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之痛、暖意之唤的诗性塑造
宗晶的诗正在发生蜕变和蝶变,变得越来越隽永,变得越来越深邃,变得越来越有重量。这对于女性写作者是难得的突破和跨越。
诚然,在中国当下女性写作者中不缺失灵气充溢的诗人,但有思想深度的创作者却很少。不少女性诗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吟花颂月的境界和一般性亲情、爱情的书写层面上,难得有一些有对社会内核和事物发展真相或本质的梳理、审视、洞察而进行的批判、揭示、干预和影响的有力度的作品。宗晶的《空山语》完成,显然标示着她在思想层面跨上了有别于其他一般女性诗人写作的台阶和境界。
《空山语》的作品主题是两个维度方面来开拓的。一是对现代人,尤其是现代女性知识分子的精神之痛的剖析和解药的寻觅;一是哀而不伤的,用真情之火的诗句和对生活之爱的薪柴,点燃读者及作者自己对人生之热恋、生活之希望和对美好的殷切之追求。
在这两个维度里,宗晶细缕精雕,她从日常发生细微之变里敏锐地捕捉到事物的内在规律和由此而引发的独特的启示,用诗性的语言和架构塑造自己心中“诗花园”里的诗塑像。并且,让每尊雕像(每首诗)生动、立体、有张力、有喻示、有意义,让每个走近雕像的读者,看到雕像内在东西和内在意义,看到诗者本体的用心,也让读者看到自己心迹被诗人重新塑造的另一个图境,而生出感动和激动来。
希尼说:诗歌是对心灵极端认识的延伸和加工。宗晶在《空山语》中力图用诗文来诠释这句话的真实存在和唯一性。
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发展,尤其是这几年的疫情岁月,使现代人一边接受享用现代社会给予的丰富物质资源的快感,一边又深深陷入焦虑、室息、抑郁、不安、颓废等情感“黑洞”的吞噬煎熬之中。为此、不少人变得冷漠、绝望、伤感、沮丧,感到从肉体到精神无处“不痛”,无处“不在生病”,步入一种总是在找药吃药、自我拯救、自我疗伤的过程。宗晶能抓住社会之变过程中现代人的现代病的多种现象,用诗的形式,为我们绘制出真实的现代人的精神浮世绘和CT图像。她的笔触总是刀刃向内,从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之疼开始动手术,其诗手术刀般地剖开现代人的精神病灶和病灶生成的社会之原图。在她的诗中,我们看到“风湿病”“寰枢关节脱位”“左腕部腱鞘炎”“半月板损伤”“腰椎问盘突出”......这些外在表现的病痛,看到诗人着墨于对精神层面之痛的揭示,那就是“它是扎进我身体里的一根刺”《好想说疼》,不说不快,不说出来就会使诗者不安。她写到现代人的精神丢失:“把自己丢进秋天/才发现,离自己最近的还是自己”《深秋疗法》。她写出了现代人的精神在物质的面前的退让和妥协:“我看到自己的强大/越来越弱小”《博弈》。她承认现代人的怯懦:“我怕疼痛,尤其是肉体上的”《我狠不不心来》,以及现代人自嘲似的叹喟“好像都懂得/带着病才会更好活着”《互动》和“喝下这杯药/以毒攻毒”《以毒攻毒》等。在她的诗集里,我们看到现代人的精神层面诸多之痛的表象,也看到内在之象,即对人的欲望本该持有的正确态度。她告诫“保持冷静/隐藏锋芒”《归宿》,她提醒“滤去我们所有的傲气/只留一副傲骨”《名分》和“好在,下颌骨已停止发声/它知道,有些病必须忍”《除非,我忍住疼》,她倡导现代人要有坚韧和坚忍,要保持清洁的精神,不和世俗之合解,做傲骨铮铮之勇士,这是宗晶自己的操守,也是她对这俗世中精神清洁者的提倡和寄许。
