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与黑土地上的亡灵们
我也接受了。
这几乎是对上苍的乞求,自己的羸弱之躯就那么无力地受着折磨。人无法摆脱自设的陷阱,埋葬自己的,恰是自己所爱的什物。在她的叙述里,可以看出以下的情形:写作对于萧红而言,不是炫耀之舞,亦非智慧的探寻。对于一个永远在路上漂泊的她而言,那是一个温暖之家的寻觅,是自我的救赎。她发现了自己的可怜,发现了故土上的人们的可怜。大家都被一个个看不到的亡灵所缚,不能超度到明亮的彼岸。无论是写自己还是写他人,都被一种出离苦海的冲动所召唤。她把对象世界自我化的表达,其实完成了一次审美的跨越。
没有完美的生命,可能开启我们寻找完美的路程。萧红的写作,乃民国女子动人的一章。她在黑夜里睁大的眼睛,流出黎明的光泽,那是一代人动人的闪烁。她没有孤傲之情,也不低垂着头。在无望之中所放出的词语之光,那么高远而神秘,指示着智性的高度。在她的视角里,自然、社会、谣俗,是交织在一起的。作者时常在混沌的画面,释放出灿烂的意象,并把精神从凡俗里解脱出来。那些作品奇异的感觉的碎片,融进了其生命迷人的色彩。存在、爱情、死亡,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乐章。萧红以自己奇异的感知方式,弹奏起这多声部的旋律。后人从这里所感的,大概不仅仅是爱情的困惑,这其中,包容了太多的人生的困惑,以及走出这个困惑的渴念。在这个意义上说,小说家与诗人还有另一种存在的理由:不幸的存在,乃寻美的表达的理由。萧红不仅用文学,也用生命,书写了这样的理由。
(编辑:moyuzhai)吕彦霖:“新东北作家群”创作中的经济问题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冯至《十四行集·我们准备着》2015年,初次在“豆瓣...[详细]
代际视野中的“新东北作家群”与“新南方写作”
近年来,“新东北作家群”与“新南方写作”这两个以地方性为表征的文学创作潮流,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事件性”存在,甚至被评为2022年度“中国人文...[详细]
“小说理论”共同体中的“小说家言”
我对小说理论的坚信和怀疑,是从自己写作小说开始的。在读了《巴黎评论·作家访谈》之后,我的这种感觉再次萌生。深感不安的是,我曾经长期做文学批...[详细]
新东北作家群中的黑龙江作家
2019年初冬在大连,辽宁师范大学与哈佛大学共同举办了一场“东北文学与文化国际研讨会”,王德威、王尧、张学昕、季进、宋伟杰、黄平、班宇等嘉...[详细]
萧红《商市街》:有大的家国情怀,也有洞烛人性的幽微
数年前还在读大学时就读过萧红的《生死场》,她在书中描绘北中国大地上的人民,唯旧封建社会思想影响下的女性命运,描述她们如牲畜般的生活,展现出...[详细]
用“深描”的手法,探究中国当代小说理论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研究》 周新民 著 人民出版社周新民教授的《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是一部由国家社科基金支...[详细]
发现林晓哲的小说
许多年前,我与几位乐清文友在一家茶楼聚餐,座中多是温良之辈,没有喝酒,也没有跳大神般的诗歌朗诵。其间,有人向我们介绍一位新朋友,说他名叫林晓哲,也写小说,我很快就联想...[详细]
东北文艺复兴中的东北小说:底蕴与新潮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东北似乎都很难被完全忽略或遗忘。毕竟有足够辽阔的大地,毕竟有曾经辉煌过的大城市及其工业史,总有些不容易绕过去的沉甸甸的...[详细]
府天:去芜存菁克制浮躁
2006年末,第二份工作结束之后,我正式进入了全职写作领域。最初,我不太习惯在家里写作的生活,所以也兼职做一些英语笔译。当2009年开始创作《朱门风流》之后,因为查阅大...[详细]
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
专业精神、专家精神也是科学家的重要精神特征。术业有专攻,科学家善于深钻深挖,敢于站到前沿。于敏是在国内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徐光宪夫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