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臧棣《诗歌植物学》

发布时间:2022-01-24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116次

  在臧棣新近出版的诗集《诗歌植物学》(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中,我们迎面与各种植物相遇。这些诗歌植物参差错落、葳蕤繁茂,并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和植物的关系,“醒目如我们从不知道/我们从前有一个绰号叫盲人”。

  在现代的城市景观中,植物和生命的关系已经变得若即若离。植物蜕化为街边的行道树、公园中修建得整齐的观赏花草,或者偶然在转角处挣扎生长的杂草,它们作为一种对象化的存在,点缀在审美和生活的边缘。它们不再像诗经时代的植物一样,是我们爱情、劳作和征战的起兴与见证,紧紧楔入我们的生活。而臧棣的这部作品,再次激活了植物对生命的意义。植物作为生命的存在境域,再次在诗歌中得以澄明和彰显。从对象化的植物前退身而出,重返生命与植物互渗互喻的现场,《诗歌植物学》提供了一片繁茂的热带雨林,让读者置身其中。

  《诗歌植物学》共三卷,291首诗,可以看作向“诗三百”略显谦恭地致敬。其中卷一127首诗歌,主要写花草类植物;卷二89首诗歌,主要写木本类植物;卷三75首,主要写可食用的植物。臧棣对于自然主题、自然意象的书写极为偏爱,但是,当植物上升到“学”时,我们就不能够再将《诗歌植物学》中的植物仅仅看作“自然意象”。这部诗集不仅是多首书写植物的“咏物诗”合集,而且是以一种整全与系统的想象力对生命中的植物进行的诗歌观照与秩序整合,这些诗歌植物最终建构了一种完整的生命生态。

  作为诗歌的植物学,臧棣在诗集中展现了细节的发现力。诗歌植物学无法用科学的语言去定位植物的科属特征,而是用想象力去发现甚至发明植物新鲜的细节美。这种细节在臧棣的诗中比比皆是。比如《青蒿简史》中,“在这些菊科植物身上,绝对的清香/从来就没被地方性迷惑过”。像这样的细节发现与发明弥漫在诗集中,成为诗歌植物学的氤氲底色。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这种细节的想象力发现,更多指向一种生命和植物的生成性关系——此时此刻,植物向生命闪现它之所是!这是一种即时的观看,也包含着一种臧棣称之为灵视的“看”,一种集洞见、见识、直觉、异想、视野于一体的观看。正是观看,才能从惯性的生存中开辟出另一个鲜活的植物学世界。

  作为生命的生态学,臧棣在诗集中展现了一种涵括万有的包容力。从高贵的红梨到卑微的狗尾巴草,从挺拔的乌榄树到萧萧的枯枝败叶,从生与死的纠结中提炼出樱花的美到魔术表演生命尾声的柠檬,从“时间像一口绿色的钟”的脆弱黄瓜到“腰身纤细,绿得令翡翠都有点嫉妒”的韭菜,臧棣展现了所遇皆诗的创作活力与包容力,甚至仅仅在《文化人类学考试入门》一首诗中,臧棣就涵括了35种植物,展示了诗人处理植物素材的笔力。所遇皆诗,绝不仅是勤奋能够解释的,而且展示出诗人涵括万有的胃口与语言更新的能力。就像臧棣所说,在素材的意义上,诗无所不在。诗可以在任何事物中找出并还原它自己。在诗集中,诗人则在所见所遇的植物中找到并还原了植物自身。所有的植物,在词语中,回归到属于自身的位置。正是这种植物的各得其所,才使生命的生态学成为可能。只有细节的发现力构不成洋洋的诗歌植物学大观,还必须有这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涵括力与整合力,这样才能在诗歌中容纳下一片繁茂的、热带雨林般丰沛的植物学园林。也只有在这样的诗歌植物学的世界中,我们才可能“更深刻更持久地为大自然迷人的真相所感动”。

  《诗歌植物学》展现的是植物、词语与生命的互渗与互喻,其中,词语,或者说语言的技艺,不仅是联通植物与生命感觉的通道,而且是植物与生命互渗互喻的鲜活战场。或者说,只有在词语展示的场域中,植物与生命的互渗互喻才是可能的。由此,诗歌的植物学翻转为植物的诗歌学,对《诗歌植物学》的阅读则从“多识于花鸟草虫之名”的古典阅读翻转为“剥洋葱剥到的空无/恰恰是对我们的一次解放”的阅读解放术。在作品中,词语与植物互渗互喻成为符号他者,并锐利地楔入词语与生命互渗后的抒情主体。词语与植物、词语与生命、植物与生命的相互渗透不是为了凝固成一种生命感觉,而是向读者发出邀请。对《诗歌植物学》的阅读不是为了重新将臧棣的那些新鲜的比喻进行印证与重复,而是获得一种指引:在与植物相遇的瞬间,植物、词语为生命敞开了一个生动的出口,在那里,我们将重建属于自己的植物世界与生命生态。

  (作者:田一坡,系四川轻化工大学中文系主任)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自然生态文学:未来路径与写作可能

    我们的大部分写作题材都是关注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散文家苇岸,是经常被大家援引的一位有关生态写作的作家,他的《大地上的事情》是一部影响了很...[详细]

  • 龙其林:中国当代生态文学饮食现象书写与文化反思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通过钻木取火进行石烹,形成了炮、煲、烫、焙、炒等制作熟食的方式。进入封建社会后,民众根据四季不同、...[详细]

  • 像自然一样思考:构建生态文学的主体性

    二十五年前,在海南三亚南山举办“生态与文学”研讨会,韩少功、张炜、李陀、迟子建、格非、苏童、乌热尔图、蒋韵、戴锦华、南帆、耿占春、李少君...[详细]

  • 生态文学:构筑一种人类世的大文学观

    长久以来,作家、批评家和学者对生态文学的隔膜和误解太深。在笔者看来,生态文学的崛起,已经对传统文学观构成了一种缓慢但坚定的挑战,我们必须好好...[详细]

  • 倾听自然:台湾生态文学的发展与前瞻

    生态文学源于对环境危机之重大关切,并以自觉的责任意识引领人们反思当下问题,思索人类未来的命运。生态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详细]

  • 古老至今的花束在运动——评臧棣组诗《玫瑰诗学》

    臧棣新组诗《玫瑰诗学》延续了臧棣在《沸腾协会》等诗集中“协会诗”“入门诗”“简史诗”的构建意愿,但又呈现出令人兴奋的诗学想象力:比起“协...[详细]

  • 沈苇:生态文学——观念、方法和视阈

    交集与差异:“生态”“自然”“山水”“风景”布鲁诺·拉图尔在《自然的政治》一书中说:“生态学(Ecology),正如其名所示,本身并不直接进入自然,它像...[详细]

  • 新时代生态文学的时代价值与文化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新时代,生态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它已成为...[详细]

  • 敞开生态文学的创作观念

    中国生态文学从发生发展到现在“已成气候,蔚为大观”,走的路其实不算长,但走得比较稳当。在国家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受到特别的重视,传统生态思想资源...[详细]

  • 赵黎明:论臧棣的物景诗写作及其语言诗学

    在当今汉语诗坛,臧棣是一种颇为独特的存在,其独特性不仅体现于产量的宏丰、题材的广博等方面,更体现在运思方式的新异上——他以极具辨识度的创作...[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