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之外与风景之中——读丁帆《乡村风景》札记
二十多年前,我在严迪昌先生的书房喝茶抽烟聊天,谈到学者的散文随笔写作。我刚刚读完丁帆的《江南悲歌》,说到我对这本书的喜欢。严先生说:小丁有识见才华,性情中人。严先生在南京大学中文系执教时和丁帆...[详细]
-
《于是之全集》:真诚往往与勇敢共生
1 1992年7月16日,于是之和他主演的《茶馆》最后一次登上人艺舞台。这是第374场。“第二天就不演了,不知怎的我就特别紧张。我害怕第一幕此后秦二爷的那段台词,……那一天就自觉要坏。”自1944年登台出...[详细]
-
《假装是一棵桃树》:他独占一座语言的宫殿
阅读蔡测海最新小说集《假装是一棵桃树》的过程中,一个强烈的、鲜明的写作者形象浮现眼前:漫游者。他如同瓦尔特·本雅明笔下的漫游者,在一种独特的迟疑不决中,怀疑着这个世界,这是最难寻觅的本真状态...[详细]
-
《打捞》:一种坚守的温情
徐威近些年大多以青年评论家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他关注当代文学现场,撰写了大量评论文章,尤其是对90后文学创作有着持续多年的跟踪研究,先后出版了《群像与个体——“90后文学”论稿》《文学的轻与...[详细]
-
洞彻人间事,回归真性情
在《红楼梦的真故事》中,周汝昌为我们讲述了《红楼梦》八十回后故事走向的一种可能。如他在序言中所说,“‘红楼’之梦有真有假”,他想做的就是去追寻和探索“红楼”的真。本书下编附有周汝昌的数篇文...[详细]
-
散文家笔下的“思”与“美”
2023年盛夏时节,在山东齐河县第一中学“阅读与写作”大讲堂上,梁衡先生面对莘莘学子,阐述了他“为思想而写作,为审美而写作”的创作理念。其核心要义是:文章既要有思想,又要有美感,文章有“思”无美则枯,...[详细]
-
《先正读书诀》里的“读书之法”
中国古代的读书法类著作,依据文体,大致可归为四种。一是读书故事类,如明人陈继儒的《读书十六观》,收古人读书掌故、佳话,旨在倡明读书之趣,然某些篇章荒古要渺,所辑缺乏系统;继之者颇不乏,仅明代就有屠本...[详细]
-
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
早在一百年前,文学研究所创始人郑振铎先生就提出过中外文学对话的设想。1922年,郑振铎先生在《文学的统一观》(见《郑振铎全集》第15册,第139页)一文中指出,以前的文学研究都是片段的,局部的,知道一个人...[详细]
-
以史心立意,以文心写传
《人生的川流》是作家曹凌云精心创作的一部纪实文学佳作,其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熔于一炉,以多维的历史视角、深邃的思想立意、明快的叙事脉络和生动的叙述语言,把渠川先生坎坷曲折和顽...[详细]
-
《巧克力与佛》:我们为什么进山
在小说《巧克力与佛》中,七堇年试图打破读者对某些人物的脸谱化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人置身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性,从而使我们感受到一种真实。每当情节往下进展,读者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总能获得新的...[详细]
-
我们因“树”而结缘
我喜欢你,只因为你也是一个喜欢树的人。你看树的时候,目光就像看亲人那样亲。——《喜欢树的人》金波先生在《我与童年的对话录》里,也有这样的回忆——“那一天,我们都在散步。我又远远地看见你了。我...[详细]
-
《群山奔涌》:雪花也有它的用意
李万华写作的节奏和气息,似乎完全和笔下风物形成统一默契。在曼妙黄昏,蹲守纵纹腹小鸮,见其眉心紧皱的警惕,也似“花痴”般欣赏小鸮像新疆舞里的动脖子动作。拨开纷披杂草,站在裸露青岩的陡峭山坡,作者在...[详细]
-
《西藏妈妈》:爱的真情书写
久陷尘网,人需要耳提面命;突然面对一种大慈大爱,蝇营狗苟者会羞愧遮颜,追名逐利者将望峰息心,进而惶恐难安,继而泪流满面。这样的文学,令人醍醐灌顶,我始终敬慕并奉行此类写作:打动人心。《西藏妈妈》便...[详细]
-
礼赞生命的生态表达
《猴子老曹》 叶广芩 著 北京少儿出版社叶广芩最新出版的《猴子老曹》,延续和进一步丰富了她所熟稔的生态书写,是动物小说探索与追寻动物独立审美主体价值的再出发。就像叶广芩所说的:“我们不妨跟大...[详细]
-
《茶宫殿》:描绘双江茶民族的命运
山谷里雨雾飘荡,一株株茶树静立在绵密的细雨和白雾中,每一片叶子上都悬挂着湿润的光泽。忽聚忽散的水汽消弭了现实和虚构的界限,置身茶山,犹如身处一座由茶树、雨雾和时光构筑的殿堂,让人的思绪变得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