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人心中都有一个“对河”
马笑泉的中篇小说集《对河》,收录了四篇作品,集中关注县城青年的喜怒哀乐和所思所想,书写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小说观察生活细致入微,文笔流畅,给人以极好的阅读体验。书中的第一篇小说就是《对河...[详细]
-
奔跑的姿态和阳光身影
对大自然的接近和融合,是一切科学发现的开始和可能收获的开头。钟兆云的长篇报告文学,用林占熺教授“中国草”的发现发明经历和伟大成果,再次见证和说明了这样的现实规律。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在19...[详细]
-
“下沉”的故乡书写
《故乡慢慢明亮》杨献平/著,工人出版社故乡南太行乡村堪称杨献平最重要的写作资源。2014年出版的《生死故乡》就集中表达了他深情回望故乡而生发的诸多反思,其中所呈现的厚重、结实而意蕴深远的抒情...[详细]
-
呂周聚《中国新文学中的美国因素》:太平洋两岸的跨文化对话
“谈中国与西方文学的互动,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欧洲文学,但美国文学的影响一样源远流长。”这是王德威先生为呂周聚新著《中国新文学中的美国因素》(三联书店2023年)所写序言的第一句话,斯言信然。当然,如果...[详细]
-
《证明》:螺旋叠加的城乡时空与现代个体的逆风成长
《证明》是一个意绪略显复杂的文本,乡土的现实题材,乡人乡语的琐事,父与子的只言片语,却涌动着属于沉默者的喧嚣。生活的横截面平展在文字的显微镜下,静默中聆听命运撬动时间的声音,少年则在螺旋叠加的...[详细]
-
黄尚恩:读史若岸的两篇小说
史若岸的这两篇小说,都是以北京为背景,都是关于“梦”,是北漂生活中的两场“梦”。不过,《看海》中的“梦”是真梦。《失落之城》中的“梦”是幻想,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白日梦”。 用一句话来概括《看...[详细]
-
时间旷野上的神构与虚构——论刘亮程《本巴》
2023年8月,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刘亮程的《本巴》赫然在列,这让学界与文坛多少有些意外,毕竟一直以来,茅盾文学奖的美学标准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内容往往涉及百年民族史与家族史,《本巴》的艺术成就...[详细]
-
寻找与现实生活相称的内容和形式
《思南文学选刊》是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的大型综合类双月文学选刊。杂志全面关注中文世界的文学创作、翻译和研究,是一本针对汉语文学的综合性选刊,内容包括《叙事》《诗歌》《随笔》《对读》《重温...[详细]
-
春节是中国人最准时的生物钟
由作家李浩主编的文学作品集《印象春节: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贵州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收录26位当代写作者关于春节的讲述。书中不乏旧作,但更多是作家们应编者邀约而新写的“春节”专题文...[详细]
-
严肃的质询与诗意的抵达
作为一名青年作家,李一默的创作多以县城为背景,不仅描摹县城这个连接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的真实样貌,更善于把握生活于其中的各色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状态。李一默始终以文字为利器,沉实又尖锐地投掷...[详细]
-
大师之作——从创作学角度谈柳青《在旷野里》的文学价值
能够在七十年后再次发现、确认一位经典作家的长篇小说作品,并且将之校订后发表,这显然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幸事。柳青,一位在最近十年被高频率提及、热议、讨论的作家,一位从做人到创作、从人品到作品...[详细]
-
我们如何回忆过去?——余华《活着》中的时间建构与记忆讲述
研究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史,会遇到一个颇有意味的现象:经典作家经典作品中不约而同出现“三头牛”,分别出现在贾平凹的《废都》(1993)、陈忠实的《白鹿原》(1993)以及余华的《活着》(1992)当中。《...[详细]
-
“在世界中”写作——徐则臣近期小说评析
摘 要徐则臣的过往小说贯穿着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学主题,那便是“到世界去”。在最近的小说中,他的创作有一个微妙的调整,深刻体现出一种“在世界中”写作的文学图景。《瓦尔帕莱索》《玛雅人面具》《手...[详细]
-
《孑孓》:终将落空的一个人的狂欢?
世界是语言的缤纷生成与瓦解零落的过程。放下一泓这部长篇小说文本《孑孓》,我想到了上面这句话,却怎么都无法让自己的意念离开那个回龙镇和红花坡。它们就像两个注定无限延长的句子,不断生出万千丝缕...[详细]
-
《白釉黑花罐与碑桥》:从疼痛到救赎,从骨肉到精神的寻古探幽
迟子建是一位具有强烈东北地域性与历史意识的作家。朴素、深沉、静美、温情、冷峻、悲悯……热气腾腾的现实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地域特性,构建出白山黑水的风土人情、文学故乡、家园情怀。从入道文学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