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以西鉴中的中国文论研究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以来,我国文艺理论(以下简称文论)学者以开放眼光和主体性立场重新审视中国文论传统,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文论建设。而在此过程中,一批文论学者的努力也不容忽视:他们致力于考察域外中国文...[详细]
-
徐祯霞散文创作小谈:以爱为笔书苍生
仲春,收到徐祯霞的一套散文集,三本,《梅花语》《月照长河》《山中日月光》,装帧都很精美,它们可以说是徐祯霞散文创作的一个完整系列,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徐祯霞的写作题材涵盖方面挺广,有个人书写,有家国...[详细]
-
《隐语》:印刻心绪运动时的轮廓
在将近十年前,薛超伟就有了写“谜”的自觉。多年后他更以谜语为背景做了篇小说,也就是今年年初发表在《当代》杂志的短篇小说《隐语》,之后他又以这篇小说的题目做了人生第一部小说集的总题。在小说...[详细]
-
《会飞的将军》:发现生活的哲理与人性的幽微
《会飞的将军》是军旅作家曾皓最近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说集,收集了他的8篇中短篇小说,每篇作品各具特色。其中《会飞的将军》一篇我反复阅读,不是因为都是军人出身,对描写军人的作品情有独钟,而是...[详细]
-
《万川归》:时代叙事与生命叙事的“叠影”书写
朱辉小说《万川归》采用百川入海般的多线叙事结构,以几位1980年代大学生的生命经验与心路历程为核心,在对主人公浮沉漂游的生命小船的追踪中,力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上展开对时代与个人的深沉探索和思...[详细]
-
我看到一块美玉——读长篇小说《凡尘磨镜录》
一气读来,不待掩卷,心中已浮起两个词汇:厚积薄发,玉汝于成。 这既是对本书主人翁家骝的观感,也是对作者苏迅的印象。 我和苏迅相识已逾20载,最初的好感来自他在《读者》转载的一篇散文,我便向无锡文友...[详细]
-
在那些关键人物的关键时刻,英雄诞生了
编者按八一建军节,本报特别策划刊发关于“英雄书写”的三篇文章,与读者共同探讨和平年代如何塑造英雄这一问题。其中,王久辛一文从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谈起,思考英雄人物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之间的关...[详细]
-
吴景明:隐喻——短篇小说有限与无限间的张力源泉
“短篇小说”这一概念是以小说的物质载体——文字的篇幅(数量)对小说进行的界限裁定。这既是一种明智之举:它有助于一般读者根据自身条件(时间、偏好、能力等)进行审美阅读,也有助于专业读者——批评家进...[详细]
-
班宇:更短的篇幅,更长的历史
如今,我们似乎被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所控制——短篇小说有其自身亟待完成的要务,但也有着无法摆脱的褊狭与局促:无法展示一个时代、一片地域的整全之貌,拥有的只是幻象、速写与剪影;很难彻底洞悉一个人、...[详细]
-
贺江:通向“地方”的文学批评
我的批评观通向“地方”的文学批评贺 江我时常会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要奔向原野,去无人区穿越,这并不是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厌恶或“绝望之反抗”,仅仅是一种冲动。这种冲动,我在麦尔维尔的《白鲸》以及科...[详细]
-
柏祥伟《归来》:文化“两创”的乡村实践
山东有“东方三大”的美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发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乡村是优...[详细]
-
“哓”声匿迹于爱意
有评论家曾说,文学应是水边的杨柳,只有在水边,杨柳才能在各种气候状态下照见自己不断变幻的倒影;而好的文学,也应该提供这种倒影,能让读者认出自己的原型,并涌现出最深刻的悲悯。“最深刻的悲悯”倒未必;但...[详细]
-
计文君:一个有思想能量的小说家
2018年10月,计文君来郑州松社书店分享她的新书《化城喻》,对谈嘉宾是邵丽,这两位像小白杨一样的中原女子,神貌和文品,都显清拔高度,在镁光灯下,给这片现实的土地带来审美和梦想。作为青春时代以来的朋友,我...[详细]
-
在这里我感受到工人的心跳
将近十年前,我读到王延才的小说《王破烂》,这是他写的第一部小说,我也是第一次认识了王延才。他不是专业作家,但他对文学的感悟力丝毫不逊色于专业作家。更重要的是,他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他的第一部小说...[详细]
-
《时间之间》:时间与空间的变奏
我一直对诗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保持高度警觉。包括诗的时间延续与流转,包括诗的空间锚定与扩张。除了意象与意境,除了象征与隐喻,除了诗歌的哲学表达与美学表达,除了语言的黏性与张力,诗歌所包含的时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