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与黑土地上的亡灵们
我每读她的小说,总觉得被一种无名的困苦所感。那些小人物,多在不可名状的悲剧里滑入深渊。那是看不见的手所制造的人间悲剧,有人性的原因,也多命运的操纵,人注定在不可逃脱的牢笼里。《后花园》写冯二成子扛活的故事,在枯燥的独身劳作里,几乎与世隔绝,他遇见的唯一女孩子,唤起了他的爱欲,但却不能表达。最后眼看女子嫁给他人,自己只能无奈与一个寡妇结合。这篇作品像一曲哀伤的笛声,婉转的旋律里是死灭般的旷野的气息。在没有尽头的苦路上,哪有什么亮色呢?这是不能抗争的命运,遭遇不幸成了必然。人物与情节似乎都与冥冥之中的存在有关,但又无法理清。我们阅读于此时,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深切的体验如此迷人。那些几乎平淡得不能再平淡里的剧烈的精神创痛,恰有存在的不可理喻的一面。
萧红也处理过新旧文明冲突的悲剧,那有另一番笔法,远比郁达夫、茅盾来得神奇。笔法的鲜活也不亚于张爱玲。比如《小城三月》写翠姨的一生,由天然的爱美,到宿命般的订婚,与乡下人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同。但到了城里后,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终于知道人应该怎样生活。但一切都无法挽回。她的美丽的心不能肉搏于外在的魔力,最后抑郁致死。美丽陨落于凄风苦雨之中,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梦醒后的无路可走,与鲁迅的意象颇为接近。在其笔下的亡灵里,汇合着五四觉醒的青年的泪水。底层青年的碰壁与绝望,在此的表达可谓淋漓尽致矣。
读到此,我们会想起作者的身世,对于那些弱小的无援的女子的命运,她谴责的是外在于人的社会环境,而非人本身,这与巴金的思路接近。她的默不作声间的众生图的涂抹,每每有回肠荡气之诗的流泻。那些难以存活者的一切,似乎都与她有关。文字间的痛楚,蒸腾着梦之冷气。在看到曙色的瞬间,却沉没于苦海里呻吟。声音如此弱小,而痛感如此广大。这是唯有鲁迅才有的灵魂的震颤。她不是以思想者的沉思抵达到精神彼岸,那些关于儒道释、尼采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题,她也许知之甚少,但她却以生命的觉态触摸到存在的隐秘。不需要学识,亦远离历史精神的暗示,在生命的直觉里,已经将读者引入生死之界的深处。妙悟三生,识得大限。思想飘游于有无之间,灵感潜入真幻深处。人间悲苦,世道明暗,尽入眼底;而苦涩的期冀,寻路的艰辛,也悉收笔端。无声息的悲剧,带颤音的咏叹,给没有出路的人们与自己,以喘息的瞬间。
在许多作品里,流露出她自叙性的一面,己身之苦,那么逼真地流露出来。《商市街》描绘在旅馆被困的生活,萧军解救她的故事,以及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苦力的选择,都有隐喻性的再现。同居后的恩爱、冲突,也隐约可以感到一二。因为尝尽了婚姻之苦,便同情天底下一切被侮辱、被侵略的人们。在许多小说里,那些不幸落入绝境的人们,其实也投入了她自己的经验。在他人的世界里,我们读到了她过多的影子。
《商市街》的粗糙和简单,不及其他作品成熟,但记录她的不幸的源头,竟也有了不小的价值。许多篇什都毫无顾忌袒露着心曲。这是了解她的难得的文本,《欧罗巴旅馆》《飞雪》《门前的黑影》《广告员的梦想》都形象而逼真,留下困顿日子的哀伤与无奈。高尔基描述自己的流浪生活时,写过诸多难堪的场景,其间甚至多了宗教般的意味。萧红的作品没有那么绵软,她写出不幸的女子在生活里不能安定的苦楚,一面是贫穷、无望,一面有挣扎的泪水。叙述里都是可怜的人间,但路在哪呢?一个飘动无归的灵魂,在文字背后是略可体味到的。
这是一个荒唐的世界:外面是殖民地遗风里的花花世界,而自己却在赤贫的笼子里。但可贵的是,作者写了一批有梦的青年,流浪的旅馆里诞生了滚烫的文字,飘雪的日子有幽怨的诗文传来。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放起他们梦的风筝。《剧团》《白面孔》所指示的话剧演出,遭到了日本人的镇压,但激情却久久郁积于心。他们偷偷地在精神世界寻找自我的努力,恰是雪夜里的一丝光亮,那么温暖地照着人们。由此,那动情的笔下也有了苦涩的浪漫,你终于可以明白,左翼青年的出现,乃贫穷与丧失自由的土地的人们寻觅的所在。
与左翼小说家的写作比,她显得颇为不同。那些亭子间的激进青年,几乎都在一个模子里,爱呀,恨呀,染成一个调子。萧红没有这些,她的草根性溢出了时代流行的观念,在远离革命的地方拥有了革命性,但根底在人性的世界。从自己的经历里,看周围的世界,又从周围世界,反观己身的一切,于是便有了概念所没有的散发的情思,其目光里照射的黑暗,连同无边的历史的记忆,便被定格在精神的深处。 (编辑:moyuzhai)
吕彦霖:“新东北作家群”创作中的经济问题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冯至《十四行集·我们准备着》2015年,初次在“豆瓣...[详细]
代际视野中的“新东北作家群”与“新南方写作”
近年来,“新东北作家群”与“新南方写作”这两个以地方性为表征的文学创作潮流,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事件性”存在,甚至被评为2022年度“中国人文...[详细]
“小说理论”共同体中的“小说家言”
我对小说理论的坚信和怀疑,是从自己写作小说开始的。在读了《巴黎评论·作家访谈》之后,我的这种感觉再次萌生。深感不安的是,我曾经长期做文学批...[详细]
新东北作家群中的黑龙江作家
2019年初冬在大连,辽宁师范大学与哈佛大学共同举办了一场“东北文学与文化国际研讨会”,王德威、王尧、张学昕、季进、宋伟杰、黄平、班宇等嘉...[详细]
萧红《商市街》:有大的家国情怀,也有洞烛人性的幽微
数年前还在读大学时就读过萧红的《生死场》,她在书中描绘北中国大地上的人民,唯旧封建社会思想影响下的女性命运,描述她们如牲畜般的生活,展现出...[详细]
用“深描”的手法,探究中国当代小说理论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研究》 周新民 著 人民出版社周新民教授的《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是一部由国家社科基金支...[详细]
发现林晓哲的小说
许多年前,我与几位乐清文友在一家茶楼聚餐,座中多是温良之辈,没有喝酒,也没有跳大神般的诗歌朗诵。其间,有人向我们介绍一位新朋友,说他名叫林晓哲,也写小说,我很快就联想...[详细]
东北文艺复兴中的东北小说:底蕴与新潮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东北似乎都很难被完全忽略或遗忘。毕竟有足够辽阔的大地,毕竟有曾经辉煌过的大城市及其工业史,总有些不容易绕过去的沉甸甸的...[详细]
府天:去芜存菁克制浮躁
2006年末,第二份工作结束之后,我正式进入了全职写作领域。最初,我不太习惯在家里写作的生活,所以也兼职做一些英语笔译。当2009年开始创作《朱门风流》之后,因为查阅大...[详细]
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
专业精神、专家精神也是科学家的重要精神特征。术业有专攻,科学家善于深钻深挖,敢于站到前沿。于敏是在国内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徐光宪夫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