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用双脚“走出来”的长征故事

发布时间:2021-09-06 来源于: 作者: 中国作家网 | 张春雨 2021 点击数:
当下,走过当年红军长征路的人已经不多了;十年间先后两次重走长征路的人更少;在重走长征路上以家书形式给孩子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人一定是更少了。

然而,享有“战士诗人”美誉的著名作家胡世宗,在35年前的1986年第二次重走长征路,并把沿途的经历和感受,用24封书信形式写给孩子,又由大象出版社精心筹划,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历史节点,将这些红色“家书”,汇集成文图并茂的一部著作,借以传递红军故事,传播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我作为胡世宗先生的好朋友、文学作品的老读者、公益活动的见证者、思想交流的受益者。对于著作等身的胡世宗出版新作,似乎已经习以为常。然而,当我看到《爸爸讲给孩子的红军故事》时,眼前一亮,心头为之一振。

这是一位父亲于35年前在重走长征的路上用家书的形式写给自己孩子的红军故事,而这些故事发生的时间距离父亲写这些家书的时候已经整整过去了半个世纪之久。

当年,发生在50年前的红军故事,作者写起来是那样的记忆犹新又情深意切,一写就是24封信,真可谓是洋洋洒洒,如数家珍;今天,对这些写于35年前的家书,大象出版社慧眼识珠,如获至宝,很快成书出版发行了。

我在阅读这部著作前,脑海中萦绕着这样几个问题:24封家信讲了哪些长征故事,这些故事揭示和折射了哪些道理、哲理和真理,这部著作或者说这些故事具有哪些意义……

当我品读这部著作之后,上述问题全然有解。

胡世宗先生这24封书信,通篇贯穿了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高瞻远瞩、战略决策英明领导的深情歌颂,对红军战士艰苦卓绝、英勇无畏不屈精神的真诚赞颂,对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鱼水关系的广泛传颂。

这部著作讲述的故事不仅适合孩子们阅读,而且同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宏大社会背景极其吻合,书中展示的主题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重大时代命题非常切合。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故事,更是历史。这是普通家信,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书中深入浅出、简明扼要讲述的故事,清晰地勾画出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从“云石山”出发的起点,到“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点,再到延安宝塔山一一走向夺取全国胜利的新起点。

书中的故事或荡气回肠,或催人泪下,或促人警醒。作者写了“红都”瑞金,写了“红井”和“列宁小学”,还写了遵义的“红军山”、“茅台酒与红军战士”,可谓一条长长的红线,串连起众多的红军故事。不仅有巧渡金沙江、飞夺沪定桥、还有“翻越大雪山”,跨越“茫茫的大草原”。不仅有“六盘山上高峰”,“古镇吴起“,还有“陕北的窖洞”。这里有过雪山时,冻僵的遗体被埋在雪里,但在雪堆外面露出一只手臂,手攥银元交最后一次党费的红军战士刘如海;有负责部队后勤保障,恪尽职守,一心为了他人,自己身着单薄衣服活活被冰死,成为雪雕的军需处长;有面对敌人要对他实行枪毙时,镇定自若,大义凛然,不忘让敌人省下一颗子弹打日本鬼子的十二三岁的小红军战士……

这里每一个感人肺腑、感天动地的故事,都是一曲不朽的英雄赞歌,都是一份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都是一颗红色种子传播的红色基因。

这部著作通过活生生的故事揭示和折射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人民是江山,江山是人民的真理。透过这些故事,我们深切体会到,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而言,红色基因是信仰,目光远大,追求高远;红色基因是忠诚,爱党爱国,矢志不渝;红色基因是追求,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红色基因是忘我,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真正的革命者从来不缺乏革命的理想信念,这种理想信念突出表现在越是困难时期,他们对革命的信仰越执著、革命的意志越坚定,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著作出版时机选的好,主题鲜明。认真品读,你可以充分感受到直接的现实意义、普遍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一,在丰富红军光荣传统教育上,具有财富的现实抢救意义。其二,在传承长征精神形成发展上,具有史料的印证补充意义。其三,在缅怀先烈思想宣传上,具有广泛的社会教育意义。

也许,我们会觉得这一切都源于父亲不是普通的父亲,他是我国著名军旅作家、诗人胡世宗先生;他讲述的也不是一般的故事,而是发生在85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红军长征故事。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情。曾经有人问余秋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有何关系?”余先生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了解胡世宗先生的人都知道,他1975年第一次重走长征路,间隔11年后,他又第二次重走长征路。两次重走长征路,使他收获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如果把这部书放到更大的时空纬度来看,或者干脆把它放到胡世宗先生整个创作生涯中去,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说这是胡世宗先生用书信写出来的一部书,莫不如说这是胡世宗先生靠自己的双脚先后两次在长征路上“走出来”的一部书。因此,读者才会觉得这些故事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我们按照这个思路再往后面看,就会发现更大的惊喜:胡世宗先生在两走长征路之后,所创作的精品力作《沉马》、《雪葬》,包括再往后写出的《长征——史诗》、《延伸,我们的路》等等,都与长征有着内在的联系,或者说都是长征故事的再创作和再升华。因此,也进入了胡世宗先生创作的高峰期,他的很多成名之作和代表之作也都是这个时期围绕这个主题所创作的。从这个事实出发,我们完全可以说,胡世宗先生是在用自己的一生寻找长征故事、书写长征故事,庚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说他是红色作家真的是恰如其分又名副其实。

革命先烈和前辈是靠双脚走出来的长征胜利,胡世宗先生是用双脚踏着长征之路“走出来”的长征故事。

胡世宗先生出版新作自然可喜可贺,但是,我觉得,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当代作家的历史责任感,军人的顽强毅力和拚搏精神,一个光荣在党56年的共产党员崇高信仰和不懈追求更难能可贵。

与胡世宗先生相识、相处和往来这么多年,我时常在思考,他为什么要在青年时期选择两走长征路?随着相互的深入了解,特别是近十年来胡世宗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龄之后仍然新作不断,仿佛又进入了人生创作新的高峰期。我终于明白了,他两走长征路实际是在不断探索和寻找自己生命与创作的依托点和支撑点,他非常睿智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视野都集中在了彰显和凝聚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高贵品质、无私追求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的长征路上,这使他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就早早的把自己的人生和创作与立足、扎根于军队,讴歌、传承于革命精神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了。在这之后的他,便由一个不断探索的寻找者和继承者变成了一个坚定不移、奋斗不息而又硕果累累的创作者,而现在无疑正是他创作的大好时光或者说是又一个黄金时期。我们完全可以把这部书看作是胡世宗酿造已久,又经过35年的沉酿才舍得在党的百年华诞奉献给党的“私藏茅台”,这是价值极高又很难再造的精神食粮,越品滋味越醇厚,越品味道越绵长,越品品位越高远!

2021年8月10日於沈阳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