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建文学的“高贵”与“尊严”
《长城》是全国较早创刊的大型文学期刊,以“长城”为名,始终勤恳而为,相信、守望着文学的理想与未来。《长城》的自我定位及努力,就是办出自己的特色,打造全国文学期刊重要品牌。办出品质、办出自己的...[详细]
-
品读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作品:青松吐翠
草原,森林,高山,河流;蓝天,白云,风雨,雷电;花草,树木,虎豹,鱼虫;植物,动物,生物……自然中的生态世界,一经眼过心达笔写,活灵活现妙趣横生在读者眼前。生态视角,深情笔法,写出青松吐翠,写出山河壮丽,写出天人合一,写出纯...[详细]
-
自白消失于雨中——关于焦典的《暴雨过境》
台风天里第二次读焦典的小说《暴雨过境》,我承认,第一次读的时候还没有读透。 第一次读这篇小说是今年五月,那会儿焦典要开一个名师写作指导工作坊,知道这个消息后我当然为她高兴,但一下子看她拿出来5...[详细]
-
《日冕》: 南方性丰盈的史诗架构
近十年来,在一种异质文化中成长起来的霍香结一直在孜孜创造异质性文本,写那些难以称之为小说的小说,如奇异文本《地方性知识》《灵的编年史》。唯有到最新长篇小说《日冕》,他开始写象小说的小说了,从之...[详细]
-
《梦想是一辈子的事》: 悄然绽放的文学梦
王贤根的访谈与演讲集《梦想是一辈子的事》(新华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集结的29篇访谈与演讲稿,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纯朴清新,像一朵五色花竞相绽放,每一片开出来的花叶和吐露花芳的花蕊,都各美其美。 王...[详细]
-
《裂变》:赋予诗歌更加厚重而现实的意义
诗歌,不止是诗人纯粹的抒情、宣言、解读和领悟,有时候,诗人的态度,远比诗歌表达的内容更为重要。“我把这片深爱的土地当成一张锦绣的纸/把身体当成一支行走的笔。”诗集《裂变》封底上选用的这句诗歌...[详细]
-
“现在进行时”的文学表达
文学,曾在一个时间段里成为中国人记录、表达和探讨重大社会问题的主要阵地。回顾20世纪80至90年代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轨迹,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在彼时跌宕起伏的时代演进和社会变动中,文学的影响力和覆盖...[详细]
-
《河图》读后:小城故事彰显家国情怀
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河图》是作家常芳多年来精神行走的一次“冒险”或“越界”,以“小切口”选材呈现大历史,用大家族命运凸显世界性景观,即以辛亥革命时期“山东独立十二天”为历史背景,以黄河岸...[详细]
-
青年写作带来新的文学气息
尽管文学的主题是永恒的,但是文学的表现在更为年轻作者的笔下,理当有新的呈现、新的侧重和新的感知,这也是文学书写的魅力所在。世界越来越开阔和多元,但人类对终极关怀的求索不曾改变。人类在不断行进...[详细]
-
游戏化、复古趣味与水性的调子
文学新桂军阵营中,王彤羽应该是起步较晚的青年作家。2016年,她开始写小说,算来不过六七年光景,然而成绩斐然。而且她很幸运,不像很多写作者,成为作家之前,需要酝酿和磨炼相当长的时间。在我印象中,王彤羽几...[详细]
-
她的心里有一处处岛屿
我自己的小说写得很平凡,但我大概知道什么是好的小说。这就像我为人处世上还有很多的疑惑,但我知道什么样的人可称为好人。这样说,就为我大言不惭地谈起小说来提供了某种自我的依据。我是在四年前浙江...[详细]
-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审美性探究
兴盛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现在遍布环太湖和钱塘江流域的一百多处古迹遗存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实证。从上世纪三十年代施昕更著《良渚》开始,以良渚为对象的著述频...[详细]
-
小说就是一座人性博物馆
今年黄梵新出了一本书《人性的博物馆:七堂小说写作课》,并且20年前的长篇《第十一诫》又获再版,内容互证,相得益彰。两书摆案头,似乎是自动交谈起来了,开始我只是个倾听者,后来也忍不住加入对话。 关于...[详细]
-
赵丽宏《手足琴》:从寻常巷陌到天堂门口
弄堂烟火,寻常巷陌,在赵丽宏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就像是定格在历史中的城市剪影,孕育着有关童年、有关动荡、有关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的故事;而钧天广乐,羯鼓催花,则成为赵丽宏的艺术世界里与文学遥相辉映的...[详细]
-
王十月:《作品》的突围
我从2000年开始做编辑,中间自由撰稿三年,2008年进入《作品》杂志社,从业21年矣。常听老一辈编辑讲文学期刊当年盛景,惜未曾得遇。我到《作品》时,杂志社人才济济。时广东作协不拘一格广纳人才,诸多体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