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于是之全集》:真诚往往与勇敢共生

发布时间:2024-04-07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1 1992年7月16日,于是之和他主演的《茶馆》最后一次登上人艺舞台。这是第374场。“第二天就不演了,不知怎的我就特别紧张。我害怕第一幕此后秦二爷的那段台词,……那一天就自觉要坏。”

自1944年登台出演《牛大王》起,到1992年《茶馆》的最后一演,他在戏剧舞台上辛勤耕耘了近50年。他是《龙须沟》中的程疯子,是《长征》中的毛泽东,是《雷雨》中的周萍,是《日出》中的李石清,是《虎符》中的信陵君,是《名优之死》中的左宝奎,是《骆驼祥子》中的车夫老马,是《三姐妹》中的威尔什宁,是《关汉卿》中的王和卿,是《洋麻将》中的魏勒,是《太平湖》中的老舍,也是尤为观众激赏的《茶馆》中的掌柜王利发……

1946年就认识于是之的剧作家黄宗江,被于是之饰演的程疯子彻底震撼了:“那是他演得最好的几个角色之一,可以说演绝了。这出戏可以说奠定了人艺的基础,也奠定了于是之的基础。此后《茶馆》里的王利发,也让他给演绝了。”

2 提到中国话剧,就不得不提北京人艺;而提到北京人艺,于是之是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国宝级的演员,在他演出了几百次《茶馆》后,临上场,他还是特别紧张。两三年前,于是之已经有在台上偶尔忘词的毛病,这逐渐使他有了负担。1992年7月16日的这场演出,于是之一共出现了4处卡壳,他说自己“在台上痛苦极了”,好容易勉强支撑着把戏演完,带着满腹歉意谢幕,却获得了观众异常热烈的掌声和花篮,更有不少观众走到台前索要签名,“我只得难过地签”。他为一位观众写下:“感谢观众的宽容”。“每想起这件事来,我总谴责自己,可惜我再没有机会向他们道歉,批评自己的这次失礼了。”名满天下的于是之,他的真诚令人动容。

3 于是之1927年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百日左右,在部队当营长的父亲阵亡,他跟着寡居的祖母与母亲过日子,靠本家的援助上完初中,15岁匆匆结束了学生生涯。

忍受着失学的痛苦,他勤勉工作,支撑起破败贫穷的家;17岁时因为好心的同学邀请,一起排好了一出戏,没演成;在第二出戏《牛大王》里,于是之担任了主角,此前他并没有戏剧演出的经验和知识储备,甚至从未看过话剧演出。

这是他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这次偶然的机遇,领着一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穷孩子到了另一“世界”——一个能使他获得愉悦的戏剧天堂。

于是之说:“从《龙须沟》到《茶馆》塑造了我。”程疯子、王利发、《骆驼祥子》里面的拉车人,这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于是之是熟悉的,他生活的大杂院里的近邻,他的本家和母系的亲戚们,多是饱受生活摧折的不幸的生活者,但他们又葆有对他人的善意,保持着人的尊严。“生活经历和所受的革命教育,叫我同情我的故人,爱我的角色;也教给我对他们负责,也要对观众负责。”

4 于是之演戏是有天分的,属于老天爷赏饭吃的类型。但他在舞台上塑造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在观众内心引发共鸣和震撼,与他自始至终对戏剧表演的精益求精密不可分。《于是之全集》中的“表演漫谈”部分,记录了他几十年演出的心得体会。

他说:“演戏这行当,空发议论不能济事,还要身体力行,理解得深,还要表现得像。”

“观众看戏,只有想象力被你的表演调动起来,才会感到满足。你所表演的人物,引起他对生活的想象越多,他也就越觉得过瘾,有味道。”

他希望自己做到:“一个是真实;一个是演员的政治、生活态度;一个是艺术修养。”

他勉励年轻的同行:“我总觉得我们演员也应有一双文学家那样的深邃的眼和一颗为认识生活而上下求索的心。”

5 “演员日记”部分,则真实还原了于是之塑造戏中人物的全过程。读过《创造“程疯子”日记摘抄》,大约可以得出他是如何将“程疯子”演绝了的原因。

“我与臭沟的关系应弄清楚。(自传问题之一)”

“疯子的扇子,一直拿着,扇的节奏很不匀,应随着他的心事扇来扇去。”

“疯子为什么不脱大褂?为何不给自己干活?是不是怕丢面子?应如何理解?”

