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牛”号》:重器的深度与“牛人”的高度
张雪云的长篇报告文学《“海牛”号》从时代全局出发,以国之重器“海牛”号海洋钻机系统研制应用为题材,讲述了以强国建设为己任的“海牛”号首席科学家万步炎及其团队成员的事迹。作品既写出了“海牛”号的技术深度,更呈现了“海牛人”的精神高度。
报告文学的写作,尤其时代主题的报告文学写作,作者要善于从广袤的现实存在中寻找鲜活特异并具有重大时代意义的题材,以具有叙事新形制的新质创作,实现报告文学的高质量发展。可以说,张雪云的《“海牛”号》就是一部具有新质要素的优秀作品。“海牛”之“牛”首先在于海。地球是一颗蓝色的星球,蓝色是海洋之色。海洋不仅是人类的摇篮和故乡,还是人类未来重要的希望所在,更处在今天强国建设的前沿位置。作者从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海洋资源的丰富蕴藏、全球经济体海洋发展战略趋势等广角的视镜中,观照透视“海牛”号具有的重大意义。从某种角度上说,海洋的意义决定着“海牛”号的意义。“海牛”之“牛”还在于它关联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向海图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议题。正是由于作者注意将具体微观的物事置于宏阔的背景中叙写,所以读者从作品中不仅能够获得许多新的知识信息,更可以深刻地领会“海牛”号谓之大国重器的核心价值。
《“海牛”号》是一部专业性突出的报告文学。专业性写作会增加创作的难度,但与此相生的是其写作的新价值。“海牛”是一种用于海洋钻探取样的机械装置,作者通过访谈请教科学家、研发人员和大量的专业性阅读,使自己得以“入行”,帮助读者获取“海牛”以及相关设备的系统性信息,包括海底钻机的基本结构、物性功能、技术难点以及各国研制的历史与进展等,尤其对“海牛”号研制的全程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记述。由此,《“海牛”号》建构了一部关于“海牛”号的专门史叙事,为作品整体价值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自然,《“海牛”号》不仅是关于大国重器的专业报告,更是对创造这一重器的“海牛人”精彩传奇的记录。被誉为“深海神兽”的“海牛II号”,能够在海洋深底下钻231米,而且具备保压取芯的功能。这一重大成果的取得,标志着我国在这一科技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海牛”创造的海底下钻的世界记录,彰显出了中国争先的力量,而它的深度正好映照出中国“海牛人”的精神高度。作品通过“海牛”号和“海牛人”的复合叙事,以“海牛人”的故事作为叙事的重点,从而生成了物与人兼得的丰富而厚实的报告。《“海牛”号》人物叙事的中心是“海牛之父”万步炎。万步炎是“时代楷模”,获得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国家落后于人的地方,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是写在‘海牛’楼里的一句话,也是他和团队的精神坐标。”“精神坐标”的指认充分说明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精神特质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在作品中,“牛”与人实现了精神的高度联通,勇武坚韧、负重奋进的“牛精神”,正是“海牛人”能成大事的精神的生动写照。万步炎有开启人生之路的三把钥匙:“忠诚与热爱,独立与创新,坚守与坚持。”作者通过一次次挫折与突破的递进性细写,揭示出万步炎朴实高尚的精神品格及其事业成功的关键密码。作品对万步炎形象的再现是多维立体的,工作中的他执着严谨,生活中的他不乏情趣甚至浪漫。作品对“海牛”团队的叙写用笔不少,这些笔墨既是对万步炎为人处事的侧写,也呈现了他们共克艰难、相互成就的团队精神。
张雪云的《“海牛”号》与流行的报告文学制式有着明显的不同,既不是新闻报道感突出的报告,也不是小说化色彩鲜明的非虚构,而是一种颇多散文笔调的写作。作品的书写调和了客观性的叙述和主观性的描写,兼具了纪实性、抒情性和写意性。这样的写法自然与其散文家的底色相关,而在《“海牛”号》中散文化的描写与作品的内容刚好适配,新质报告文学的写作应该追求这样的与题材相适合的取新形式。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