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20世纪40年代小说的反讽模式

发布时间:2018-11-29 来源于:《文艺研究》2017年第7期 作者: 吴晓东 点击数: 866次

  林美娜对她的丈夫,反而没有这种温柔的微笑的,然而你却觉出她对他是怎样的深爱。尽管她的口吻平淡,你从那平淡中会觉得她是怎样的顺从,顺从得完全失去了她自己的特质。你从那顺从中,就觉得对你的微笑就没有一点价值了。

  叙事者本来对林美娜充满了赞赏,她的“亲切、柔和、美”,温柔的声调和充满了温柔的眼睛,仿佛是娇媚的春天本身。然而,一旦叙事者发觉这种温柔和顺从是属于朋友的太太时,这种赞赏就打了折扣:“你从那顺从中,就觉得对你的微笑就没有一点价值了。”当叙事者不满于林美娜的温婉和顺从只留给自己的丈夫时,小说透露出叙事者的“非分之想”,这是相当反讽的。

  当叙事者同样被反讽时,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就构成了反讽叙事,也意味着这个叙事者不能被充分信任。小说开头表现出的叙事者是一个对生命意义有所追求的探索者式的形象,不甘于桂林战时生活世界的意义的荒芜乃至生命的空虚,对安于现状的北望园的居民因此带着几分不满与居高临下的审视和道德优越感。而当读者意识到叙事者其实也是一个被作家反讽的对象后,他所占据的天然的权威性就被削弱了,甚至有可能走向相反的效果,这也意味着在小说中没有人能占据道德和历史的制高点,或者有权利审视和仲裁他人。此时,小说隐含作者真正的声音也就需要穿越叙事者设置的音障而重新捕捉,隐含作者由此与叙事者区隔开来。当读者对叙事者的判断产生疑惑,就有可能超越叙事者的反讽叙述,而对小说人物报以同情与悲悯,至少会隐隐觉得,小说中的人物其实都很良善。如林美娜是一个多么温婉而本分的模范太太;赵人杰尽管卑微,却也不失淳厚和善良,而且尽管贫困交加,还仍旧保有对艺术的赤子之心;杨村农也许称不上一个有风度的绅士,但性格中也不乏天真与单纯的一面。这些对人物的新的感受,只有把反讽指向叙事者本人时才能脱颖而出。进而一个理想读者还会对小说人物灌注自己的悲悯与同情。

  这种悲悯与同情的感受力是对小说反讽叙事的真正超越,由此才能深入体察骆宾基塑造一个反讽的叙事者的深意。作家最终试图展现的是叙事者“我”与被叙述的人物之间并无差别。也就是说,小说叙事者“我”貌似优越于人物,但实际上无非众生中的一员而已。如果说小说中的人物被置于一种反讽观照的视野下,那么叙事者同样没有逃脱这种反讽。由此,反讽便生成了作为认知伦理的维度,它最终体现在叙事者与人物的感同身受的一体性中,意味着每个人都在承受战争带来的苦难、寂寞、无聊与庸常。这是一种鲁迅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20}式的世界感受。

  反讽的姿态使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叙事视景中多了一种叙事者对笔下人物的理解和同情,不再像坚守启蒙者的姿态那样高高在上,而是把自己也视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正如米克在界定总体反讽这一范畴时所说的:“总体反讽是一种相当特殊的反讽,因为反讽观察者也与人类的其他成员一起,置身于受嘲弄者的行列之中。”{21}总体反讽的概念同样关系到一种伦理学视景,有助于理解40年代小说家在反讽话语背后建构叙事者与其他小说人物的一体感,有助于理解小说家对战时知识分子生存境遇的认知及其小说中的伦理图景的建立,进而有助于理解《北望园的春天》传达的战争年代生存体验的一体性:连同叙事者在内的每个人都是共同体的一员。路杨由此认为:

  不管骆宾基在“南中国”如何不断辗转,始终还是一个逃不出去的“大后方”,是一个“大世界”的“无声无色”的寂寞。这让我联想到汪曾祺的小说《邂逅》,战时的叙事者在一条船上“观察,感觉,思索着这些,……各种生活式样摆设在船舱座椅上,展放出来;若真实,又若空幻,各自为政,没有章法,然而为一种什么东西范围概括起来,赋之以相同的一点颜色。——那也许是‘生活’本身。在现在,即是‘过江’,大家同在一条‘船’上。”{22}

  这位研究者引用的小说《邂逅》中的这段话之所以精彩,在于汪曾祺对“大家同在一条‘船’上”的生存境遇的体认,继而把这种境遇理解为“生活”本身。如果说汪曾祺的领悟因具有哲学式的提升而更有深度,那么骆宾基的小说则为这种体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审美细节。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珍惜“微末而珍贵的诗情”——读付秀莹

    1935年,作家丰子恺写下了他的代表作之一《车厢社会》。在这篇并不长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他对“坐火车”这一现代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体验从新奇到厌...[详细]

  • 从骆平小说《在弥勒》说开去

    骆平新近发表的《在弥勒》同样以“旅行”为楔子,实则是以黑色幽默的利刺,激活了我们体内潜藏的“知识分子”记忆细胞。...[详细]

  • 齐橙的《何日请长缨》:大气磅礴的历史感

    《何日请长缨》则起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全球化来临的1995年,关注的是中国当代工业的新发展,指向了重新崛起的强国梦。齐橙对此有精确的创作阐述:“我创作...[详细]

  • 《灵境行者》破解副本与都市异能流美学

    《灵境行者》以都市“小人物”为抒写对象,以破解灵境副本为背景,以人间真情为线索,折射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职业特性影响人物精神与行为的可能性,诠释了灵境性对人性的...[详细]

  • 网络文学的两个传统,由《大奉打更人》说开去

    网文读者可以用网络文学自身传统去解释和补充他们面对的虚构世界,即便过于奇异,仍旧可以说服自己接受设定,并且为之后遇到的更加奇异的世界设定做铺垫。但是社群之外...[详细]

  • 《当代·诗歌》:冥想超验反讽的解构术

    《当代·诗歌》2024年3期中坚栏目孙文波的四首诗,令人窥见其诗歌的多维开放,有着后现代诗歌的浓郁敏思特质,在琐碎的生活细节里,他往往能洞幽烛微,...[详细]

  • 卧牛真人《修真四万年》,让人类文明穿越星际

    卧牛真人以玄幻写作进入“大神”行列,如《魔记之笑笑笑》《血国》《天元突破》《末日升龙》《妖魔军火商》等,而令卧牛真人名号响彻网文界的则是他的“科幻三部曲”...[详细]

  • 历史与肉身的十字路口——《不老》论

    孔燕妮作为《不老》的中心主人公,在小说中是耀眼夺目的,她就像伍尔夫笔下的奥兰多那样不可规范。奥兰多一层层退掉性别的负累,轻盈地穿梭在人类历史的滔滔可能性中,孔...[详细]

  • 匿名小说评论:发现优质青年写作者

    网络媒介的变迁,带来了文学讨论形式的转移。论坛时代,作者与读者在以榕树下为代表的网络平台上发帖互动,而后从网页转移到手机。公众号的出现更...[详细]

  • 罗伟章《谁在敲门》在日常生活叙述中长出的大树

    罗伟章的《谁在敲门》洋洋63万字,一本超厚的大书。尽管罗伟章表示他在写这部小说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和提纲,只是随心所欲,但我相信在他动笔之前,早已有一个宏...[详细]

  • 精品推荐