的情怀,他的思想深度,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这个作家的知识结构——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的一种理性的、学术性的理解和判断。”对于构成作家的条件这一问题,汪政补充说道,每个作家的行走路线都是不同的,房伟是其中的一种,此外,他认为通俗文学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房伟是一个虽然做学问,但是能够超越小说壁垒,把小说的故事性基因培养得很好的作家,所以他的小说“好玩、好看、能抓人”。房伟回应说:“我非常赞成‘小说要写得好看’的看法,要有一定的故事性,人物要鲜活、故事要有一定的可读性,我想这也是我自己想在写作中不断探索的。”

“在作家和学者之间,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如何相互成全”是赵普光一直关注的问题,他认为,作家有学养型和素人型,素人型主要是体验,学养是靠知识,但是能把学养和体验很好地化合,这才有成为大作家的潜力和可能。谈到房伟的作品,赵普光认为,他有一个特别的地方,也许是在他执着地在现实主义之上始终保留着浪漫主义的梦境。“我想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是不是也可以换另外一种表述?就是生命的韧度和强度,以及生命的热度。”他认为《血色莫扎特》里虽然也有对生活的黑暗、无聊、琐碎的展示,但是作家的文字是有温度的。“无论写的是什么样的色调,生命的热度都无法遮盖,它能透过文字顽强地体现出来。”

在《血色莫扎特》之前,房伟曾写过一本名叫《英雄时代》的小说,他本以为自己的青春情结就此放下,但2019年,在回家乡的某一时刻,他突然感受到意犹未尽的创作欲望。那时,他正在母校的操场上慢跑,他意识到,“不管人走得再远,到的地方再多,就像在跑道上,生命的终点可能还是要回到生命的起点。”所以,有了现在这本新作,同时,他打算继续写下去,希望写成“三部曲”,写出“70后”这代人在大时代改革转型过程中的人生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