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子,瓶子,灵魂栖息地——论陈仓新作《浮生》
有人说,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的痛苦。大观园里贾宝玉有挣脱不了封建家族制度束缚的痛苦,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有面对新旧社会交替所带来的迷茫痛苦,而当现代社会一座座高楼像魔法一...[详细]
-
潘沁:“事情要比你想象的复杂”
认识彤羽大约是2015年的夏天,那时她刚在北海本土的报刊上亮相,尚未察觉自己比常人多一些写小说的天赋。在这之前,她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单位的一颗螺丝钉,并被工作和生活越拧越紧。大抵是一种对自由的向...[详细]
-
让美丽的翅膀得以重现
野生动物资源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还事关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护野生动物是人类保护自然、造福后代的重大任务和使...[详细]
-
“复古”的青年写作与被经典化的“学徒期”
今年《收获》杂志第4期,依旧遵循刊物自2014年以来渐成风尚的“小传统”,即推出“青年作家小说专辑”。时至今日,这已然被视作国内青年写作“短时段”的风向标。而除去《收获》2023年第4期的“青...[详细]
-
范雨素的文学世界
李云雷(《小说选刊》副主编):《久别重逢》是一本感觉独特、想象力新奇的书,有一种灵动的氛围。我读的时候发现,范雨素可以把很多现当代文学传统里不太熟悉的内容带入到小说中。这本书把我们带到一个奇特...[详细]
-
文学破圈的潜台词
文学破圈,任何时代都可能面对的话题纯文学破圈、出圈的话题由来已久,之所以如此,大概因为这一话题表达了人们对文学内部生产固化僵化的焦虑和文学外部传播深度广度的渴望。这种焦虑和渴望,几乎贯穿了文...[详细]
-
改革开放背景下在城乡之间挣扎的女性书写
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进城热潮席卷中国大小乡村。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生活方式的城市与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相互碰撞、交融,“乡下人进城”是20世纪以来延续至今的一种社...[详细]
-
想象力的七和弦——周于旸新作读札
有些小说属于大地,有些则属于天空。有星群,风声,聚散的云团和去往童年的滑梯。想象力喷发出一些彩色的奇思妙想,悬浮在外星飞船与塔吊构成的天际线上。摊开周于旸的小说,地心引力悄然消失,正午阳光都会...[详细]
-
浩浩古塬飒飒风 ——读《话筒与方向盘》
小说《话筒与方向盘》有一个既出乎读者意料又格外耐人寻味的结尾:曾经毫无争议地被凤栖地村民们推举为“执掌话筒的人”的乡村“能人”“精英”劳干臣,孑然伫立在村外的路边上,任凭风吹雨打。画面就...[详细]
-
勘探个人与历史之间的文学位置——读《烟霞里》
一 对文学而言,人物常常是从日常通往历史的桥梁。所以,谈论《烟霞里》的历史书写,不能不谈田庄,以及田庄的“出生入死”。很多人不免讶异,魏微何故狠心至此,让田庄死于华年。她生于1970,卒于2011,不过四...[详细]
-
“家山”之重,或重于泰山——《家山》
一 2006年,我读过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之后,写了《回到生活原点的写作——贾平凹〈秦腔〉的叙事形态》一文,发表在林建法先生主编的《当代作家评论》上。贾平凹的《秦腔》洋洋五十余万字的篇幅,...[详细]
-
献给雪域的精神哈达
《将雪推回天山》 卢山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翻阅卢山的诗集《将雪推回天山》,我屡屡被一种大气磅礴而又质朴、悲悯的氛围所笼罩,为才华横溢的诗人身上流淌的家国情怀所感染。这部由长江文艺出版社...[详细]
-
《晚春》:凝视另一种生活
或许曾经做过律师的缘故,三三喜欢把人性放置在极端环境中,像是某种思想实验,观察着、记录着人物之间的化学反应。道德与情感的张力,就此生焉。在某个细节、某个瞬间,所迸发出来的力量,令人不寒而栗...[详细]
-
“好奇”与小说的构造力
钟求是惯用偏正结构的短语“什么的什么”作为小说标题。他的《五月的铜像》《迷路的情书》《谢雨的大学》《街上的耳朵》《地上的天空》《父亲的长河》等,都是这样的句式结 构。《宇宙里的昆城》,钟...[详细]
-
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
19世纪中叶是美国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时代,也是马克·吐温的时代。马克·吐温所写的《镀金时代》里,密西西比河上有了轮船,有了繁盛的商业,有了利益追逐带来的人性冲突和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先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