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小说民族化群众化
在小说创作方面,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虽然没有象戏剧、歌谣、通讯报告那样,形成一种有 广大群众直接参加艺术实践的局面,却也同样呈现出一派生气蓬勃、丰富多彩的景象,同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由于深入工农兵的实际 斗争,从中激起创作的热情,汲取作品的素材,进行艺术的构思,一些有过较长写作经历的作家,象丁玲、欧阳山、周立波、刘白羽等,突破原先的风格, 获得了新的成就;开始写作不久的作家,如杨朔、柳青、孔厥、马加、孙犁等,迅速成长起来,写出了具有个人特色的小说;更有大批初露头角的新人,包 括康濯、马烽、西戎、束为、秦兆阳、王希坚等,以自己的作品带来了新的内容、新的格调和色彩;其中有的是并非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实际工作者,也写 下一些读了令人难忘的作品:从而出现了现代文学史上又一个小说创作活跃、繁荣的时期。
最能代表这个时期小说创作的成就和特点的,是在反映农村生活方面,在小说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而在这些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则是赵树理。
赵树理(1906—1970),山西省沁水县人,出身贫农家庭。他从小参加生产劳动,过着被剥削的艰苦生活;很小就喜爱民歌、民谣、鼓词、评书和地方戏 曲,还是八音会(晋东南的一种农民自乐班)里摆弄各种乐器的好手。这些经历,对于他通晓农业生产和北方农村的生活习俗,熟悉农民的文化风尚和艺术爱 好,培育自己创作的大众风格,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九二五年他进入长治省立第四师范学习,从创造社、文学研究会创办的刊物中接受了“五四”新文学的 影响。后来还受到一九二八年兴起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鼓舞。由于反动当局的迫害,他被迫离开学校,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流浪生活。从一九三一年起, 他为太原一些报纸副刊写作小说等多种形式的作品。那时,他已深感“中国当时的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他立志要把自己的 作品先挤进《笑林广记》、《七侠五义》里边去”(注: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人民日报》(晋冀鲁豫版),1947年8月10日)。他开始写作文字通 俗,识字不多的农民能看懂,不识字的能听懂的作品,创作了《铁牛的复职》、《蟠龙峪》等小说,并且发表过文艺大众化的主张。早在这个时候,他已经 选择了一条与很多作家有所不同的文学道路。他的意见在当时没有得到响应与支持,所写的作品也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几乎全部失散了。虽然如此,它们 作为摸索和试验,为以后的成功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正如周扬后来指出的那样:赵树理是作为“一个在创作、思想、生活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 名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进入文坛的(注:《论赵树理的创作》,原载1946年8月26日延安《解放日报 》,后收入《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
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后,赵树理参加革命工作。一九四一年到华北党校,专门做通俗文化工作。此后,他在编辑《黄河日报》(太南版)副刊、《中国人 》报、《新大众报》时,写作了大量小说、小戏、快板和其他通俗文章。他还参加农村剧团的编导工作,跟随剧团深入群众。一九四三年五月,赵树理完成 了著名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彭德怀同志为该书的出版题词:“象这样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十月,他又创作了被誉为 “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的《李有才板话》。一九四五年冬,写成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与此同时,还写了许多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如《孟祥英 翻身》、《地板》(一九四四)、《福贵》(一九四六)、《小经理》、《邪不压正》(一九四八)、《传家宝》、《田寡妇看瓜》(一九四九)等。在短短几年间 ,赵树理就以积极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并最早取得丰硕的成果,而受到人们的热情赞扬。一九四六年八月,郭沫若和周扬分别在上海和延安发表 文章,推荐赵树理和他的作品。郭沫若评论《李有才板话》话:“我是完全被陶醉了,被那新颖、健康、简朴的内容和手法;这儿有新的天地,新的人物, 新的意义,新的作风,新的文化,谁读了我相信都会感着兴趣的。”(注:郭沫若的《板话及其他》,1946年8月16日上海《文汇报》副刊《笔会》)一九四七 年七月,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会议,号召文艺创作向赵树理方向迈进。八月,边区政府以唯一的文教作品特等奖授予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成了解放区最 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迅速翻译介绍到国外。从长期默默无闻,到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不只是他个人不懈努力的成果,还鲜明地标志着延安文 艺座谈会以后,革命文学运动从指导思想、读者对象到作品内容各个方面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 (编辑:moyuzhai)
网络乡土小说新格局
在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之外,文学媒介作为文学创作的第五种要素,对文学尤其是传统文学的创作形式产生一定的冲击。网络媒介的发展赋予文学表达新的形式,传统文学在...[详细]
梁弓的非典型乡土小说
我阅读梁弓小说的时候,有一个直接的印象,他有一部分小说是写乡土的,却又不是典型的乡土小说,就联想起一位作家朱西宁,他的作品《七对怨偶》《旱魃》《铁浆》等曾被称为...[详细]
从赵树理看李凖创作的观念前提和展开路径——论另一种
内容提要中国当代文学在理论上以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准则,在创作实践上以赵树理、柳青等为代表,这几乎成为学界关于当代文学史叙述的基本构架。作...[详细]
刘旭:贺享雍在当代乡土小说中的价值
贺享雍的小说类似纪录片,他以“自然主义”或者“写实主义”的手法书写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中国乡村,与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新写实”小说有很多相似之处,其特征...[详细]
从《有个人》到《李家庄的变迁》:赵树理创作主题的形成
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两套丛书: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和新文学选集。前者主要选自解放区的文艺创作,后者主要选自五四新文学的创作。某种程度上,这两套丛书的编选呈现了当时...[详细]
触碰中国乡土小说史诗的书写——《有生》读后札记
《有生》采用了大量电影蒙太奇的时空“迭印”镜头来缝合了历史与现实中人性的种种表现形态,从内里揭示出了中国乡土文化秩序中最本质的一面——基于人性的异化所造...[详细]
赵树理:文学之树何以长青
赵树理是一位始终“泡”在基层生活汁液里的作家。他抓住一切机会体验群众生活——乘火车坐硬座,住旅馆睡通铺,热炕头上拉家常,干活和老乡们一样内行。《李有才板话》...[详细]
王瑶:当代中国科幻与“民族化”议题--科幻
原标题:王瑶:火星上没有琉璃瓦吗?——当代中国科幻与“民族化”议题王瑶,笔名夏笳,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副教授。已出版长篇奇幻小说《九州·...[详细]
网络乡土小说的现实转型
中国乡土小说是中国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递嬗演进,网络文学的崛起又赋予了乡土小说新的面孔。种田文、农仙文、位面流、科技流、空间流等网络乡...[详细]
抗日乡土小说《南京南》
《南京南》不仅是一部成功的乡土小说,更是革命教育的生动教材。正如溧水区新四军研究会负责人所提出的,读《南京南》,要读出书中蕴含的宝贵精神,读出开天辟地、敢为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