“疯子为何对小妞子那样深情?(自传问题之二)”

“我要研究疯子为什么活着?解放前为什么活着?解放以后为什么活着?自己读剧本还是少,应该多读全剧。”

“今天自修,看全剧本一遍,感到集中精力读得不够,将来还要多看。”

“今后应再读剧本。想他与诸人的关系,他对诸人的看法。”

“疯子有一种笑声,我要去找。”

“我自己原来想着我已经相当地突破自己了,但看焦先生的意思,我恐怕还是我自己。”

“角色还差得很远。”

“我的戏后一半弱,对于解放后的市民情绪了解不深刻。这几天应努力思索、体验。”

……

接触剧本、实地体验生活,初排,重排、演出,于是之似乎一直在戏里。

为了理解、贴近人物,拜师学唱单弦,他常去对自己演戏有帮助的那家茶馆,托人介绍认识某位与角色较接近的老名宿;反复读剧本,熟悉人物,揣摩文字,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要表现的对象;表现对象的人生抉择,一颦一笑,甚至一个极微小的动作,他都在思考如何呈现才能让剧本的内涵更有利地表达出来,如何在表面的单调下挖掘出更丰富的色彩……

演戏,是“我”在演“他”,当然离不开“我”,而且必须用“我”的身体作为创作的工具,而且要把“我”的心调动起来,与角色同甘共苦,共历悲欢。有了“我”,还得有“他”,今天窥测一点“他”心灵的隐秘,明天看到“他”眸子的闪动,反复琢磨,“他”头上的白发、常穿的衣服、说话的语调、走路的姿态……一切就愈加分明,终于看到一个“活”的“他”才行。

从有“我”到有“他”,再到二者合二为一、自由切换,大约就是于是之说的:“我们所创造的形象必须是一个文学的形象,美术的形象,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即使是演一个坏人,也必须是一个‘艺术的坏人’。”

演员何冰在《忆于是之先生》中写道:“《请君入瓮》的英国导演曾跪在排练厅亲吻于是之的脚,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演员才能走出的调度,不知是不是真的,反正我相信是真的。”

6 于是之的书房里高悬自书的“学无涯”三字。学历上,他是初中毕业,但骨子里,他是个勤奋的书生,是对自己近乎苛刻的知行合一者。

他成为“伟大的演员”,是因为他对于表演近乎疯魔,与生活建立起血肉相融的关系,不断总结思考,勇敢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表演上无止境地突破,敢于接纳、敢于创新。

“总结自己的教训,我要大声疾呼:要提高多方面的修养,包括文学的、美术的以及所有的。”“我愿意学习,我总觉得有一个无形的神或鬼压迫着我,催促着我。”(《一个演员的自白》)

“创造上的痛苦始终折磨着我。用《雷雨》工会小组的语言说,就是我始终没有‘突破’,还是个没有获得创造自由的演员。”(《痛苦、学习及其他》)

“我将知难而进,然而又十分担心演得不好,对不起老舍先生,更对不起观众们。”(《我担心演得不好》)

保持敬畏,尊重生活,源于生活,有“我”也有“他”,即贴近真实生活,贴近人物。于是之在台上演戏并不张扬,他说自己“不喜欢浪漫主义而喜欢现实主义”,看起来不经意,实则功力极深,正是他在《表演笔记》中所说的“没有表演的表演”。向生活求教,不断吸吮生活的乳汁,滋养自己的角色。“要想生活于角色,先要叫角色生活于自己”,“要想创造形象,首先得有心象”,焦菊隐先生的这些话指导了于是之的表演,也启迪他开创了“心象说”的表演理论,至今仍被戏剧表演者奉为圭臬。

他演戏,也演人,演的是人的心理,人的故事。抵达这样的境界,不只是表演技能,更关乎个人修为。于是之热爱他表演的人物,他尊重作家的创作,也自尊自爱,他不允许自己懈怠,时常解剖自己、省察不足,一步一步,从毫无表演经验的业余选手成为了天才演员。所谓“天才”,不过是付出的汗水比他人更多,只是不为人所知而已,几十年如一日的锤炼,方才有成金的收获。

7 那些试图“躺平”的人,不妨读一读这本书的“演员日记”部分,看一看国宝级的表演艺术家是怎样在创造的痛苦中挣扎突围的;那些遭遇生活困难就自甘堕落的人,不妨读读“往事踪迹”,了解一下于是之的人生经历,看他如何在贫困里保持自尊进取,身处沟渠之中依然追求精神的富足;那些哀叹生不逢时的人,不妨读读“于是之家书”,看看于是之是如何在国家发展曲折时期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自己的高标准,看看于是之与李曼宜风雨60年的互敬扶持、相濡以沫;那些热爱艺术、有理想的人,不妨读读“表演漫谈”,从于是之这里获得跨越时空的共鸣,获取砥砺前行的勇气;而情真意切的“师友杂忆”部分,有对师辈焦菊隐、曹禺等的感恩,有对蓝马、童超等平辈的追怀,也有对何冀平等后辈的关爱和提携。

于是之的笔触简洁有力,立意奇妙。这本《于是之全集》,呈现了于是之的个人遭际,他的卑微贫苦的出身,他的挣扎与奋进;同时也反映出其所处时代的风云变幻,社会的人情冷暖。我们能从中读到他的痛苦与欢乐、荣耀与孤独、坚守与挣扎,以及个人与时代的龃龉和互相成就。

何冀平说:“坦荡、谦逊、磊落,是可以为他人牺牲一切的君子,于是之就是这样一位君子。”这样的君子,可惜我们只能从文字里与之神交;幸好还有这样的文字,可以结识这样的君子。

(作者系北京四中语文教师)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