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哓”声匿迹于爱意

发布时间:2023-08-3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有评论家曾说,文学应是水边的杨柳,只有在水边,杨柳才能在各种气候状态下照见自己不断变幻的倒影;而好的文学,也应该提供这种倒影,能让读者认出自己的原型,并涌现出最深刻的悲悯。“最深刻的悲悯”倒未必;但引发读者的共鸣,应该是一部好作品的基本要素。因为人并不只是世界的认知主体,而是社会现实中的生活主体;所以,文学家最相信“人是情感的动物”这一定义。人们只有在生活世界中不断置换自己的位置,才能激活自己的情感世界;并在这种情感所缔造的幻想世界中,识解自身以及我们身处其中的世界。小说中的主人公陈哓,就是以一名深圳临聘教师的身份,吞吐了其自身的欢欣与苦恼,呈现了深圳这一新兴都市的精神状态。

陈哓对她自己也有一个比喻,说她是深圳街头的黄葛榕。黄葛榕是深圳街边的行道树。它根须蔓延,甚至以根成柱,永远枝繁叶茂,是南方少有的不死树。它不仅一年四季为街上行人遮阳挡雨,也给予过陈哓以生存的力量。陈哓正是凭借着这种榕树般顽强的生命力,渡过了她人生当中最大的精神困境。

但陈哓周边的世界并不这么认为。在与邻居的争吵中,楼上的女人说,她的失眠是完全由于神经过敏;他的家人也认为,她的焦虑、烦躁和一些“不可理喻”的举动,可能是由于她进入更年期的缘故。本来,她对这种“诊断”是抗拒的,因为她相信自己的榕树人格。现在,连她自己也开始怀疑自身了。因为她有一次在课堂上批评无心听课的学生而搂不住火,差点导致学生撞墙自杀。而这种事情,作为老教师的她,是从未发生过的。按常理,陈哓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尽管自己因为超龄而成为了没有编制的“二等公民”;但丈夫是特级教师,还是作为特殊人才引进深圳的。更主要的是,她还有一个令人骄傲的儿子,留学海外、在德国发展工作,准备带女朋友回家探亲。但她莫名的焦虑和失眠,毕竟是其亲身体验到的事实。

那么,探寻造成陈哓心理危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就自然而然成为了小说的叙述焦点。当然,作家无意成为医生,而是要让笔下人物成为水边的杨柳。所以,这一叙述是通过陈哓的自我反思来完成的。

陈哓夫妇本为内地教学精英,但由于他们的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所以,尽管已人到中年,依然转而勇闯深圳,成为了新移民中的一员。在深圳这一新兴的移民都市里,他们不仅成为了这无数“熟悉的陌生人”中的一员;陈哓还成为了一名编外人员。在陈哓做临聘教师的生涯中,她不仅感受到自己从未有过的失落,故而常常梦回故里;她也经常能看到,其他同样处境的老师,脸上写满了沮丧、紧张、谦卑和不满。

是陈哓自己不够努力?还是她的教学能力退化了吗?但她每天在精疲力竭回家的路上分明看到,“深圳有一种穷和富,不看能力和劳动,而是看你有没有运气买到房”。由于在学生的学业成绩评比中,陈哓所带班级表现不佳;在学校遭到校长的不点名批评。她很委屈和愤懑,因为班上有个弱智学生,平均分没法好看。况且,这也并非个别现象。就陈哓所见,不仅同事苏老师班上有抑郁吃药的学生;而且与之吵架的邻居家的小孩,也因家庭的变故而成绩不好。

陈哓还发现,她自己所碰到的压力、屈辱和困境,其实并不是她自身的问题,更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因此,小说还写到,陈哓在自我犹疑中走进了医院,竟然看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那么多生病的人,和大街上看到的人没什么两样”。

显然,陈哓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同时,也在试图完成对自己身处其中的深圳社会的认识。在这样一个外表光鲜亮丽的现代都市里,其实“哪一碗饭都不好端”。跟陈哓吵架的邻居女,原本就是一高雅写字楼里的财务会计。但因丈夫在美国做外劳,两年多没回来。夫妻俩的情感纠葛,让孩子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于是,她辞职回家,专职做小孩的陪读。她恰恰是为了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而做家务到深夜。也正是这深更半夜做家务所发出的响动,成为了陈哓耳中的噪音,从而造成了邻里之间的矛盾。连调解她们纠纷的两位警察,也不好意思地恳求道:今后发生什么事,请不要再拨110。因为“所里有规定,若两次接同一件事情的警,要扣奖金”。

但小说并没有止步于深圳社会问题的暴露,而是在全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陈哓不仅去看了神经专科医生,还曾抄心经、读圣经,试图从科学与宗教的认知层面使心灵有所依托;但最终却是从情感层面,在重建社会伦理关系中,重新确认了自身的存在。由于陈哓孤独的童年,是在一只名叫“花花”的宠物狗陪伴下度过的;所以,她在从医院回家的路上,收养了一只名为“小小”的流浪猫。小小每一次对她充满感激的凝视,都勾起了陈哓对自己儿子的怜爱。而且,只要她想起自己的儿子,她的世界也就会重回温暖。她由此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不仅每一个生存在困境中的可怜人需要爱;其实,每一个施爱者也并不只是付出,他也会在施爱的过程中得到自我救赎,让自己的人生重获价值与意义。

可以说,流浪猫“小小”,成为了陈哓对儿子情感的投射。她就是从这种“母爱哲学”中,走出了自己的精神困境,也与这世界达成了和解。在又一个深夜,楼上的女人因感冒而已提前入睡。她的儿子也为了让母亲放心睡觉,独自来到楼前的榕树下,给远在异国他乡的父亲打电话。陈哓就在此次与这小孩的邂逅中,了解到她楼上一家人令人同情的生存真相。让她感到惊异的是,“启明星”也是这小孩与父亲之间情感联系的纽带。等待启明星的升起,是他对温暖而圆满家庭的期待与寄托。而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陈晓在与小孩一起守望启明星的过程中,也想起了自己孤身在外的儿子。此时,尽管万物静默、人类的哓呶不再,还不见星星;但陈哓却觉得,整个世界都充满了一种柔和的光芒。

显然,作家通过讲述陈哓因工作焦虑而失眠的日常故事,不仅丰富了冰心的“爱的哲学”,更是在诉说着一种当代困境美学形成的可能。在这种困境美学里,人们不仅应该在自己的精神困境中,呈现榕树般的生命力;更应该凭籍每一个生命世界中的本原之爱,走出自己的精神困境。

确实,在现代都市生存中,尽管我们彼此都是熟悉的陌生人,也都被不同的社会身份包裹着;但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人的心灵与情感总归是相通的。人们只有在这种生命本原之爱的滋养下,才能直面当下时代随时可遇的无奈人生。人们也只有基于这种生命诉求的本原性思考,才能识解自身苦痛的根源,并创造出一种新的生存可能。陈哓就是在对任何生命都需要爱的情感体悟中认识了自己,并重建了她对这世界的信心。作者也正是通过对陈哓所遭遇的生存困境的细节写实,触摸到了当下都市生存的质地。“好作家是神经末梢耷拉在皮肤之外的人”,好作品是对时代精神症候的精确把握。俞莉的《启明星作证》无疑就是这样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

(汤雅如,文学硕士,媒体编辑。)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