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质文学的生命力所在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建设的基础,同时地质勘探能带来巨大的资源宝藏。地质工作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受到格外的重视。多年前,老作家徐迟以《地质之光》讲述了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专业报国的故事,这篇作品对于人们了解地...[详细]
-
用双脚“走出来”的长征故事
当下,走过当年红军长征路的人已经不多了;十年间先后两次重走长征路的人更少;在重走长征路上以家书形式给孩子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人一定是更少了。然而,享有“战士诗人”美誉的著名作家胡世...[详细]
-
鲁迅的胡子与时尚
《时尚现代性》张小虹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西方文化冲击着中华大地,从思想到人们外在的穿着无不透露着西方文化的影响。那是一个“乱世乱穿衣”的年代,那时候经常出现顶着一头辫子身...[详细]
-
吴晓东:现代小说家的诞生
编者按吴晓东老师新著《文本的内外——现代主体与审美形式》(商务印书馆2021年)讨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象级个案和鲁迅、沈从文、郁达夫、张爱玲、废名、卞之琳等作家的经典作品。吴老师把文学主体理解为现代性...[详细]
-
丁东亚:丰盈之光照着人间山河
在谈及作家应具备的条件时,福克纳的观点是:经验、观察和想象。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写作经验,对人与事的细腻观察与洞察,以及丰沛的想象力,无疑是成为一个优秀小说家的必要条件。当然,福克纳还有一句补充,三者之中...[详细]
-
周新民:打捞事实
本期讨论於可训教授开设于《长江文艺》的“临街楼”专栏。从2019年6月至2020年底,该专栏共推出了“乡村教师列传”系列10篇与“乡人传”系列9篇。因其立意新颖、写法卓异,故而广受读者欢迎。虽说批评家...[详细]
-
杨庆祥:“非虚构写作”的历史、当下与可能
一、“非虚构写作”的问题意识从传播的效应和扩散的程度上来说,“非虚构写作”是近年来最重要的文学概念。根据研究者的考证,早在2007年“《钟山》杂志就开设了‘非虚构文本’栏目……但直到《人民文学》201...[详细]
-
物象、语象与世相——谈文学新人龚万莹近作
根据德勒兹的说法,有一种文学叫“小文学”(MinorLiterature)。有些文学天然高瞻远瞩、纵横捭阖,提供主流的总体性视野,其中也带着独断论甚至话语暴力。然而还有些文学,隐约对大文学形成冒犯、挑...[详细]
-
《最后一次变形》:格里高尔的第三种结局
卡夫卡的《变形记》显然是路魆小说《最后一次变形》(刊载于《收获》2021年第4期“青年作家小说专辑”)最为重要的“前文本”之一。对此,路魆本人也并不讳言。《最后一次变形》不仅明确将卡夫卡的《变形记》作...[详细]
-
《身体里的石头》:生命之重
欧阳国的散文集《身体里的石头》总让我在与生命斗争的黑暗中触摸到“活着”的强大意志,在父亲、母亲和各式小人物的画面切换中感知生活的“匍匐”前进。在“向死而生”一辑中,有英、三叔、姝……他们在疾病的纠缠中...[详细]
-
“主打”与“跨界”——看孙甘露、梁鸿鹰、赵丽兰的散文
刚写完池莉散文新著《从容穿过喧嚣》的读后感,又集中读到孙甘露的《时光硬币的两面》、梁鸿鹰的《岁月的颗粒》和赵丽兰的《月间事》这三本新近出版的散文新著。于我个人而言这虽只是一种巧合,但在一个时段内得以如...[详细]
-
打捞事实——浅谈於可训“乡村教师列传”“乡人传”
近两年,於可训先生在《长江文艺》“临街楼”栏目开辟专栏,以“乡村教师列传”“乡人传”为主打。这两个系列的小说深受读者喜爱。“乡村教师列传”“乡人传”不仅呈现了鄂东美丽乡村自然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还表...[详细]
-
狂欢政治学的人生实践与艺术救赎——评陈彦《喜剧》
尼采的酒神论、本雅明的趣味论以及巴赫金的狂欢论,无不昭示出审美的“狂欢”快感已然成为一种“解放力量”,它对禁欲主义的解构、对理性主义的冲决、对智性主义的挑战,展示出人对本体自我多维层面的反顾与肯定,并...[详细]
-
挣脱与倾心——班宇《我年轻时的朋友》读札
读罢班宇的这篇新作,最直观的感觉是,他在其中寄寓了很多所谓“去东北化”的尝试或努力。按照一些相关评论的说法,这样的变化实际上是他们这批东北年轻作家在因为“东北叙事”而成名以后,对这种“标签化”最主要的...[详细]
-
《荷花姜》:在平庸的日常中读出诗意
熟悉潘向黎的读者都知道,这位以小说《白水青菜》而广为人知的著名作家,很长时间里将更多地注意力倾注在了茶和古诗词上,前者,有书《茶可道》为证;后者,也同样有书为证,早一点的是《看诗不分明》,近一点的则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