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与黑土地上的亡灵们
4
《生死场》之后,她经历了左翼运动的时光,视野较之过去发生了变化。此后所作《呼兰河传》《马伯乐》,开始摆脱早期过于感觉化的书写,一些思考融进自己的文本里。但这也一面丢失了直觉表达的优长,多了外在化的东西。不过,《呼兰河传》很值得玩味,这是她重要的收获,那里有她智性里最迷人的东西。仿佛庄子式的与苍天、泥土的对白,在巫气与谣俗的烟雨里,唤出世间的亡灵。
这一次尝试,给后来的中国文学带来诸多的启示,80年代后的许多小说家,都从此间窥见了写作的另一种可能。《呼兰河传》系早期记忆的打捞,比《生死场》多了神秘的、冷思的元素。这里的蛮风飘动,像古老幽魂里的魔咒,亮出活的人间的死相。开笔写镇子里的民风,衣食住行、信仰、审美,阴阳间的灵思一一在鬼气里款款出来。较之于先前对于乡下社会的直观的感受,《呼兰河传》多了一种欣赏与自省的眼光。这可能受到沈从文的暗示,也得到鲁迅的影响。民间性如何在自闭的环境里自我循环的历史,被一种现代人的感觉照亮了。
小说显示了她审美的日渐成熟。如果不是远离故土,她可能还不会以这样的视角来观顾一切。那些日常生活的细节在多彩的词语里一次次飘出,岁月洗过的小城,自然的馈赠和远神的遗存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开篇所写的风情、文物,沈从文式的笔调是有的,好像是人类学家的调查笔记,一切实录的印象,都刻刀般记载着悠远的过去的痕迹。她在远离故乡的香港,发现了父辈与自己的生存之地独特的东北味。在物质性背后的神性的存在,她的趣味更浓。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庙会,在小说里有滋有味地获得了一种审美的厚度。自然状态下的非自然的人生,也在其间一幕幕上演着。
萧红无意中留下了故乡最为原始的风貌、人情,萨满教下的北方,一切都与鬼魂有关。在现代文明没有沐浴过的乡镇,维系民间社会的看不见的存在,决定了男男女女的走向。她描写这些弥漫神秘气息的存在的时候,不乏发现的快慰,欣赏的目光停留在其间久久不去。但这一切一旦与具体的人的命运衔接的时候,那种民俗学的快慰就被无名的惊恐与悲剧感代替了。小说对于小团圆媳妇的命运的描述,极为惨烈,惊心动魄之处多多。一个12岁的女孩出嫁后,被婆婆折磨得死去活来。生病之后,人们以为是鬼魂附身,便跳神赶鬼、看香、扶乩、热水缸浇身、烧替身,最后活活将人整死。美丽的孩童死于民间信仰的仪式,蛮风杀人是惨不忍睹的。小说写出东北人的野蛮,也为那冤死者苦苦地招魂。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一般左翼作家的说教,文本以感性的方式,昭示了存在的非人道性。礼俗亦能杀人,且以爱人的面孔出现,而根底则与鲁迅《狂人日记》相同。民间遗存的可怖性,萧红表达得明了、得体。
以小说的方式进行礼俗的反思,是近代以来作家的选择。日本、俄国的小说家们对此亦有所尝试。乡村的麻木的存在能够在此被多样的色彩所包围,与作者敏锐的视界有关。她在无聊的时光里留住了不少的爱恨,并撕动着那些精神的病躯。写残酷的跳神、驱鬼活动,多年后被莫言的乡土小说所放大。而有二伯能与鸟虫对话的神奇之功,后来的贾平凹《古炉》中狗尿苔的绝技亦有所继承。她身上所含的乡土智慧只是偶有闪动,但足以启示后来的人们了。萧红是鲁迅之后,对于乡村社会的神秘性吃人有惊人发现的天才作家,无可描述的人与事,经由她的笔,竟流出重重意象,好像一幅长卷,有历史深处的幽魂。
萧红在成长里,越来越接近鲁迅的传统,她以自己的经验,证明了礼俗杀人的本质。这种感性里的言说,包含着丰富的精神话题。到了《马伯乐》那里,这样的精神变得更为强烈了。国民性、民族性开始成为其思考的话题,而精神的走向,也和五四知识分子的情感叠合一体了。
但这一切都不是以简单的左翼眼光为之的,和意识形态的话语也有区别。萧红的文本有着天然的生命意志的燃烧,那些可怜、可悲、可哀的存在,缠绕在罪感的空间,给我们以审视他者的冷意。生命落在罪恶的土地,千百年前的鬼魂摄住了贫穷的人们,大家在可怜的世间一遍遍重复同样的主题,意义的无意义、无意义的意义在无词的言语里裸露自己的真颜。这时候我们感到她无边的凄苦感的蔓延,于是似乎看到鲁迅式的审视的目光。她的发散的思维和忠实于自己生命感觉的选择,获得了差异性的美。 (编辑:moyuzhai)
吕彦霖:“新东北作家群”创作中的经济问题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冯至《十四行集·我们准备着》2015年,初次在“豆瓣...[详细]
代际视野中的“新东北作家群”与“新南方写作”
近年来,“新东北作家群”与“新南方写作”这两个以地方性为表征的文学创作潮流,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事件性”存在,甚至被评为2022年度“中国人文...[详细]
“小说理论”共同体中的“小说家言”
我对小说理论的坚信和怀疑,是从自己写作小说开始的。在读了《巴黎评论·作家访谈》之后,我的这种感觉再次萌生。深感不安的是,我曾经长期做文学批...[详细]
新东北作家群中的黑龙江作家
2019年初冬在大连,辽宁师范大学与哈佛大学共同举办了一场“东北文学与文化国际研讨会”,王德威、王尧、张学昕、季进、宋伟杰、黄平、班宇等嘉...[详细]
萧红《商市街》:有大的家国情怀,也有洞烛人性的幽微
数年前还在读大学时就读过萧红的《生死场》,她在书中描绘北中国大地上的人民,唯旧封建社会思想影响下的女性命运,描述她们如牲畜般的生活,展现出...[详细]
用“深描”的手法,探究中国当代小说理论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研究》 周新民 著 人民出版社周新民教授的《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是一部由国家社科基金支...[详细]
发现林晓哲的小说
许多年前,我与几位乐清文友在一家茶楼聚餐,座中多是温良之辈,没有喝酒,也没有跳大神般的诗歌朗诵。其间,有人向我们介绍一位新朋友,说他名叫林晓哲,也写小说,我很快就联想...[详细]
东北文艺复兴中的东北小说:底蕴与新潮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东北似乎都很难被完全忽略或遗忘。毕竟有足够辽阔的大地,毕竟有曾经辉煌过的大城市及其工业史,总有些不容易绕过去的沉甸甸的...[详细]
府天:去芜存菁克制浮躁
2006年末,第二份工作结束之后,我正式进入了全职写作领域。最初,我不太习惯在家里写作的生活,所以也兼职做一些英语笔译。当2009年开始创作《朱门风流》之后,因为查阅大...[详细]
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
专业精神、专家精神也是科学家的重要精神特征。术业有专攻,科学家善于深钻深挖,敢于站到前沿。于敏是在国内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徐光宪夫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