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道毅:重回乡村文化的精神原乡
也许,对城市人来说,乡村注定永远是精神的原乡。无论城市文化如何发达,乡村文化永远都是人类文化的源头。迄今为止,乡村文化一直是最质朴、最本色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乃是人类文化的母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於可训...[详细]
-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刘醒龙小说阅读札记
大体来看,刘醒龙最好的长篇小说都是书写“历史”的,其中篇则偏重于叙述某一具体的“现实事件”——与其按照“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文学史修辞策略将之命名为“现实主义”的,毋宁说是书写“现实题材”的。换言之,在...[详细]
-
在木板上如何画下莲花
生活如若可以形容为一块“木板”的话,对于一个作家而言,他(她)的使命是,在这木板上如何画下“莲花”。这里,“画”的功夫当然了得,它就是一种基本功,如果不去画,那么,“木板”还是木板,并没有因人这一主体...[详细]
-
张世勤《爱若微火》:沉沦与救赎
情感是亘古难解的永恒话题,一代又一代作家对此作出了深刻的书写与探讨。《爱若微火》书籍封面中写道,这是“一部解读新时代都市男女情感密码的长篇小说”,我细细品读之后,感受到作家在男女情感书写的背后,创造了...[详细]
-
一堂诗歌写作的必修课
黄梵《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 “现代主义只有从思想降格为方法,新诗才会变得更加出色。”这是诗人黄梵在《新诗五十条》中所做的论断。他在文中还写道:“与...[详细]
-
丰杰小说集《火锅之死》:困在电梯里的大海
写作惯性先将自己置于某个虚构的空间,比如此刻我的窗口正对着被夜色吞没的大海,白色灯塔只剩一道旋转的光束,隐隐听到海浪之声。楼下海棠怒放之后,风一吹就飘落一地。我审美的视野和爱人之心就如同这深深的海湾,...[详细]
-
阿来的文学书写与多民族文化新的凝聚
历史地看,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迁徙、和亲、通婚等方式。在新时期、新时代,民族凝聚力最集中、最根本的体现则在文化上。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详细]
-
文艺理论建构的本土化实践——蒋述卓文化诗学批评论略
摘要蒋述卓倡导的第三种批评——文化诗学批评是1990年代中国文艺批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文艺批评阐释系统。在倡导和研究过程中,蒋述卓逐步建构起包括概念定义、建构取径、价值基点、理论基础等在内的相互...[详细]
-
张丽军 妥东:郭澄清之于当代文学史的独特价值
2016年底,李宗刚教授主编的《郭澄清研究资料》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面世。这部五十多万字的研究资料汇编,对郭澄清的个人创作、评价研究等方面作了细致的勾勒,反映了郭澄清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基本面貌。《郭...[详细]
-
窥见科学意义的极好门径
游记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体裁,特殊人物在特殊时期的游记,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侧面。杨钟健先生是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恐龙研究专家,被业内尊为“中国恐龙之父”。除专业研究之外,他涉猎丰富,不...[详细]
-
报告文学致敬“守山人”
长白山被誉为全球同纬度带最富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综合体和森林生态系统,是世界少有的“物种基因库”。自1960年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来,这里从未发生重大火灾。它长久的安宁与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归功于长白山的“守山人...[详细]
-
班宇:一场拼图与迷宫的游戏
初读《我年轻时的朋友》,感觉像是走入了寒冷有雾的清晨或者暮霭初临的黄昏,身在矮篱蜿蜒的花园小径中,已失来路却不明去向,心上遭了重重的一击,顿然失措。但细细再读,却发现其中并无复杂奇诡的叙事圈套,反而接...[详细]
-
刻画日常中的生命图谱
在河北青年作家群体中,刘萌萌、刘云芳、唐棣是引人瞩目、活跃度颇高的几个。前两位是散文创作的佼佼者,后者则是小说写作的新锐。刘萌萌和刘云芳分获第一届、第三届“孙犁文学奖”,我恰是那两届的评委,平时对她们...[详细]
-
王蒙新著《中华文化:特色与生命力》:一扇洞察传统文化精髓的窗口
第一次阅读王蒙先生解读古代经典,进而认知中华文化的作品,应是在30年前。那时的他迷上了《红楼梦》,在《读书》开设研红专栏,在三联推出《红楼启示录》。也应聂震宁之约,为漓江出版社搞了一个评点本,使得红学...[详细]
-
老藤《北地》:讲述建设者的奋斗故事
长篇小说《北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值得关注的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作品在个人与时代、父辈与子辈、历史与现实等多重关系交织中,讲述一代建设者的奋斗故事,建构出一个丰富的文学世界。《北地》的主人公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