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作家视角下的女性书写——论梁晓声《人世间》的女性观
《人世间》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作者梁晓声凭借《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一个红卫兵的自白》等作品成为“知青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长篇小说《人世间》在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后...[详细]
-
一种崭新的家族小说叙述方式——论王跃文《家山》的乡贤文化书写及当下意义
一、从乡贤文化视域阐释《家山》的可行性2022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湖南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了王跃文的长篇新作《家山》,学界亦将其视为王跃文自《漫水》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后,在文学地理版图上转...[详细]
-
言说的能力——读张小末
曾读过洪子诚老师一篇文章谈诗与人的关系,洪老师说,有的诗看不见人、有的诗看得见人。张小末的诗应该属于后者,读完她的这一组诗,一个敏感于万事万物、时时处于冥想状态、总是在心里自言自语的年轻女...[详细]
-
新乡村叙事及其文化逻辑
摘要:新乡村叙事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正在形成的文学现象。乡村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及其引发的三次文化裂变使中国乡村叙事不断演变。在第三次文化裂变中,前两次文化裂变孕育的三种乡村叙事传统的历史...[详细]
-
性别视角、民间意识与南方写作
广西百色女作家群体的写作,以自身独有的性别视角,以及隅于边地的民间和民族意识,糅杂南方地区的风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这一写作群体的文学文本中,可以见出当下女性文学所展开的可能性。她们的写作...[详细]
-
共和国的文学“书记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有自己的代表性作家。王蒙在文坛辛勤耕耘70年,留下了两千余万字的著作,这位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作家如今已经成为共和国文学的一个标志。共和国的历史赋予王蒙写作的...[详细]
-
从地方意识、区域文学到地方路径
禾 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域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不论是古代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学,地域性都以其特有的文学书写和文学表达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图景。您如何看待地域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内在关系? 李...[详细]
-
大作家们如何理解阅读
20世纪40年代,纳博科夫先后在美国的韦尔斯利学院和康奈尔大学为学生开设文学名著选读课,他的一次导论课讲稿后来以《好的读者和好的作者》为题发表。在这堂课上,他向他的学生们传授了这样三个阅读秘...[详细]
-
当代青年写作:从细节和碎片出发,与历史对话
青年写作一直是文学界热议的话题;何为“青年”,如何定义“青年作家”,似乎也有着不同的选取标准。不过,正如“现代”概念一样,“青年”也是一个具有流动性的词汇,“青年”的定义也会随时代的发展产生...[详细]
-
《玫瑰芬芳》:女性如花,生命的文学礼赞
黄玲为云南昭通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她既是一位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学养深厚的大学教授与学者,也是一位几十年来勤奋耕耘的实力型彝族女作家。作为教授...[详细]
-
人到中年:如何栖息我们的肉体与灵魂
艾玛的《观相山》书写人到中年所遭遇的种种物质与精神的困扰,并努力寻求解决之道。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妻,妻子邵瑾是某社科杂志编辑,丈夫范松波是高中数学老师,他们生活在某海滨城市。本来平静如水...[详细]
-
精神之痛、暖意之唤的诗性塑造
宗晶的诗正在发生蜕变和蝶变,变得越来越隽永,变得越来越深邃,变得越来越有重量。这对于女性写作者是难得的突破和跨越。诚然,在中国当下女性写作者中不缺失灵气充溢的诗人,但有思想深度的创作者却很少。...[详细]
-
打开旧体诗词的阐释空间
伴随上世纪末的“重写文学史”,旧体诗词重新进入现代文学研究视野,特别是旧体诗词“入史”的问题被广泛讨论。学者李遇春对此早有关注,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已近20年,他的《现代中国旧体诗词...[详细]
-
李樯中短篇小说:诗人与小说家的多重变奏
李樯的小说是诗性的。情动而发,几乎是他一切叙事的开端,这在他写于2000年左右的一系列有关青春岁月的小说中就已显现。其中,青春的狂热懵懂、日常生活的困顿、人性的促狭幽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李...[详细]
-
生死时态,人性实验——房伟小说《余墨》读法一种
墨,渐渐散开,如小说之生成。《余墨》起笔冷峻克制,从墨迹还未晕染开的浓稠晦暗开始铺垫故事,是拿掉人之存在的夜晚,是关乎行旅的高铁列车,是有去处无来处的微茫,是遥望的叙述姿态。夜空被渐渐放大,字面之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