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作家 > 中国作家

乡土作家:沙汀

发布时间:2018-11-30 来源于:好小说 作者: 佚名 点击数: 1306次

  1939年春天,沙汀随同贺龙师长来到了河北,与战士们一道引吭高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不久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记贺龙》,将八路军的英武神勇描绘得淋漓尽致,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民众的抗日决心。“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至此,沙汀的创作上到了一个巅峰期,不久创作出了他的长篇力作三部曲《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为新文学运动又添加了几枚秦砖汉瓦。

  1940年沙汀从延安回到重庆后,在中共南方局领导下,做文艺界的组织联络工作。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沙汀的创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他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战时国统区政治黑暗的暴露、讽刺和战斗;另一个内容是对抗日民主根据地新的斗争生活的反映和歌颂。

  在抗战胜利初期的国统区的民主运动中,由于国共和平谈判,国统区政治紧张气氛有所缓和,沙汀还能在家乡安县县城露面。1946年上半年,他又曾受党的派遣到重庆做过一段时间的文艺界联络工作。同年冬内战爆发,他又奉命还乡,重新隐蔽下去。

  1948年,四川省保安司令部在《综合一周匪情》的报告中称:“安县奸匪杨子青(即沙汀),用川西北籍地方亲属关系掩护其工作,以睢水乡一带为根据地。”并下令缉拿他。严重的政治迫害使沙汀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几年间离开家庭,独自一人辗转奔波在安县的睢水、秀水、永兴、板栗园等场镇避居。然而,就在避居人家的“堆柴的屋子”里,在“锅炉房里”,他仍坚持进行创作。反映国统区农民自发的群众斗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还乡记》就写成于这个时期。此外,还写成了《呼嚎》和《医生》两个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范老师》《呼嚎》《医生》《酒后》《炮手》等优秀短篇小说。

  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沙汀与解放区文艺大军会合了。沙汀向率部解放成都的贺老总说:“贺老总,我来归队了。”贺老总说:“欢迎你的归队。”接下来贺老总又打趣道,“你这个沙汀啊,人家都是老婆跟着老公走,你倒好,跟着老婆走。”说完爽朗大笑。

  新中国成立后,沙汀着力于筹建川西文联、西南文联,1952年调任北京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回川后任四川文联主席兼任《草地》主编。“文革”后,沙汀当选为中国作协副主席,并接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的工作,率领作家及研究人员赴各地考察、研究,直到1980年才辞去文研所所长职务。20世纪80年代,沙汀多次回乡,缅怀故里,形成了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创作高峰期,直到1992年过88岁生日的时候仍笔耕不辍。

  “文革”中被监禁期间,沙汀撰写了几十万字的回忆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直到20世纪80年代,沙汀才逐渐转变文风,讽刺成分渐渐减少,相继创作《青杠坡》《木鱼山》《红石滩》三部中篇小说,文学评论界誉之为新“三记”,并把它作为“前三记”的续篇。之后沙汀将三篇辑成《走出牛棚以后》。同期的散文亦以川味乡土题材为主,他先后发表《睢水十年》《杂记与回忆》等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1992年,沙汀走完了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魂归故里。回到美丽的安昌江畔,与诗仙李白为伴。沙汀去世后,安县人民政府将他的骨灰移至安县安葬,并建立沙汀作品陈列室予以纪念。其平生所作大多收集于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沙汀文集》中,四川人民出版社也整理出版了四卷本《沙汀选集》。

  沙汀随着时代的变化,经过对形式、风格的刻苦锤炼和追求,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主要的、确定的风格特征。这种特征可以大致表述如下:他无论是对反动统治的揭露、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或是对新生事物的歌颂,都善于从日常生活和社会风习中选取富有特征意义的事物,并且将平凡事物的描绘与迫切的社会问题的揭示结合起来。不同于漫画式的夸张和突出刻画的手法,他注重让形象说话,不轻易流露主观感情,用简洁、含蓄、乡土气息浓郁的笔墨,严格遵循生活本身的逻辑,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对事物做客观的描绘,从而使作品的倾向性在鲜明、逼真的画面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他也追求创作中的情感因素和诗意,但不是感情的放纵和诗意的奔涌,而是将情感和诗意包孕在沉实缓慢的节奏和凝重、淡泊的意象中,从而透露出蕴藉、隽永的诗意来;他的作品明显地以幽默、讽刺见长,但这是一种“在愤怒中保持平静,在狡猾中保持仁厚的幽默”(别林斯基语),是一种将厌憎深藏在揶揄、嘲弄后面的富于喜剧色彩的讽刺。在美学风格上,不是田园牧歌的抒发,也不是原始遗风的追寻,而是从现实黑暗和人民苦难生活中浓缩成尖锐的畸形画面,透露出阴郁的苦涩格调,作品具有一种大巧之朴,浓后之淡的醇厚、质朴、老辣、精微的美。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珍惜“微末而珍贵的诗情”——读付秀莹

    1935年,作家丰子恺写下了他的代表作之一《车厢社会》。在这篇并不长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他对“坐火车”这一现代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体验从新奇到厌...[详细]

  • 平行时空的可能与暗经验——关于李宏伟小说

    写作对于每位写作者的意义是不同的,读李宏伟小说时我想到,这位小说家所致力于构建的,也许是我们时代的平行时空,这个平行时空里的人们和我们相近,但也与我们不同,那里的...[详细]

  • 从骆平小说《在弥勒》说开去

    骆平新近发表的《在弥勒》同样以“旅行”为楔子,实则是以黑色幽默的利刺,激活了我们体内潜藏的“知识分子”记忆细胞。...[详细]

  • 古代言情网络小说的“反言情”主题

    古代言情网络小说虽有“言情”之名,却始终存在着“反言情”的主题与 书写络脉。从历史同人到清穿、宫斗、宅斗,这一类型演变过程也是“反言情”趋势越 来越突显的过...[详细]

  • 网络侦探推理小说创作迎来新风口

    侦探推理小说、言情小说与武侠小说可以说是纸质图书时代最重要的几种通俗文学类型。而进入网络文学时代之后,言情小说除了原本的都市、校园等传统题材之外,还衍生出...[详细]

  • 齐橙的《何日请长缨》:大气磅礴的历史感

    《何日请长缨》则起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全球化来临的1995年,关注的是中国当代工业的新发展,指向了重新崛起的强国梦。齐橙对此有精确的创作阐述:“我创作...[详细]

  • 《灵境行者》破解副本与都市异能流美学

    《灵境行者》以都市“小人物”为抒写对象,以破解灵境副本为背景,以人间真情为线索,折射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职业特性影响人物精神与行为的可能性,诠释了灵境性对人性的...[详细]

  • 网络文学的两个传统,由《大奉打更人》说开去

    网文读者可以用网络文学自身传统去解释和补充他们面对的虚构世界,即便过于奇异,仍旧可以说服自己接受设定,并且为之后遇到的更加奇异的世界设定做铺垫。但是社群之外...[详细]

  • 跳出“虚焦”书写,真实城市在网络小说中凸显

    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紧密相连。中国网络文学成长于中国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时期,随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网络文学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数字河流,悄然成为连...[详细]

  • 番茄小说巅峰榜的文化价值:从数据参考到大众文艺的提升

    2023年10月起,网络文学平台“番茄小说”app中,出现一个全新板块“巅峰榜”。为站内作品设榜排行是各大文学网站的常规做法,也是让需求参差的读者尽快找到感兴趣的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