在现代人拥有现代精神之痛疾时,宗晶在寻找自救和他救的“药”,她承认“哎/这年头谁也离不开谁啊”《一枚起舞的药片》,人与药的关系在这里她无奈地说出,她也认可“没有伤痕/生活就失去了真实”《岁月尽头,彼比听命》,她知道“埋葬在伤痛里的快乐与幸福/多少能原路返回”《原路返回》,但她更理智地清楚“一种病治一种病”和“当所有病都拒绝了痛”《今夜给自己写一首诗》这种现状,并且敢于“数着疼痛,像数着春天的迎春花”《从哪里开始疼痛》,心里有痛,笑看春天,面向未来。于是她有了“忧伤远离忧伤”《十里春风》的心境,有了“让各种各样的疼痛/在这一瞬间苏醒并学会喊叫”《下落的雨》,她用诗表达承受一切厄运的积极姿态,有了“只有那根刚掉下的白发/坦诚地如入无人之境”的坦荡和释然。应该说,宗晶既让我们透视到现代人的精神之密境,又让我看到不惧病痛、不忌病的决绝刚毅,不妥协、不屈服的人生观和战斗之精神。在疫情阴霾未散尽的今天,现代人的精神之振奋,需要祛疫扶正之药,来给现代人补钙除病,这药宗晶正用心地在诗中煎制和焙烤。她的职业是教师,在诗中她仿佛是仁心医者,但归根结底她是个诗人。评论家霍俊明说:我们日睹的更多的是“写诗的人”,而不是“诗人”;“诗人”一定是同时具备人格高度、精神难度和写作深度的共时性的综合体。她应该是这样的诗人。
宗晶的诗主题第二个维度是——暖意人生的呼唤和礼赞。罗曼·罗兰曾说过:世界上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宗晶是个对生活真相看得很透彻的理性诗人,她不因为看到更多负面而放弃对这个世界热爱,她以赤子之心、用盗火之志,呼唤人间温暖的点燃和真情互暖的呼唤。她持有这样一种英雄主义的高尚精神,我喜爱她有希望、有暖意的诗歌。
宗晶在对暖意人生呼唤的诗性表现上,是从三个向度展开的。
一是文本呈现现实生活存在的亲情、友情、爱情之温暖。她借用这“三情”进行暖意人生的描绘,她写父亲母亲,写故乡她深爱的一切,都是充满爱意的。比如《语言的结节》里的父亲和《八月十六》中的母亲,他们都是善良、纯朴,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是大爱的持有者,也是普通人,包括她《途经小劳务市场》,看到等活干的打工者,以及《抒情》里的环卫大姐和《早春的芭蕾》中刻画的“脚下架的师傅们”。在宗晶的诗行里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温暖之源,以朴素之光照亮人们。此外,她还在对爱情的美好描写上渲染人生之暖,她写到:“但我知道那些萤火虫都搭鹊桥去了”《七夕夜》和《秋词》诗中“嗅到爱的味道”。
二是写出自然之美,让自然万物的美的暖色调来温暖人,影响人。她写《豆秸,豆秸垛》“像一片暖靠近另一片暖/来了,就不准备走”“等待阳光,等待爆裂”,让植物呈现阳光的温意。就是写雪天里际遇,她也写出暖意来,在《静物帖》中她写到:“老屋的灯光,很暖/浪漫的吻让白雪心神摇荡/这注定是个好梦”,写出雪夜里的温馨和宁静之美以及灯光之暖。
三是多层面对暖意人生的颂扬。比如她的《暖的丽江,暖的古城》《渔人码头的黄昏》《狗尾草》中白描的景色描写,“影子叠着影子/幻想挤着幻想”,“土黄色的小狗藏在狗尾巴草丛里”......都给我们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来对暖意人生正面吟唱和礼赞。其实她对暖的吟唱就是对暖意生活的吟唱,就是对暖意人生的吟唱。有了这些,或者说宗晶从这个维度去写诗,她的诗变得圆润和透明,“圆润”在她的诗中有所表现,可能是她所追求的女性特有的境界。她在《圆润之说》里写到:“圆润是一个招人喜欢的词语/它投我所好,除了胸/脸、臂部,能圆的都圆了/花叶上,一滴水珠缓慢/它的圆润缚住了阳光/大幅度的缠绵,令人羞涩......”这是她心系的,或者说是她所追求需要达到的境界。而“透明”是我看完她这本《空山语》所得的,她的诗心、诗性、诗见是透明的;她的诗语、诗话、诗句是透明的。“圆润”和“透明”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和顾随《驼庵诗话》均有诗学阐述,我想宗晶一定有所研读和感悟,所以她的《空山语》诗行里就氤氲这两种品质的气息,她的诗有着如玉石如琥珀般的质感。波兰作家亚当·扎加耶夫斯基说到:内心世界,这诗的绝对王国,其特征即在于它的不可表达性,它就像空气,其中当然存在真理、张力、温差,但主要特征是它的透明。但愿宗晶守着透明之诗心,在对精神之痛诊治中,向暖意人生做有诗意的行走和跋涉,写出更多更好的精品佳作,以飨读者。我们拭目以待她的新作叠出。
(李云,安徽省作协副主席,评论家,诗人,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