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一块美玉——读长篇小说《凡尘磨镜录》
一气读来,不待掩卷,心中已浮起两个词汇:厚积薄发,玉汝于成。
这既是对本书主人翁家骝的观感,也是对作者苏迅的印象。
我和苏迅相识已逾20载,最初的好感来自他在《读者》转载的一篇散文,我便向无锡文友打听他的情况。后又在《雨花》编发了他多篇文章,从此成为好友。于是熟知苏迅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更“白相”得半生好文玩,尤其谈起玉文化、书画知识,他更是如数家珍、如沐春风。因而一读此书,便觉这于他纯是个厚积薄发、信手拈来的好题材。而张载“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之论,无论对苏迅本人,还是其书中人物,尤其是虞老师、家骝而言,亦是再贴切不过的。
再经细读,更觉此书实乃苏迅丰厚的生活和艺术积累之必然产物——他本有倚马可待之才,更兼勤奋博学,思想深遂且具敏锐的洞察力,因而本书虽结构精悍、内容简约,其笔下之人生的种种真相,人性底蕴之各色各面,却依然喜悦或灿烂,纷然呈现。十余万言的《凡尘磨镜录》,充满波澜起伏的生命体验和爱恨情仇,可谓风生水起,煞是好看又耐看。说好看,自然是其精彩的内容、朴实练达的笔法和娴熟的白描技巧之功,而这部书的题材本身就很别致。在自古而然,方今更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收藏热潮,及新时期社会转型、天翻地覆的社会剧变大背景下,家骝这个相当典型的艺术形象,其从少年至老年的成长经历和日益精深的玩玉过程,无疑是很抓人眼球的。难能可贵的是,苏迅并不是简单呈现,更不事铺张扬厉,而是不疾不徐、游刃有余地将自己良好的表达能力、出色的知识储备、丰厚的生活体验和睿智包容的价值取向酣畅展示,使作品鲜明体现出苏迅文如其人的艺术特色。其书写风格便自然地呈现出明快,机智,厚重而真情沛然,行文清丽的阅读美感。
尤其他在演绎故事描摹人物的同时,笔锋四顾、上下钩联,凡社会的转型、时代的变迁、人心的转捩、人性的流变皆有探示,故而多侧面地写就了一部个体的编年史,呈现出对世态人情、文化底蕴发人深省的哲学思辨。比如在经历重创之后家骝独到的感慨,便足以令人警醒与共鸣:“世人总在怨恨人生苦短,可是,恰恰是时间赋予了人生意义。每个生命的时间有限,其意义浮泛,尽管浮泛甚至虚妄,总算是因此才有了一点奔头。每个活着的人,都是在和死亡战斗,或曰与时间抗衡,这就是欲望的原动力。设若将生命无限延长,一切都将变得无意义。时间赐予人的恩典,恰恰均附丽于蹂躏人类的残酷之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其实都是在探讨人与时间的关系——你跟时间抗衡的唯一方法只是,活在爱你的人心中。人们耗尽一生时光,其实都是在寻求这样的爱而已。可是这个世上,除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条件永不休止的,还有其他的存在吗?……但是即便如此,在爱你的人消失殆尽之际,其实那一个你同时也已经不复存在。因此,不仅我们的肉体无法跟时间抗衡,就是精神世界也是一样,脆弱不堪,难以久持。可是,人们不甘心,居然还会去想‘三不朽’,那同样是徒劳的!立德立功立言,鉴定其有无立住,是否不朽的前提,是你这个人必须先朽,否则无从鉴其真伪与成色。因此这些‘不朽’,与你本人是毫无关联的。当年裘焱之以俗世磨镜人自况,大概也是超脱于滚滚红尘之上的一种内心独白吧。”
这又何尝不是苏迅的内心独白呢?仅从此书即可看出,苏迅的人生是明智而成功的。这本书也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作家本该具有的文学自觉,即追求独到的发现,嚼自己的“馍”;而其笔触看似在写玉、写创业、写“白相”;实质乃是在写自己、写人文、写出他心目中人们应该追求的姿态、立场和情怀。
说到情怀,苏迅的情怀是丰沛而诚挚的,如同一颗颗晶莹的珠玑,从他的字里行间,篇章之中及他笔下众多人物鲜明生动的性格、形象、生命历程中,淋漓酣畅地闪现出来。特别是,他的这些篇章,你读来既无矫情做作,更无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甚至可以说,你时时能够感受到,他和自己笔下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时时共情着。我们总说,写作要有感而发,而这个“感”是憋不出来的,更是糊弄不了人的。“从喷泉中出来的是水,从血管中出来的是血”,读者都是有情人,真耶假耶,一目了然。因而,对人生、对社会和人文的深刻理解,对底层平民真诚、由衷的怜爱与同情,实乃文学之至要。
不禁想起北宋的重元禅师与僧徒之间的一段对话,僧问:“如何是禅?”师曰:“入笼入槛(深入生活、熟悉生活)。”僧拊掌。师曰:“跳得出来是好手。”
《凡尘磨镜录》跳出来了。苏迅因而亦可谓颇具慧眼的“好手”。本书便亦如家骝呈现给我们的一块美玉——“这古玉随身佩戴近二十年,吸收人的热力与津泽,玉质已经熟透,包浆已经莹润,沁色也转化成桂花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