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学的名义书写百年西安史
眼前的这本《近现代作家视域中的西安意象》,是作者刘宁爬梳百年来相关作家涉猎西安作品的思想结晶。刘宁是一个睿智、勤勉的学者,熟悉文学创作流向,熟稔艺术发展脉搏。她自觉关注文学新人新作和文坛新走向,以理性...[详细]
-
《冻土观测段》:和平年代职业军人形象素描
无论如何,军人这个职业的存在,是与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往今来,无论中西,正因为总是会发生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战争,所以自然也就滋生出了军人这样一个以作战为基本任务的特殊群体。问题在于,战争虽然是人类...[详细]
-
李勇《呈像的镜子》:坚守与拓新
自《上海文学》1979年第3期率先在祖国大陆推出美籍华人作家聂华苓的《爱国奖券——台湾轶事》,并同期发表大陆学者张葆辛的《聂华苓二三事》,由此拉开大陆学界对台湾文学研究的序幕。迄今为止,台湾文学研究走...[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作品》评刊团:新媒介时代的新生态文学批评
新媒介时代的新生态文学批评——《作品》评刊团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启示与影响摘要:《作品》评刊团通过与新媒介的融合,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出热度、广度、温度、高度等新质特征,改变了传统批评的批评形式、主体构成...[详细]
-
以《荷花姜》为窗口 重访潘向黎的美学世界
尽管在文坛广有美誉,但潘向黎依然是一位被低估的小说家。这并不是说作家本人遭遇了任何偏见,而是潘向黎的写作背后的诸种美学脉络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一是“浪漫”;其二是“古典”;其三是“城市”。与之对...[详细]
-
吃相和食相——汪曾祺小说中的“吃”与散文中的“吃”
有人对我说,汪曾祺的小说和散文是两样东西。我一愣,仔细一想,还真有道理。汪曾祺的小说做得非常用心,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惨淡经营的随便”,而散文带着更多的随机和随心,他自己在《蒲桥集》的序言里,就说自己写...[详细]
-
情系华夏与锤炼诗境:王法艇“新时代诗歌”评述
自诗体产生以来,便与政治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古代的士人无论是孤灯夜读、负笈游学,还是入朝为官、致仕归隐,对政治生活的刻绘都是颇为重要的主题。尝试打破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在句式、韵法等方面更追求随性自...[详细]
-
用文学探索当代婚姻
《家庭生活》姚鄂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卡夫卡曾经给父亲写过一封将近一百页的、不曾寄出的信,慎重而又失控般地回忆了父子之间生活和矛盾的诸多细节。卡夫卡将婚姻称为“迄今为止生活中最可怕的事”,他在信中说,自己...[详细]
-
来访者笔下的延安往事
《1937,延安对话》[美]著托马斯·亚瑟·毕森著李彦译人民文学出版社毛泽东与毕森(右二)等外国来访者在延安《1937,延安对话》这部尘封近百年的珍贵史料是美国作者托马斯·亚瑟·毕森一行在卢沟桥事变前...[详细]
-
王安忆小说中的吴语表达及其英译策略
百余年来,外国文学或中国古典文学对中国新文学的深刻影响已得到反复研究,同时,中国新文学自身的“基本差异性”亦值得“寻根探固”。(1)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因此,非发掘现代汉语之创新性,不可得中国新文学...[详细]
-
另类知识、离题书写与人文限度——论当代作家批评中的“原小说”传统
内容提要对于中国当代作家来说,从小说创作跨界文学批评,固然有借助经典重读去提升自己创作水准的批评意图,但跨文体写作的批评实践,却使其叙述进程指向了对文学现代性模式的质疑与反思。他们的批评实践,不仅为经...[详细]
-
黎紫书的南方书写与南洋意象
黎紫书是马来西亚当代作家,她对马来西亚的书写透露出“堕落的南方”这一文学主题,与中国作家苏童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不过,黎紫书作为马来西亚华人作家,其所构建的马来西亚文学空间又与苏童的江南有一定的不同。死...[详细]
-
曾晓文《梦断得克萨斯》:移民代言与人文关怀
《梦断得克萨斯》于2006年出版,书写了女主人公舒嘉雯与男友夏晨瑞在美国打拼人生的故事。舒嘉雯、夏晨瑞和朋友阿杰一起合资在得克萨斯州维卡市开了一家亚洲风味的名为“华美”的大型自助餐馆。包括市长查尔斯、...[详细]
-
《资本迷局》:新蝉忽发最高枝
年底工作很忙,断断续续花了差不多半个月的上下班途中时间,将王国进先生的《资本迷局》一书读毕。我在地铁上将书放进随身的挎包里,再拿出手机在一个阅读小程序里读唐诗。“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眼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